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与蔚来成为新创车企双寡头?首款车型谁能胜出?
威马汽车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20亿元,这个体量目前在造车新势力中,只有蔚来汽车能够与之比肩。于是乎,行业中出现了造车新势力双寡头——“威马和蔚来”的说法,威马汽车的品牌影响似乎瞬间提升了几个级别。
12月5日,威马汽车宣布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由百度资本领投,百度集团跟投,跟投机构还包括SIG海纳亚洲、阿米巴等战略及财务投资者。至此,威马汽车累计融资金额超120亿元。
威马汽车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20亿元,这个体量目前在造车新势力中,只有蔚来汽车能够与之比肩。于是乎,行业中出现了造车新势力双寡头——“威马和蔚来”的说法,威马汽车的品牌影响似乎瞬间提升了几个级别。
这可以说是威马融资能力和营销手段的成功,还不是产品的成功。从之前威马创始人沈晖之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威马的汽车产品是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将大规模量产的SUV车型,沈晖说这款车型的合理价格应该在20万元左右。
但是,大规模量产还要有高品质产品以及背后的供应链和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前一点是沈晖的强项,他正是因帮助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而享誉汽车圈,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应该是沈晖的制胜法宝。
据了解,成都、苏州、无锡、上海青浦、温州等多地已经参与威马项目,这与当初的沃尔沃项目有上海嘉定、大庆、成都一样,让人看到沃尔沃经验已经帮助威马打下了良好的产业链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威马的融资规模目前才能够与蔚来汽车看齐。
但是大规模量产的另一个条件——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个条件至少威马目前还并不具备。我们看到了特斯拉Model 3一发布就有超40万辆的订单,但那是建立在特斯拉的高端品牌形象早早深入人心的基础之上。
特斯拉早期推出的中高端车型Roderster和Model S/X已经进入规模化量产,而且产品品质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在此基础上,特斯拉推出大规模量产车型Model 3才能够收获如此多的订单。
而威马第一款车就要推出大规模量产车型,这就需要早早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从这个角度观察,就不难理解威马目前的营销为何要比着蔚来汽车做了,蔚来融资10亿美元,威马也融资10亿美金,蔚来12月上市首款量产车ES8,威马也12月发布新车。
那么不出所料,蔚来车型的参数,威马汽车也应该能够大体保持一致,可能还有所超越,但是威马的定价可能只有蔚来汽车的一半,性价比优势一下爆棚,这个借势营销我给满分。
但是,这个对比会不会无限排比下去呢?不会,因为20多万的价格想要造出一台能够和蔚来ES8差不多品质的车,这需要烧很多钱,所以资金的充分准备很重要。
据市场普遍预计,蔚来ES8的售价将在50万元上下,如果威马汽车首款SUV的价格为20多万元,只相当于蔚来ES8的一半,而产品品质、性能又不输ES8,那么威马首款纯电动SUV的性价比就可能爆棚,而初期产能肯定不足,就如同特斯拉Model S刚上市时一样,黄牛满天,加价售车,30多万能买到车的消费者内心狂喜。
但很多订车用户真正拿到车,估计要等到2-3年之后,那时候有了大量订单的基础,再加上沈晖的成本趋势预测,20多万元已经接近造车成本接近,大量卖车才可能有盈利的可能。
没错,这个思路类似小米饥饿营销的模式,也是威马最有可能采取的营销方式。但采用此营销方式有几个风险,威马可能也要重视。
首先就是“粉丝”基础,小米手机当年搞饥饿营销,虽然主打性价比,但是因为前期已经有相当用户基础的“米柚”操作系统,所以在性价比之前,小米其实早早已经有了一批爱好刷系统的“粉丝”基础。而威马之前没有用户基础,想通过粉丝口碑营销,还需要在粉丝营销上做足功课。
其次是汽车的产品体验,威马汽车之前透露过威马的一些特色功能:“智能交互”、智能驾驶、车窗人脸识别等功能。这些新功能很炫酷,但也是双刃剑,用的爽了就能爆款,用不好则会“爆炸”,比如当年苹果的指纹识别功能,一举带领智能机进入指纹识别时代,而新出的iPhone X推出的人脸识别功能,却被不少消费者用出想砸手机的感觉。
汽车上的炫酷功能体验如何,传统汽车人对此的理解,可能没有互联网从业者深刻。而威马汽车据说有百分之七八十来自传统汽车行业,那么这样的组合能不能把汽车的炫酷功能转化为良好的用户体验,还需要市场验证。
另外是成本把控,手机的成本下降速度和产品迭代速度,理论上都是快于汽车产品的,进入电动汽车新世纪会不会发生变化,目前仍未可知。那么威马若采用“高配低价”的营销方式,以后如何寻找盈利点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总之,若按照威马之前透露的信息,20万元左右的售价,最大600公里续航,具备L2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作为移动终端标配OTA功能,并且还要大规模量产。这些信息加起来看,威马汽车未来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是大概率事件,这样的营销方式能否在电动汽车产品上复制,还需要看看威马的想象力和执行力。
往期精彩文章:
豪华、科技与环保的结合体 解析全新BMW 530Le五大技术亮点
2018年补贴鼓励高续航/高能量密度 微型电动汽车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