原创∣我给中医开了三张经方(深度长文)

作者   陈建国

导读:一般是中医给别人开方,本文是给中医开方。位卑未敢忘忧国,作者通过应用三张经方,来分析中医现实问题,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既学习了中医知识,也引发了思考,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中医功底和对中医深深的热爱,为陈建国主任点赞!

笔者日前发文《中医学术活动现状内幕全揭秘》,从经历的学术活动视角,分析中医现状,特别是对体制内中医从业者对中医学术总体态度的冷漠进行了分析。文章中的现象是客观的,该文推出后,不但各位中医同道非常认可,还引起了朋友圈和群内的热议,大伙发出了诸如“当前的真实反映”、“搞中医的在中医院是边缘人物”这样的声音,可见,大家对笔者的观察和分析是认同的,是有共鸣的。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中医人,笔者提及那些经历的不开心的往事,并非仅为吐槽。回望一下自己,在中医大概是咋回事这个问题上,却思考了不少年;如何才能学好中医这个问题,也思索良久,这个中医学习经历是痛苦的,所以实在是不愿后生的中医学子们再把这样的痛苦历程走一遍。

中医现状不容盲目乐观,问题总要解决,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当年笔者曾经靠一己之力创办复兴中医网,但诸如此类的做法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医的复兴需要所有中医人的共同努力!

好了,作为中医人,我们说中医的事,也不能总是吐槽啥的,我坚信,基于真实高效的特点,中医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中医复兴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但是,中医问题的解决总要有一个方向或者方案,所以,笔者提出几个思路,大伙认同还是拍砖请自便。

既然我们是中医人,就按照中医的路子来吧,面对中医的问题,我们就给中医——开方子!我们既然尊崇中医经典,我们就开药简而效彰、单刀直入的经方!既然我们中医讲大道至简,我们就从一味药的方开始开,从不同的角度,连开三张方!

开给中医的第一张经方——甘草汤

方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药仅一味甘草而已。不过,虽然此方药味少,其疗效却不可小觑,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得当,经方之神奇疗效是令许多人赞叹不已的。

甘草汤原文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甘草汤由甘草二两组成,水煮服。

甘草汤治疗咽痛,被后世认为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之效,但回归经典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认识属于后世发挥想当然而已。《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具有解毒之效。甘味的药怎么就清热了?如果甘味药是清热的,那么苦寒的药做什么?可见此理解有误。味甘之甘草,之所以具有解毒之功,正是由于其甘缓之性,与其他药配伍时,可以缓解诸药之躁烈,使得药力发挥平缓,此谓解毒。同样,甘草亦可缓解人体内气之异动,从而以收治疗之功。甘草所治之咽痛,可以理解为虚火咽痛。

经方中还有一个重用甘味药的方,甘麦大枣汤,此方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组成,这三味药都是味甘的。河北中医学院的刘保和教授,一语中的地指出甘麦大枣汤的主症,就是两个字——紧张!临床见容易紧张之人,多有用此方的机会。

用甘味药治病,我们看看见到白大褂的就紧张的小孩子,就总爱吃甜的,待小孩子长成了气定神闲的成年人,却不像儿时那么爱吃甜的了,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同样,我们用中药治病,回归经典《神农本草经》就会发现,古人就是用中药治病,就是用中药的气和味来调整人体,所谓同气相求,有求必应,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甘草一药有国老之称,所谓国老,乃国之重臣,可教化万民,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地位极其重要。甘草能缓能急,协和诸药。由此看来,甘草一味药,能够使得各种药物的功能各自归位,缓解它们的躁烈且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使得人体的功能和诸药“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说到这里,估计有不少同道已经明白我为什么开甘草汤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医界需要对中医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用甘味药补一补,也需要用甘味药缓一下虚火,缓一下中医的浮躁了!这种虚火咽痛,需要用甘味药缓一缓。

这些年,咱们中医界不缺什么工程、什么项目、什么概念、什么炒作、什么形势一片大好,以及什么创新、什么新研究、什么新课题、什么新突破、什么新发展,还有什么大会、什么高峰论坛,中医的事情,可以考虑收一收、缓一缓了。把现有的事做得更扎实些,先做好传承问题,先把中医核心的理念和思维学到手,再考虑创新和新概念,有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传承好了,想不创新都难。中医虚火的问题,网上有一些论述,说得很清楚了,在此笔者不再多论。

第二个原因,用甘草就是用其使诸药“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之功。这应该是解决中医问题单刀直入的一个核心方法。我翻译一下,就是所有吃中医饭的人、晋升中医职称的人、顶着中医名称的医院,真正都读中医的书、开中医的方、讲中医的课、谋中医的事,简单说,就是顶着中医人的名,都真正地各自归位,为中医做事,做中医的事,那么中医的问题,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改观!

