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沙龙”这个词,比如什么“音乐沙龙”、“绘画沙龙”、“文学沙龙”等等。除了在这种日常语境中,在文学、电影作品里,也总是能够看到这个词。“沙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又常常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是怎么回事呢?沙龙,Salon,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来自意大利语salone,这个意大利词则来自sala,即意大利豪宅中的待客厅。沙龙最初指贵妇人接待名流聚会的客厅,后来引申为评论沙龙的报刊文章,乃至定期举办的美术展览会等等。在这之前的文艺聚会通常也是以所用的房间来命名,例如内阁(cabinet)、陋室(réduit)和小巷(ruelle)等。在十七世纪末,这些聚会一般会在卧室中举行(被看做是一种私人会客厅),通常情况是一位女士斜倚在床上,她的女友人们围坐在四周的椅子上。法国第一个著名沙龙是卢浮宫近处的朗布依埃府,其女主人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65)从1607年开始一直举办沙龙直到去世。沙龙的很多规则也是由她一手制定的。随着文艺复兴,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意大利向西北欧转移,沙龙最为活跃的地方也从意大利北部,转移到了巴黎。法国的社交规矩和礼节也便成为了17、18世纪欧洲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卢梭曾说:“和一群哲学家讨论道德问题不如和一个巴黎的美妇人讨论。”由于参与沙龙的男性居多,在探讨某些话题时,往往表达的言语过激,当美丽的淑女担任主持时,可以规范用语,缓和气氛。同时也满足了女性希望得到文化教育的意愿。她通常高贵而优雅,博学多才,地位、名望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她还得擅长联系勋贵王公、教会显要、社会名流、学者艺术家;她应当懂得诗歌、音乐和舞蹈;要会念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免于在讨论文学的时候三缄其口;稍后当科学流行起来的时候,她还要懂学术,例如赞助伏尔泰的夏德莱夫人便是牛顿理论的著名宣传者。作为一名女主人,她不但要娴于词令,也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必熟悉宫廷内的阴谋诡计,也不忘其骄奢淫逸和腐化堕落。正是因为这些女主人,沙龙得以在17、18世纪的鼎盛时期成为社交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的关键场所,单就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的传播,沙龙就功不可没。在早期的那几百年间,基于传统的宗教道德秩序,女性仍然被限于繁复的约束之中,但是她们的意识出现了觉醒。到了16世纪的下半叶,突然之间在曼图亚、费拉拉、乌尔比诺——到处都可以看见聪明机智的妇女们同围绕她们聚集着的那群才华横溢的男人们一起辩论。沙龙一度风靡欧洲,在十八到十九世纪,很多仿照巴黎式沙龙的沙龙出现在了欧洲各地,甚至包括一些新世界国家。18世纪的沙龙一般被视为思想交流的场所。在1750年以前,很多沙龙以拥有哲人(philosophe,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持有一点自由思想的文人)而自豪。18世纪,人们流传着:“洛可可时代的每一位年轻贵妇人都渴望一个沙龙。”沙龙的女主人被称为Salonnière(沙龙女人)。在沙龙文化流行的时代,成功地主持一个沙龙可以为女主人赢得前所未有的声誉,因为她们集合了法国最优秀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除了挑选宾客,她们还要制定规则和负责沙龙室的装饰摆放,作出点评。
摆放有路易十六风格新古典风格家具的沙龙厅
许多有名望的女主人在自己组织的沙龙里接待当时西方知识界的很多名流,而对于很多知识分子来说,沙龙也是自己接触上流社会、传播思想的好地方。沙龙像当时的咖啡馆、俱乐部(出现得较晚)和共济会一样,是一种社交场域,它对新思想的传播,对政治批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各个沙龙之间可能存在竞争,而且不是所有沙龙主人都是启蒙运动热情的支持者。阅读的蓬巴杜夫人 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桌面摆放有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和伏尔泰的《亨利四世时代》。在当时,名流哲人是各个沙龙之所以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当富兰克林在巴黎时,所有知名的沙龙都以邀请他出席为荣。我所见过的文字中,泰纳对18世纪的沙龙文化的评价是最为负面的。人们关于法国文化中的所有消极印象,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据:虚荣自负、矫揉造作、轻佻放纵,等等。在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许多法国沙龙场景的描绘。
