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本是一流诗人为何后世声名不彰

清都山水郎,梅花醉洛阳

夜静之时,当你享受着一段难得地闲暇时光时,这时候最适合读宋词了,但宋初的词,酒啊花的,再加上红烛美女,太腻;宋末的词,国之将倾,暮雨竹林中,总有着铁蹄渐近地悲恐,太伤感。所以,掐头去尾,就数宋中期的词最惬意了,而其中最具韵味的我觉得当属朱敦儒的词了。

朱敦儒可以归为隐士一类,因为他实在是不屑于为官,可他这隐士是隶属于“大中小隐”中的哪个阶层,则实在是不太好说,他于朝于市于野地优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作为现代快节奏下的忙碌之人最为羡慕的生活状态。

他的隐,不像宋初之隐的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没有那般地宁静;他的隐,不像宋末之隐的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没有如此地感伤。他是在不同的场合,以理性与感性,言志与抒情,意境与意绪,以词之特有之柔美,将自己一生的际遇和感受,如长河中掬上一捧和着月色的清光,让你去细品那让人心旷神怡地静谧。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自称伊水老人,洛阳人。被时人称为“词俊”,宋代著名词人,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人到中年后任过一些小官职。后致仕,隐居故乡,写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年78岁卒。

他的字为希真,我是不知道这是先辈取的还是他后来自己改的。它出自《庄子·渔父》“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生命世界里,渗透着道家的释然、消极、洒脱和淡泊,以空明虚静之心让生命主体直接体悟大道。他是要做一个真性情的“世外希真”。

作为南渡文人中作词最多之人,朱敦儒是两宋词史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在词中抒情言志的词人,这对于当时有着明显功能区分的诗词,也就是所谓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的常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过是“效朱希真体”。

朱敦儒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他是陆游的老师,当然,陆游的老师有多位,比如曾几等人,但不可否认,朱敦儒对陆游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力主北伐,收复故土的观念上。不同的是,陆游是以诗为主业来叙事写人生,而朱敦儒是以词为主。

在宋朝,这出身是很关键,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可朱敦儒却没有走正常之人的科举之路,他一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后来有人直接向朝廷推荐朱敦儒,高宗赵构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地方督促他赴临安任职。可他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下,他方应诏前行,可见他从内心实在是不想当这官的。

可他的声名太大,这赵构也想为我所用,可这白衣之身也真不是个事儿,于是便违规地赐进士出身,硬是让他当了官。但没想到的是,这朱同学是个热血之人,力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到处发表主战言论,与当局之国策是严重不合拍,所以被免职。

可以这样定义一下朱敦儒,他少年时期风流恣意,虽饱读诗书,却无意朝堂,醉心山水,不屑名利。人到中年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勉强踏入官场,垂垂老矣时终于实现年少的理想,在山林中终此一生。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的才学那是相当好的,且年少就成名了,是当时所谓的“洛中八俊”之一。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就是不想入仕当官,上面这首《鹧鸪天·西都作》就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自比高洁的梅花,一句“几曾著眼看侯王”,风流不羁,向世人宣告自己不屑名利,鄙夷权贵的清高立场。

这也太轻狂了哈,李白那“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许是喝醉了,至少是个借口嘛;而这朱老师居然直接就公开宣言,看不起你们这些当官的,俺天性疏狂,这是老天赋我之天性。这首词是朱敦儒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理想和志向,而且这词用一句时髦话来说,叫霸气侧漏,自然也会引起个别人的不爽。

朱敦儒年轻时是在洛阳长大的,那时候的北宋就两个字,有钱,所有的边衅,用钱都可以统统搞定,所以,全国一片地祥和,侈靡之风日盛。朱敦儒出生在这样一个好时候,那真叫个幸福,成天地游山玩水,赏花遛鸟, 酗酒K歌,这样的人有个专用名词叫“五陵少年”,有点眼熟哈,对,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说的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那种人。

同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同,这朱敦儒是个神童,他三岁背诗,五岁写诗,七岁就名震乡里。稍长,那诗词歌赋对他来说来,那就不叫事儿。但他却就是不去参加高考,也许他从内心深处就看不起当世那些状元探花们。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几十年,在他47岁的时候,这优游的日子到头了,因为,靖康耻让二帝北上,北宋亡国了,朱敦儒也只能跟着大批难民一起仓皇南渡,时战乱不休,山河残破,朱敦儒南渡奔波,流寓多处,度过了五年的零落漂泊生涯。

