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54,辅
铭文的第54个字是辅,辅助的辅。
辅字在铭文的出现在二个位置,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部分看不太清楚,很可能是车字,下面可以看出来是甫字,杜甫的甫。第二个字左右结构,左边很清楚是车字旁,右边的甫不是很确定。另外还有一件出土的《辅师
簋》行世,上面的辅字很清晰,我把那个字贴在画面的右边作为参考。
辅的演变
甲骨文中没有发现辅字,但作为偏旁的车字和甫字都已经出现,甲骨文的甫字,象田间生长的苗的形状,本义为田中之苗,引申为对男子的美称,甫的本义用圃字取代,园圃的圃。金文的辅字是形声字,车为形旁,甫为声旁。
《说文解字》:“輔,人颊车也。从车甫声。”意思是人扶车,这是正确的,后来引申为辅助的意思。
铭文中的小辅应该是个官职,是什么官职呢?有人训小辅为少傅。
西周三公为太师太保太傅,地位极高,少师少保少傅是他们的副职,地位也非常高。西周后期,这些职位没有多少实权,但崇高的地位仍在。从下图可以知道师保傅的地位要高于太宰、宰,师
的新旧职务都在宰琱生之下,小辅不当为少傅。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师保傅之前冠于太子,表示是太子宫中属官,是太子的老师,地位和官阶要低一些。
郭沫若原来赞成小辅为少傅的说法,后来改了,他认为:《周礼·春官》有镈师一职:“镈师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飨食、宾射,亦如之。军、大献,则鼓其恺乐。凡军之夜三鼜[cào],皆鼓之。守鼜,亦如之。大丧,廞[xīn]其乐器,奉而藏之。”鼜是晚上击鼓的意思,廞是陈列的意思。鼓有大小,所以镈师也分大小,师
是小镈。郭沫若这一新论点为学术界认同。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中国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钟的口沿呈弧状,镈的下沿是平的,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叔夷镈、邾公孙班镈。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还是称为钟。很可能西周时期镈并不流行,那时候的镈师是击鼓的,镈并不是一种专门的乐器。到东周时期,镈与钟加于区分,使用了镈这个名称。
值得一提的,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共65枚,其中1枚就是楚惠王赠送的镈,即“楚王镈”。现在可能在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