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14,周
《师嫠簋》铭文的14个字是周。
周字在铭文第二列的第三个位置
周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周,字形像种满了庄稼的田园,表示筑埂划界,圈地而种。金文在田下面加了一个口,强调是圈种的田,是和普通田地有区别的。篆文误将金文的田状写成用,失去了本义。
对周这个字另外还有一种释读,认为这个字代表了治玉琢文,中间的点点是凸起的玉饰纹,本义是治玉。有人据此认为周是雕刻的雕字的本字,凡是雕的图像与花纹有疏有密,所以就引申为“周密”的意思。
《说文解字》:“周,密也。从用、口。”用是桶的本字,桶口必须要密,也许是这么引申来的。
同一个甲骨文字,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都有点道理,我们不可能再穿越回去问仓颉、问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也用不着非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你也找不到。
据说周族是最早实行井田制的部族,周族因此而迅速强大起来,何为井田制呢?
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大田,平分成几块,划得像九宫格、或者像一个“井”字,周边的几块田分配给庶民耕种,叫私田,中间一块由各家一起或者轮流耕种,叫公田。公田里的收获归公家,私田里的收获归私家。
历史上,很多人怀疑有没有过这种制度,他们觉得公田私田的收获都是归公家,也就是君王、贵族、大夫,归他们所有。《诗经》里确实有诗篇描写周族的平民很愉快地耕种公田,很乐意地把里面的收获奉献给周王。周这个甲骨文字,很可能反应的就是周族实行的井田制,反应的就是这种把大田分成几份的事实。
井田制同时照顾了私人和群体的利益,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周族的团结和发展,使得周族富强起来,最后打败了强大的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但周王朝建立之后,这个制度却无法继续下去,因为谁都想为自己多争一点利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孙中山先生为新的中华民国提出了二个理想:一个是天下为公,一个是耕者有其田,其实就是远古时代井田制的鸿古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