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2,龙华镇
《绍熙云间志》有记载“空相寺,在龙华”;又载:高昌乡辖“九保十五村”,龙华村居其一。龙华作为一个地名不会晚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龙华村属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六保。明代龙华设镇,万历《上海县志》载:“龙华镇,在二十六保,县治西南十八里。”
张伟然教授《寺院映现的中国》一书的第五章是“更向何处度此生-寺院与社会生活”,第七章是:“人人避暑走如狂-佛寺作为古代城市公共空间”。这两章都提到,唐代寺院的功能远远不止传播宗教,各地的寺院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比如“节日与法会”、“俗讲”、“公众游览”、“士子读书”、“避暑空间”、“宴饮与送行空间”、“留宿空间”等等。
很显然,承担这么多社会服务功能的寺院,特别是禅宗寺院,其附近一定会形成集市、庙会和村镇,区别在于规模大小和时间早晚。上海地区因宗教寺庙而得名的,区级的有静安、普陀;乡镇级的有真如、龙华、法华、南翔、七宝等,以及上川铁路的起点站庆宁寺。
早期龙华寺位于蒲汇塘、百步塘与漕河泾的交汇处,距离吴淞江很远,宋代以前吴淞江是太湖以东最主要的河道,所谓一江“可敌百浦”,所以重要的村镇都吴淞江沿岸,其中最繁华的当数青龙镇。当时龙华寺可能存在,但边上是否形成村庄很难考证。
南宋以后,吴淞江渐渐淤塞,到明初,夏原吉开浚黄浦江,掣淞入浦,最后黄浦夺淞,黄浦江取代了旧日吴淞江的地位,黄浦江沿线的村镇开始发展,包括龙华镇。记载中,上海县的大发展似乎都在嘉靖年间,那么龙华镇的设立很可能也在这个年代区间(1522~1566年)。
龙华镇在龙华港边,距离黄浦江并不远,但毕竟不在江边,当时的陆路交通也不方便,明清时期没什么大的发展。清末的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县另设漕河泾乡,龙华镇划归是乡。
龙华镇东北是高昌庙,因为江南制造局设在此地,成为清末民初一个重镇,比龙华镇繁华,进入民国后,逐步带动龙华和漕河泾一带的发展。
清末江南制造局模拟图
民国二年(1913年),郑汝成任上海镇守使,官署设在制造局内,并派陆军第四师师长杨善德统兵驻防龙华。民国四年(1915年)11月,郑汝成遇刺身亡,杨善德继任,合并上海、松江两镇守使,改称淞沪护军使。
民国五年1月7日,护军使署由制造局迁入龙华并兴建新使署,署旁建拘留所。同年12月,杨善德升任浙江督军,卢永祥任护军使。民国八年8月,卢永祥调任浙江督军,由何丰林任护军使。次年,何丰林为壮观瞻令建洋式门楼一座,门楼今天尚存,面向龙华路。
何丰林任护军使期间,上海滩大亨黄金荣得罪了卢永祥之子卢小嘉,被何丰林抓进使署,可能就关在附设的拘留所内,很是吃了一番苦头,后得张啸林和杜月笙的周旋,才被放出来。
之后几年,江浙一带的军阀走马灯似的换,这个官署也就不断地更换主人。为弭战祸,上海总董、上海县参事和各法团及江浙两省议员纷纷要求裁撤护军使、上海永不驻军和迁移兵工厂,并建议组织淞沪商埠督办公署,设淞沪特别市,直属中央。1925年1月,北京临时政府接受建议,由陆军总长吴光新到沪调停。
1926年5月4日,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正式成立,成为当时上海地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上海包括闸北、沪南、浦东、沪西和吴淞等地在内的行政、外交、保安和建设等事务,监督地方自治。
1927年3月21日,白崇禧率北伐军的东路军进驻龙华,撤销淞沪商埠督办公署,设上海警备司令部,后改为淞沪卫戍司令部、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白崇禧本人、熊式辉、钱大钧、熊式辉、戴戟、吴铁城等人先后担任过司令。第二次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1937年11月,淞沪警备司令部机构随国民党军队西撤而撤销。
《龙华镇志》云: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曾是一个杀人的魔窟,内有重兵驻防,设有审讯处、法庭、男牢、女牢、刑场等。1927年至1937年期间,曾监禁和杀害过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从语法上来说,这是一个有语病的并列句式,谓语并列,宾语也并列,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杀害过数以千计的...。我想这不是事实,这儿是司令部,哪个司令愿意在一个杀过那么多人的地方办公?
