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年Hi-Fi音响变迁史(上):音乐光盘的疯狂年代

在上一期的杂志中,我们分别以影音信号源和投影机两 个方面来展开20周年影音系统变迁史。这一期我们继续围绕这个专题展开话题,把焦点放在两声道Hi-Fi音响里面。对于两声道音响,它在这20年里面所出现的变化是比较少的,不像家庭影院系统里面的显示设备、播放机、功放那样每隔几年就出现更新换代的情况。两声道音响给人更多的感觉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又或者说是一种玩味十足的东西。只要喜欢,不论是潮流的东西,还是过去的东西都会成为玩家的挚爱。所以,两声道音响在这20年里面,既有往前发展的部分,也有重拾经典的部分。如果要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两声道音响的话,我想我会用“复古与潮流并存”来形容它。那么在这20年里面,两声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下来就通过本次专题内容为大家慢慢讲述这20年里面所发生的事情。

从CD唱片绝领风骚之时说起

在20年前,我当时还是高中生,但受到家人影响而爱上音响。尽管父母只是工薪阶层,在那时候家里就已经拥有一套进口音响,那是一件相当不错的事情。在那时候,CD唱片是主流的音乐存储媒介。这种由SONY和Philips联手推出的音乐光盘在当时的最大优势就是体积小,方便携带,生产成本更低,容易量产化。再加上CD播放机普及(家里第一台CD机是Marantz CD63SE),消费市场对CD唱片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对于追求销售量的唱片公司来说,他们都非常乐意推广CD唱片,而老式的密纹唱片无论产量还是销售量都严重萎缩。正所谓此消彼长,使得CD唱片处于绝领风骚的时期。

CD-7是Marantz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旗舰CD机,是业界公认的巅峰作品之一

在CD唱片处于绝领风骚之际,MP3播放器开始面世,随即成为了MD播放机最直接的对手。MP3与MD一样主要走小巧轻盈路线,面向的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在音质上,MP3是比不过MD的。可是MP3最大的优势就是完全脱离了光碟作为存储媒介,而是采用内置的记忆体来存储音乐,而且由于MP3文件的体积小,文件读写速度非常快。尽管MD方面有NET MD与之抗性,可是MP3播放器的体积更小,便携性比MD播放机更出色,成本更低,价格可以做得更便宜,更符合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看中的是MP3的便利性和价格,所以MD最终也因此而败下阵来。

MD碟是采用光/磁的方式来记录数码音乐数据,体积比CD要小很多

MD机有便携型和台式两种。其中,便携型主要的对象是年轻人,台式机则有家用机和专业机之分,虽然MD最终敌不过mp3播放机,但在专业广播电台里面被广泛地使用

MPMan F10是全球第一款mp3播放机,由韩国Saehan公司在1998年推出

为了提高CD唱片的音质而各显神通

在CD唱片盛行的时期,有厂商为了提高CD唱片的音质而在制作唱片的源头方面进行改良,都属于母带处理技术,目的是为了缩小CD唱片与母带之间的声音差异。其中,当年最为大家熟悉的当属HDCD和XRCD,分别由Pacific Microsonics公司和JVC公司推出。

对于HDCD,Pacific Microsonics公司主要开发出HDCD编码技术,这个编码技术应用在前期制作和后期的重播上面。对于前期处理方面,HDCD编码技术会将数字母带(制作HDCD唱片的数字母带采用24bit/176.4kHz规格的PCM做A/D转换,经过两个环节的处理后转换成16bit/44.1kHz规格。与此同时,HDCD编码器还会生成一个隐含控制码。这个控制码会在制作CD唱片的时候一同保存到光碟里面。在后期回放的时候,如果CD机带有HDCD编码功能的话,HDCD编码器就会识别到光碟里面的隐含控制码,然后会对数字信号进行重新处理,将16bit/44.1kHz转换为20bit/88.2kHz之后再做D/A转换。

美国Pacific Microsonics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制作HDCD母带的Model One专业AD/DA转换器,美国发烧唱片公司Chesky和Reference Recording公司的HDCD碟就采用它来制作

除了专业AD/DA外,还开发了一块带HDCD编码功能PMD100芯片,早期推出的带HDCD功能的CD机都采用这块芯片

Reference Recording这张Tutti(无敌天碟)专辑在当年卖个满堂红,它正是采用了HDCD技术进行制作的

XRCD则采用JVC公司自行开发的K2系统进行制作,K2系统的主时钟系统采用了高精度的铷子钟,制作系统的时基抖动很低,从而提高声音重播效果,而且XRCD唱片的母盘制作以及压盘工序也由JVC来严格把控,所以产量很低。XRCD不同于HDCD,因为它不必像HDCD那样要求CD机具备相应的编码器才能发挥到它的真正效果,用普通的CD机播放也有相当不错的声音。随后,JVC还对K2系统进行改良,相继推出XRCD2和XRCD24版本。对于最新版的XRCD24,最大的不同就是K2系统从原来20bit提高到24bit。