大伙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开甘草汤,既补、且缓还归位,这个方子,应该有效吧!好,如果仅开一味药,就是甘草汤。

顺着甘草汤,在这里交流一个观点。我们中医开药,用药越少越好,用的药很少,效果还好,这样的方子不用,我们用什么方子?我们中医专业人士,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以卖药为生,这样不好,这样就有些妄自菲薄了。

关于中医用药的问题,有一个同行说过一段话,笔者非常认同,她说,我就愿意开高效的小方子,方子小,效果还好,我当然要开这样的方子,因为,我每开一张这样的方子给病人治好了病,我一方面给国家节约了药材资源,另外一方面,开方子时,我没有任何谋财之心,我就给我自己的孩子增添了一份功德福报!人家这么想,这么说,不知对大伙是否有所触动?这是一位基层最普通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话,受过多年高等教育顶着专家头衔的同道们,是不是在格局上早就远远超过人家了?!当然是了!如果感觉没有达到,也没关系,我们一日三省吾身,修行不分早晚。话题有点跑偏,我们言归正传。

开给中医的第二张经方:桔梗汤

这第二张经方,是顺延第一张甘草汤而来。医圣仲景有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就是说,这种虚火浮躁的咽痛,可以用甘草汤来治,如果仅用甘草一味药还不行,就在甘草汤的原方原量的基础上,再加一味药——桔梗。桔梗汤就由这两味药组成,重用甘草二两,轻用桔梗一两,治疗的仍旧是这种虚火浮躁的咽痛。

《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味辛,微温。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桔梗味辛,则有散邪之效,邪在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之;邪在中焦,则腹满、肠鸣幽幽,桔梗辛散之;邪扰心神,则惊恐悸气,桔梗辛散之。

再看仲景其他用桔梗之方,排脓汤、排脓散、桔梗白散等,均为驱邪方,桔梗驱邪之效凸显。特别是排脓汤,方中药物仅四味,桔梗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方中重用桔梗,方名排脓汤,虽排邪者仍有生姜一味,而唯重用桔梗,直指辛味排邪之效。

后世医家认为,桔梗有上升之力,所谓宣肺是也,其实也是强调其辛味的作用。而辛味药物,大抵均有上升之力,比如多吃辛温的辣椒,常致人面红耳赤,即为辛味之功,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很好理解。

同样为辛温的附子,许多虚寒之人用了黑顺片温补,不但难以起效,反而会出现“上火”,无奈之下认定为虚不受补。其实并非如此,观医圣仲景用附子,着重用其辛味散阴邪时,就用生附子,而着重用其温性时,则用炮附子,究其原因,就是用炮制的方法多去其引起气动的辛味,而增其温性而已。在家做过饭的同道大概都明白这个道理,同样的辣椒,如果不想吃的太辣,就多炒一会儿,辛辣之味即减损,而温性增加,希望更加深入理解中药愈病之理的同道,我看可以多做做饭,有好处。能做好一顿可口的饭,更容易调出一碗能治病的汤药。

无意之中,又过多的谈了中医学术,好,回到中医的问题。

开给中医的第二张经方,在一味甘草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辛温驱邪的桔梗,倒也是恰如其分,正对当今中医的证!甘草使得中医人各回其位、各尽其职,那么桔梗一味则是要驱驱邪气了!中医界有没有邪气?有,不但有,还既有外邪还有内邪。

中医界的外邪好理解,就是中医外部干扰的声音,什么中医不科学啦、什么废除中医啦,对于这些外邪,讨论很多了,说中医不科学的这种科学万能主义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想法的人,本身就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中医,其思想本源就是崇洋媚外。还有前些年废除中医的说法,那些人的说法笔者也看了,他们本身就既不懂西医更不懂中医,作为门外汉,妄加评论,博人眼球,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这个外邪,前几年还是风头挺盛的,不可忽视,是发展中医必须祛除的外邪!随着去年7月1日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基本上,强势祛除了这些外邪。

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医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邪”!这个“内邪”,就是我们中医人自己心中的“邪气”,我们中医人自己对中医的信赖还远远不够!看看我们身边的中医同道们,真正信任中医者有几成?还在用中医思路处方者,又有几成呢?!

前几天,和一位在中医大学里授课的老师交流,他说,他在大学中医系四年级的同学中做过几次现场调查,问现场听课的一百余位同学,你们当中相信中医的请举手,结果是一百多人当中仅有四五个举手表示相信中医,有一年,另外一届的一百多人当中竟然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他告诉我这个情况,我当时开玩笑说,如果我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可能会现场反问你一个问题,我会问,老师,即使是你们老师当中,真正信中医的有多少呢?!当时他听了我这句玩笑,也就沉默了,像他一样对中医认识比较深入的老师,不在多数。

这个中医人心里的“内邪”必须也要祛除一下!就用桔梗!那么,开桔梗汤颇有一些道理吧。现实当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使得中医人更信任中医呢?答案如果是六个字,就是“读经典、做临床”,如果是八个字,就是“学古中医、做真中医”,具体原因,我们下面会详解。