在他辗转流徙,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中,看到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之时,百感交集的他写下一首《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此时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泪流满面。面对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透过对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描写,反应出词人对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悲凉情绪。

全篇以景寄情,融情入景,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又沉郁之致。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凉之音。

南渡后的朱敦儒在朋友以国家中兴之义的感召下,他也觉得应该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了。于是,52岁的朱敦儒被推荐到临安,在朝廷担任了一些小官。但是他实在是不适应这官场中的勾心斗角,扪心自问“何苦红尘久客?”那往日的闲适心境,便又不时地泛上心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相见欢》正是朱敦儒为官时期所作,金陵、西楼、秋天、长江、夕阳,这一串地组合,带着浓重的忧伤,把他想收复中原,恨有守土之责的人都作鸟兽散,朱敦儒带着满满地悲痛,也带着满满地无奈,一把辛酸泪,在秋天的悲风中吹散。

从内心来说,朱敦儒天生就是个散淡之人,他不似辛弃疾,陆游这些以光复故土为已任,他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他向往地是那种闲适、清净、恬淡生活的,赏花填词,饮酒品茗,泛舟江上,徒步山林,友渔樵,乐农事。他洁身自好,以梅花之高洁喻已,“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他踏入官场,其中自有其报国之情结,但也包含了百般地无奈之感。

因散布“不合时宜”的主战言论,朱敦儒被削职罢官了,他本来也不在乎这官职,对此反而更合他的心情,所以,他没有丝毫的沮丧失落,反而呈现出鱼归江湖,鸟入山林般的欣喜自适之情。

有何不可,依旧一枚闲底我。饭饱茶香,瞌睡之时便上床。

百般经过,且喜青鞋踏不破。小院低窗,桃李花开春昼长。

这首《减字木兰花》写得很是直白,似乎就是一位邻家老者,摇着蒲扇在向你絮絮叨叨地说他现在的生活状况,他摇首出红尘,“放倒”了自己,很是自得其乐。

此时的朱敦儒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看破了红尘世事。洗尽了凡心,相忘尘世,“人生虚假,昨日梅花今日谢。不醉何为,从古英雄总是痴”。吟诵着“引我上烟霞,智力一时无用。无用,无用,蹋破十洲三洞”。好一个看破红尘的潇洒之人。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名倾一时之人,朱敦儒虽然远离了世俗,然而朝堂之上还是有人掂记着他的。那秦桧总想借助他这样的人来粉饰太平,先将朱敦儒的儿子提拔为编纂各种行政命令的官员,随后,又让朱敦儒做了管外交的二品高官。

迫于秦桧淫威,更出于舐犊之爱,朱敦儒为了儿子在职场的安全,在百般纠结中接受了秦桧给的官职。可是,极富戏剧意味的是,短短18天后,秦桧病死。权力重新组合,官场重新洗牌。朱敦儒立即又被撤职。

于是,那18天被秦桧御用的短暂从仕经历,成为朱敦儒人格上抹不去的重大污点,晚节不保,遭人齿冷。命运开了一个他做梦也预想不到的玩笑。

在最后的几年时光中,他披襟脱帽,自适其适,闲云野鹤地过着适合自己的生活,决心要“身退心闲,剩向人间活几年”。他十分珍惜当下休闲的宝贵:“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一切都看淡了,如同喝了时下盛行的心灵鸡汤一般,过好今天,快乐自己,这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

在人生的末路,朱敦儒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他的形象再度与当年那位洛城少年重合在一起。只是,这时他已走过了太远的路,经过了太多的事。当年他曾是一杯明净山泉水,后来被世事烹煮,沸腾不安,辗转翻腾。

朱敦儒的名气同后进的辛弃疾,以及他的学生陆游相差得是太多太多,这也许是因为他那18天梦靥般地侍奉秦桧的经历,直让他被后世嘲弄,被戏为“颓废空心人”的反面典型,而后来各选诗大家也怕沾这腥膻,于是,这朱敦儒便退出了一流知名文人的阵列,好可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