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高手》018:一部天书,二位圣人,隐藏的太极拳玄机

     编者按:不论您从事哪个行业,看了《红楼梦》都有亲切感,能找到行业的影子。《高手》一书,虽然不能跟《红楼梦》相持并论,但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尤其是习练张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么层阶,都爱不释手。因为它既是一部人物习拳传记,更是一本适合太极拳各阶段习练者的教科书。

  张志俊先生毫无保留地把其用毕生精力悟到的太极拳哲理和盘托出。书中有这么一句:假如太极拳真有什么秘密的话,我很想把它说清楚。

      但是,肢体运动必须“言传身教”,否则,不管张老师说得再清楚,您没有体悟,也是枉然。这就是到达一个新的台阶,就能悟出《高手》更深一层韵味所在的原因。也就是我《再悟〈高手〉》的初心和动机。

      '志'理名言第二课,明师张志俊先生讲立身中正,坠肘沉肩。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堂课的感悟,那就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枯燥乏味的太极拳要领,出自先生之口,居然是豪门盛宴的美味佳肴:博古论今,天文地理,人物釆风,拳理拳法,无所不至!

一、以圣人讲中正

张老师说,立身中正关键在于一个“立”字。连立都不会,哪来的正?十趾抓地,屈膝松胯就是解决立的问题。“正”呢?头顶百会穴上领,坠肘沉肩才有正可言。

为说明这一道理,张先生用文圣孔子的拱手礼和武圣关羽灯下读春秋的坐姿作为例子剖析。

文圣拱手礼:两掌在胸前交叉前后相叠,掌心朝内,掤劲不丢;坠肘沉肩,里背半圆。

武圣坐姿:右手托书,左手捋髯,虚领顶劲,不论是架势还是神气,与套路动作懒扎衣几乎是一模一样。

二、以天书说要领

  中国传统文化都来源于《易经》,太极拳也不例外。张志俊先生用乾卦的六爻: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妙解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十趾抓地,膝盖定位,胯部放松、含胸塌腰、坠肘沉肩、虚领顶劲。

2009年,张志俊先生公开发表的《易经与太极拳》一文,更加深入的分析了天书《易经》与太极拳的血脉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以变易、简易和不易入手,去进一步理解《易经》的理、象、数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必须符合太极之理(),其动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轨迹路线(),达到一定的要求()。我个人的感悟就是,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必须符合太极的阴阳变化之理,比如重心的转换;其动作必须遵循省力原理的运动轨迹,比如肘始终向下向外向前、裆走下弧等;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大小臂的夹角大于90而小于135度。

三、以雨伞喻内撑

基本要领除了十趾抓地,肘膝定位,胯部放松、含胸塌腰、坠肘沉肩、虚领顶劲之外,好像还缺点什么?对了,是内撑外包。张志俊先生用雨伞这一日常雨具,很形象的道出了内撑外包。

雨伞的主体结构由伞柄、伞骨、伞面三部分组成。伞柄是雨伞的主心骨,对雨伞整体起支持作用。伞骨支撑整个伞面,负责伞面的开合。伞面则起着挡雨遮阳的作用。伞骨由内向外放射对称撑出,但伞面圆周因与伞骨有相系的连接点,从而控制伞骨弯曲度而将其包住不致外翻。

与拳友切磋时,我常常说一个例子:农村自制萝卜干装入容器时,需要压实才能装进更多,萝卜干只能向容器四周挤压从而缩小空隙。因为有容器包住,萝卜干才能抱团成形。

我个人的体悟是:当胯部外撑时,力在脚跟而脚尖要上翘;这时,膝盖需要外包找脚尖,身体的重量才能均衡分布于脚的四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