但这个地方确实杀害过共产党人,可以确认的有龙华二十四烈士。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设在上海东方旅社和中山旅社等处的秘密联络点被公共租界巡捕和国民党政府警察破坏,36名共产党员被捕,被解送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不久,其中的24人被枪杀于此。其中有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还有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和李伟森,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忆》就是记忆这五位烈士。解放后,在刑场的位置挖掘出烈士遗骸,发现了胡也频的毛衣,以此确认了烈士的牺牲地。
何孟雄,1898~1931年,湖南酃县人,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交往密切。1918年,为筹备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事宜,与毛泽东等人同赴北京。1919年3月,何孟雄到北京大学政治系当旁听生,5月4日,随北大同学前往天安门游行集会,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第二年,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共13人,代表全国的53名党员,何孟雄就是这53名党员之一。
《龙华镇志》云:
“警备司令部及看守所示意图”、“司令部平面图”和“看守所平面图”系据计顺江老人提供的口碑资料绘制而成,又经计顺江及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在龙华兵工厂就业的吴来林、刘兆麟和袁思恭等老工人核实。
计顺江,龙华人,1927年5月至1937年9月间,曾供职司令部长达10年,能自由出入司令部各室及监狱。
图片来自《龙华镇志》。戒备森严的司令部,有人能自由出入各处,还有旁证。
为了纪念曾经在上海工作、战斗和牺牲的志士仁人,在龙华寺旁、原国民党淞沪警令部旧址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纪念碑的碑文云: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夜气如磐,为了民族独立昌盛、人民自由幸福,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慷慨献身。鸦片战争一役,五口通商,上海首当其冲。裂土分疆,负屈辱之重;欧风美雨,得风气之先。放眼世界,更切兴亡之痛。民智开通既早,马列星火东渐,共产党创建于斯,革命前驱、工农大众、广大爱国军民,满怀赤炽的热情,崇高的理想,同心同德,迎战火、冒斧钺、抛头颅、洒热血,内抗暴政、外御强敌,高举红旗,力挽狂澜,使十里洋场变为举世瞩目的英雄城市......
在纪念馆内看到陆铁强先生的介绍,崇明人,曾经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很可能是我们海门的第一任县委书记,1927年被杀害,不知道我们海门烈士陵园有没有陆先生的介绍。
1917年,正值一战期间,卢永祥任陆军第十师长,旋兼任上海护军使。当时飞机还是个稀罕物,世界各国的空军还在起步阶段,卢师长竟然有超前的眼光,向国外订购6架飞机。由于装配飞机需要宽阔的场地,因而择定龙华大操场作为飞机装配之地。1922年,龙华大操场正式辟建为龙华机场,也是上海第一个由陆军管辖的军用机场。
后面几年,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军阀忙于内战,根本没有人力财力去为空军烧钱。北伐军进驻上海后,由淞沪警备司令部接管了龙华机场,为陆军机场。限于当时国民政府的财力,也囿于国军将领们的眼界,空军基本没有,反而是东北的张作霖、华南的李济深各自拉扯出一支空军部队,成为抗战中民国空军的基础。
1929年6月,国民航空署奉令向淞沪警备司令部接管机场,改为民用机场。并设立了“龙华水陆航空站”管理机构,同年,投入民航运输。
图片来自《龙华镇志》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空军接管虹桥和龙华两大民用机场。经扩建,龙华机场成为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枢纽机场,是一个远东地区屈指可数的国际机场。
解放后,虹桥机场成为空军机场,龙华机场则继续作为民用机场。由于龙华机场靠近市区,净空受限,从1966年8月起,航班飞机转场虹桥国际机场起降。龙华机场则主要担负试飞和中型机训练及通用航空飞行。
1988年9月,龙华航站开辟空中游览业务,备有“运五”飞机2架,每架次可乘坐成人12 人(或儿童16人),成人票价24元,儿童16元。飞行线路由龙华沿黄浦江至南浦大桥,折向华亭宾馆、上海植物园,至锦江乐园后返回龙华机场,往返时间为12分钟。1992年,空中游览业务停止。
2008年,为配合隧道工程,龙华机场彻底停用。龙耀路隧道开工建设后,机场内的跑道被拦腰截断,后将机场内的跑道改建成道路,就是现在的云锦路,路旁建有徐汇跑道公园。之后机场大部分设施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