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威胁、打架、套路、屡教不改……云南菌有毒,导游也有

我今天给气笑了。
昨晚朋友才送给我一捆鸡枞菌,据说还是特地坐飞机从昆明带过来让我尝尝的,我记得还调侃他注意吃完后告诉我“看”到了多少“小人”,他很认真地跟我说:
“能看到小人的不是鸡枞菌,叫什么青来着,我也忘了。”
躲过了疫情难得出去旅游,确实是件高兴的事。
朋友在云南有亲戚,所以每次去都有“地接团队”,故而算得上是玩得顺畅。
其他人估计没这么好命了。
要说起云南,我是去过几次的,风景美,吃的也好,品种丰富,北方人鲜花是拿来送人的点缀,在云南人那里直接就是一盘菜,要是有幸去了当地的菜市场,完全能刷新你对“食材”的认知。
所以讲云南,绕不过吃。
同样,也绕不过旅游,但绝对不是什么正面的话题。
要说起云南旅游的负面,无非脱不开导游套路、旅行陷阱、人身威胁、强买强卖、打架斗殴、部门管理不当甚至无能,这些你看到的还没看到的,想到或是想不到的新闻,云南都占全了。
我不禁感叹,云南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食材品类丰富,旅游负面“品类”也丰富,每年全国的旅游负面新闻云南能占一半,风头一直力压山东和东北(雪乡同学请坐下,我上次已经说过你了)。
神奇的还有,以前媒体跟踪报道过,按表面上的处理结果,该吊销执照的吊销,该罚款的罚款,但依旧屡禁不止,不知道为什么。野火烧不尽,花样更翻新,倒像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按之前每次在云南“昆大丽”(昆明、大理、丽江)发生过的各类旅游负面新闻分类,大致上可以分出几种类型:
一、温柔型:使用惯有套路,让旅行团成员到达某个商店强制消费,不消费或是消费不满额度就会使用比如司机不开车、房间门打不开、不让上厕所之类的软性手段;
二、智慧型:商家在买卖中缺斤少两或是故意碰瓷,导致纠纷,强行索取赔偿等;
三、力量型:呵斥殴打任何对此次旅行中对本地导游或商家产生伤害的行为,以强有力的肢体语言教外地游客做人;
四、循循善诱型:提前在路上把招呼打好,“我这人吧最看不惯什么什么,你要是怎么怎么,可能我就会怎么怎么,到时候大家都不快乐了哈”……
所以这次曝出来的是第四种,循循善诱型。
你想,满车的姑娘,初来乍到的,就在一个密闭空间里,谁敢得罪当地的地头蛇呢?
说强买强卖算好的了,没把你“卖”了,或是没让你“卖”,那就算是业界良心。
以过去五年内发生的各类恶性旅游处理结果,可能明天或后天,当地有关部门就会警告各位看官,这导游被吊销执照,其旅游单位被处罚之类的。接下来,我们静等“第二季”……
季季有新意,年年不重样。
你说没总结经验教训吗?肯定是有的。
导游跟游客打架之后总结了一下,所以提前威慑一群来旅游的姑娘们。
这就是总结。
这也是我对云南旅游黑点的总结。
所以我很奇怪,旅游在云南应该算是支柱产业之一了吧?就爱这么作死的吗?当地“有关部门”是去练兵准备收复台湾了吗?
要顺着聊的话,世上对人心公允和“应该的”一切都有违逆的,台独算一个,“滇毒”也得算一个。
这地方菌有毒,导游有毒,“有关部门”更有毒啊。
这么多年了,每年都有你,人家青岛才闹腾多久?论执着地制造负面新闻,云南是有毅力的。
最神奇的还不是这些,是不管制。
对,罚就罚了,出事了,你们知道了,我也处理了,然后一切继续,岁月静好……
我甚至在想,每次出事的套路都差不多,是个装脑子的人都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怎么还能重复发生一样一样的“事故”呢?
去年有个云南的朋友来北京,我们聊起旅游,对方说,这些年云南旅游景象不如以前了,倒是邻省的贵州开始重点扶持旅游经济,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
这是好事,但希望贵州人民千万吸取教训,别总是想着坑一下是一下。
站在自己家乡的立场上,出了这些事很丢脸,让外人说心里更不舒服,但总是这种事还得不到根治,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呢?
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
你把人都吓走了,以后谁敢再来呢?或许应该不用担心,毕竟满坑满谷的食材,饿不死人。
所以,对导游,云南可能是真的放弃治疗了吧。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