这就是为中医开的第二张方,攻补兼施、既缓且散的桔梗汤。如果此方仍不效,就需推出三味药组成的第三张方。

开给中医的第三张经方: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此方为中医人所熟知。此方为攻下之法,攻邪之方,所治之证为实证、热证,依仲景原文,其常见的方证表现有:腹满、多汗、大便硬、谵语等。由于此方的治疗方向明确,大家一看便知,方药角度就不必详解了,我们直接进入为何给中医界开这张方。

中医界目前如果各回其位之后,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上面提到的“内邪”,就是为数不小的中医人自己都不太信任中医、不太相信中医!这个问题,如果用点辛味的桔梗解决不了,就要上一点有力度的方药了,就小承气汤吧!因为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不解决,不把这个气承接住,恐怕确实会出问题,一些中医人由于“内邪”太重,甚至会出现诋毁中医的“谵语”!这样的情况,不给点有力度的承气汤泻一泻,恐怕是不行。

所谓攻邪可能会伤正,而有时,攻邪恰为扶正,矫枉必须过正。

既然用上这个方,就必须说明一下道理了。记得有一次,和一位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交流,这位位高权重的领导,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医不行啊!我们中医没前途啊!我们中医必须要多做实验啊!我一听就来气,说中医不行没啥,关键您可是把握中医风向、影响一批中医学子的领导啊!您如此教出来的中医,肯定连中医都不信,还能献身中医事业?您这是吃着中医的饭,却对中医毁人不倦呐!还有多少中医院的科室主任们,有没有以学了一点已经过时的所谓西医前沿知识而沾沾自喜呢?有没有看到科里有年轻的医生,还在坚守纯正中医的阵地而嗤之以鼻呢?有没有对擅长西医科研的下属青睐有加,而对钟情中医的下属视而不见呢?有吧!

算了,这个方向不能再说了,再说就真的又是吐槽,很不好,并且,自己的心情也都不好了。其实,换个角度看,许多情况下,这些人群也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而已,从生存的角度看,也是属于识时务者为俊杰吧,顺风倒,也不为大过。

总之吧,这个层面人群对中医的不信任,恐怕用点辛味的小药是难有成效的,但这个人群为数可能不多,影响的却是一大片。这种情况,简单的说一说恐怕不行,这个中医人心里的“内邪”,不用一点有力度的药恐怕不行,只能以攻为补,上点小承气汤吧!

以上给中医开了三张经方,这三张方,不但适用于中医界,可能也适合于每一个中医人,但谨为从笔者认识层面的一点见解而已,大伙切勿强行对号入座,徒伤自尊与和气。其实,中医要发展,最最重要的是,中医人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共同努力,自省很重要,团结更重要!文人相轻,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相伤害,而被别人看了笑话,我们中医人不能这样,所以啊,如果以上三个方子,如果您感觉到对自己有冒犯,万望海涵呀!

中医的事情要补一补;中医的事情要缓一下,抛却浮躁;中医人心中也要自省一下,到底我们对中医有多少信赖,如果确实对中医有些不认可,也自我荡涤一下内心,我们也问一下、敬一下心中的那尊佛。

三张方子开完了,最后再深挖一下吧。其实最难解决的,恐怕就是对中医的真正信赖,解决的具体路径在何方呢?其实很简单,真的学中医了,真的用中医了,那么信任中医、信赖中医是绝对的、是必然的!或许有人会问,谁说我没有学中医了?我学了很多年了!谁说我没用中医了!我一直没有间断中医临床工作啊!

其实并非如此,杨绛先生说得好,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回到中医上来,这里所说的读书,并非读了多少中医的书,这里的书指的是中医的经典,而这才是中医的本源,才是中医的本来面目。自问一个硬指标,都说中医的经典最重要,中医的四部经典,我们一字不落的读过几遍?无论您现居何位,无论您身在何方,如果您的真实情况是超过十遍的读过这些书,一字不落的读过,那么我开的第二、第三张方就不适合于您,读经典,就是学古中医,才是真正的学中医,才是医圣仲景所说的思求经旨、勤求古训的正道。

第二个方面,真的用中医了吗?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开了一个中药的方子,就是真的在用中医,唯有依照中医思维来开的处方,才能算是真的用中医,而没有足够的中医经典的积淀,何来的中医思维?如此观点,也不必争执,不断学习进步,就会昨是而今非。

不觉之中,上面洋洋洒洒竟然码了数千字,写这些文字,其实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荡涤。以上为中医开了三个方子,其实,也是一种自省,这方子更是开给笔者自己的!

我们依托中医专业安身立命的中医人,只有坚守中医阵地,自强不息,携手共进,才能迎来中医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小古

版权声明:本文为北京古真堂原创,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及转发,自媒体转载可直接转载本文链接,其他违规转载,北京古真堂保留追责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