屋内摆放着伏尔泰的胸像,左侧的法兰西学院院士达朗贝手里拿着《中国孤儿》,乔芙兰夫人坐在右侧中央聆听。
从社会背景而言,沙龙文化的兴起跟一个有闲无聊的贵族阶层的产生直接相关。整个凡尔赛就是一个大沙龙,那些百无聊赖的镀金贵族以精致的思想娱乐来打发时光,而沙龙的社交便是最好的方式。进入沙龙的宾客都应言辞优雅、举止得体,这被视为品味的标志;即使是那些并不见得光彩的欲望,也要以高雅的字眼、委婉的措辞包裹起来。风流韵事以半遮半掩的话语表达出来显得更撩人,更有品位。布歇(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是最具代表性的洛可可艺术家,柔媚、细腻、精致,这种趣味的形成,与沙龙的女主人密不可分。他被路易十五的和蓬巴杜夫人所赏识,作品圆润细腻,色彩明快。在布歇的画面中,呈现了当时女性优雅的身段,这也是洛可可画风的代表之一。其不对称性,象征对自由放纵的追求与渴望。在沙龙里,男人最不关心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反过来也一样。日常生活也是一样,“不生活在一起是种优雅的风度”,双方都完全容忍对方全身心地投入社交。沙龙中的用词是非常考究的。这方面的标准,据说通常是由某位贵妇人制定的。在大革命前夕,卢森堡夫人若要谴责某个人用词不当,就足以将此人打入“另类”,因为良好得体的用语始终是体面举止的关键。巴黎沙龙在经历过疯狂的辉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新古典画家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重归了启蒙运动对于理性和古典新美学。标志着以贵族为代表的沙龙文化的结束。到了19世纪末,沙龙早已没有了等级之分,转变为所有人的活动,小型的文学和艺术讨论可以在咖啡厅和酒吧中探讨。传统的沙龙慢慢的被淘汰。卢浮宫画廊,芬利·布里斯·莫尔斯,画布油画,1831-1833年
1824年查理十世分发奖给在卢浮宫参展的艺术家,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1827年
在艺术领域,沙龙最开始是院士们向公众展示其作品的地点,之后便用于描述事件,也就是为展示法国艺术现状而定期举行的集会。自1747年起,学院沙龙展由原先的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同时,参与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但女性和外国人始终受到限制。可以说,沙龙展就是一个艺术家能够挤人主流艺术圈的唯一途径。有许多赫赫有名的艺术家都是通过沙龙展一战成名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自由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国民议会也将沙龙开放给了所有在世艺术家,沙龙的名字由之前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沙龙(Salon de l'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 变成了绘画和雕塑沙龙(Salon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学院掌控下的沙龙等级森严,历史画始终优先于其他画种。在这种严格又逐渐僵化的评审制度下,沙龙每年都会产生大量被拒绝的作品。1863年,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这些作品被拒绝的艺术家们自行组织了“落选者沙龙”,这是沙龙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汇聚了马奈和毕沙罗等人被官方拒绝的作品,其中最具争议的当属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的灵感来自提香的《乡间音乐会》(Concert champêtre)。尽管是古典题材,马奈却将两个缪斯画成普通女人,其中一个赤身裸体坐在绅士们旁边。在当时看来,非理想化的神性裸体是不道德的。这幅具有颠覆性的绘画被视为最早的现代艺术之一,也是对传统艺术以及沙龙的反叛。随后,学院沙龙渐渐没落,失去了对主流艺术的掌控权和话语权,各式各样的画派和沙龙成立,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等艺术家们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广泛图景。到现在,“沙龙”已经变成了一个复合词汇,除开特定语境下,这个词语有点等同于“研讨会”、“交流会”的意思。至于那些开在街头巷尾的“美发沙龙”……就颇有点附庸风雅的意味了。至于那些华丽而繁复的裙摆,带有香甜粘腻气味的贵族夫人们,还有那些高谈阔论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在华贵奢华的会客厅里早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踪影,那份旧时的优雅也早已随风散去了吧。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