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说食姜
四川 成都市/孙川
俗话说:“冬食萝卜夏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不但道出了人们对姜的厚爱,也说明夏季经常吃些姜,对身体健康有益。生姜不但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也是一种常用良药,是人们平时生活中应用最多的药食两用品之一。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姜营养丰富,现代研究表明,在每100克鲜姜中含有蛋白质1.8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17.8克,粗纤维2克,胡萝卜素2毫克,维生素C 4毫克,此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淀粉、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等成分。因为它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有强烈的辣味和香气,能解除膻腥异味,所以成了大众烹调食物的调味佳品。
生姜原产于亚洲东南地区。据研究,生姜进入我国食谱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论语》和《吕氏春秋》两书中都有记载。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孔子一年四季的饮食都离不开姜,但不多食。在每顿饭后他有嚼数片姜的习惯,可见孔子食姜是为了养生。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孔子能活七十多岁,可能与此有重要关系。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种姜”的叙述。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一号汉墓中,还存有完整的生姜块茎,可见我国种植生姜已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生姜栽培,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西欧各国。
在我国的食物烹调中,不管是蒸、煮、炒菜、烧汤都离不开生姜,特别是在烧牛肉、羊肉和鱼、蟹等海鲜时,加入一些姜,不但使味道更鲜美,而且可除去腥膻等异味。正如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诗云:“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形象地描述了用生姜和醋烧太湖银鱼,其味道鲜美胜过有名的松江鲈鱼。又如《红楼梦》一书的三十八回,在宝黛的咏蟹诗中,也提到在食用螃蟹时必须要用生姜。诗云:“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不但可生吃、熟吃、做菜佐膳,还可制作糖姜、醋姜、盐姜等食品。如湖南湘西凤凰城生产的姜糖全国有名,去那里旅游,姜糖差不多是人人要购买的土特产品。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而性温,入脾、胃、肺经,有散寒解表、温胃止呕、化痰行水与解毒等功能。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等症,多作为辛温发汗剂中之辅助品,以增强发汗作用,如轻微的伤风感冒,可与红糖煎服。生姜温胃止呕的功效显著,有“呕家圣药”之称,临床常与半夏同用,还有一些止呕药,亦常用姜汁炮制,以增强止呕功效。化痰行水多用于痰白清稀的风寒咳嗽,多与其他散寒止咳药配伍。若用于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常与半夏、黄连等同用,方如半夏泻心汤。姜还能解半夏、胆南星毒,故半夏、胆南星多用姜炮制,内服或误食半夏、胆南星中毒,感到舌麻者,可捣姜汁冲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姜是这样评价的:“生能发散,熟能和中,可果可药,其利博也。”“久服去秽气,通神明,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开胃气,解百毒。”《本草从新》则说姜“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总之,欲求寿而康,四季常食姜,散寒解表能化痰,温胃止呕效最良。
生姜在临床水煎服的常用量一般为3~10克。因姜辛辣性温热,故阳亢胃热之人应少食或不食。
此外,生姜皮有良好的行水之功,主治皮肤水肿,与桑皮、冬瓜皮、白茅根、益母草等同用,治急性肾炎初起功效显著。生姜汁,功能开痰止呕,可用于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及呕吐不止等症,妊娠呕吐与服其他药物呕吐者,可用生姜汁加温水适量频频饮服,止呕功效极佳,用量5~12滴。煨姜是用棉纸包润湿入火煨熟而成,辛散之力减弱,但温中止呕作用加强,更适合脾胃虚寒、腹痛呕吐、大便泄泻等症,用量3~10克。因姜能调味开胃,故常配大枣入补益剂中,以增进食欲,加强消化吸收功能。另外,姜对防治晕车、晕船、晕机等运动病有一定功效。有人观察,一粒姜粉胶囊(含姜粉940毫克) 的药效相当于两片晕海宁,而且还没有嗜睡等副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内含辛辣成分(主要为姜辣素)和芳香成分(姜油),还含有姜酮、姜黄素等。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自觉全身温暖,故能引起发汗。姜油能反射性地增加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驱除秽气,并能通过调整胃肠功能而止呕,故有健胃作用。现代研究还表明,生姜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其化学结构与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接近,这种物质可防止血液凝固,对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栓形成、抗心肌梗死有很好的功效。还有研究证实,生姜可以调节前列腺素的水平,而前列腺素在控制血液的黏稠度和凝血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