JVC K2系统,可以看到从A/D转换部分、母带以及编码部分都采用高精度的铷子钟系统,能将时基抖动尽可能地降低。与此同时,CD光盘的制作也是由JVC的严格控制下生产,以保证高品质的声音重播性能

采用HDCD和XRCD技术制作的CD唱片基本上出自那些规模很小的发烧唱片制作公司,价格也比较昂贵,主要面向的群体就是音响发烧友,走的是精品路线。像美国的Chesky、Reference Recording(RR)就使用HDCD技术,香港的FIM(一听钟情)、雨果也曾经推出过采用HDCD和XRCD技术制作的唱片。此外,日本的JVC公司也把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录音进行重新制作,并发行XRCD版本的唱片。这些唱片基本上在日本本土发行和销售,迎合日本发烧友追求极致完美的心态。所以数量很少,而且价格也很贵,目前在二手市场上属于奇货可居的东西。

采用JVC公司的K2系统进行重新制作的古典名盘唱片

除了HDCD和XRCD这两种母带处理技术外,后来相继出现了HRCD、LPCD33/LPCD45/LPCD45II、HQCD/HQCDII(基于JVC K2HD母带处理技术)等等。此外,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厂家通过改良CD唱片的制作材质来改良声音。例如,著名的玻璃CD,还有采用制作蓝光碟材质制作的Blu-CD(俗称“蓝光CD”)。但不管怎样,这些各种各样的“CD”一直以来得不到大型唱片公司的支持,只能走小众路线。

1bit VS multi bit

在音乐存储媒介的发展上面,最受业界瞩目的莫过于1bit与多bit之间的竞争,也就是SACD和DVD-Audio之间的PK。其中,SACD(Super Audio CD)采用1bit的DSD进行编码,其采样率是CD的64倍,最高可以支持5声道输出。而存储媒介方面,SACD采用由SONY和Philips公司开发的类似于DVD光盘的单面双层结构光碟(MMCD)来存储。DVD-Audio则采用DVD光盘来存储,编码方面与CD一样采用PCM。数字规格方面,DVD-Audio多声道的规格为24bit/96kHz,立体声的规格为24bit/192kHz。

采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并发行的SACD版本邓丽君经典专辑《淡淡幽情》

从技术规格上来说,SACD和DVD-Audio都拥有比CD更优越的技术规格。尤其是频宽和动态范围的性能要比CD更加出色。正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很多的音箱和功放厂商都需要根据SACD和DVD-Audio的规格而对放大线路和喇叭单元进行改良以迎合它们的性能要求,并以“能迎合SACD和DVD-Audio的重播要求”而大肆宣扬一番。

听SACD唱片就不得不提及到加拿大的Emmlabs,因为当年Sony的Sonoma DSD数字工作站的AD/DA转换部分就由Emmlabs提供解决方案

Pioneer DV-79AVi是一款高端的多功能兼容机,可播放SACD、DVD-Audio唱片

在这场大战当中,虽然SACD一直处于领先的优势,表面上SACD是赢了,但能否成为主流的音乐存储媒介并非单靠技术优势来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的。不管厂商、唱片公司和媒体都全力往SACD倾斜,但对于消费者而言,SACD和DVD-Audio都需要专用的播放机,而且唱片的价格也不便宜。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普遍认为CD唱片的声音已经够好了,不再需要另一个更好的音乐存储媒介。所以,SACD与DVD-Audio的这场竞争当中,它们俩谁都捞不到什么好处,最终以两败俱伤的局面结束了这场PK大战,CD作为主流音乐存储媒体的地位没有受到丝毫的动摇。

对比起SACD碟,DVD-Audio唱片的数量要少很多,这张Diana Krall的《The Look of LOVE》专辑在当年就发行过DVD-Audio版本

市面上销售的SACD碟大多都是单面双层的结构,这种结构的SACD碟上面都注明“Hyper”字样,它包含SACD层和普通CD层,一来可以让发烧友做AB对比,二来可以让普通的CD播放机都能播放。另外也有部分是纯SACD,必须使用专用的SACD播放机来播放。

市面上销售的SACD大多数都是双层机构,一层为CD层,另一层为SACD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