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
在我们的印象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媒体出来说「石油即将在50年内枯竭!」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节目将为您揭示其中的奥秘。
-文字稿-
我们常听说一个论调,石油资源不可再生,在50年内将枯竭。这个说法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了,但70年过去,我们还在说石油将在50年内枯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九世纪中期,石油走上历史舞台中央,人们使用精制原油生产煤油,来取代昂贵的鲸油照明后,石油及其衍生品就逐渐成为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基础。
在地层下的油和气会沿着天然裂缝上涌,并在地表形成渗漏(leak),如果压力足够甚至会形成喷泉。这便是油苗(oil seep)。有些泄漏面积较大的,会被称之为沥青湖(tar pit)。在早期的石油开采中,在油苗附近直接「挖」口井就是最常见的方式。
在技术力低下的早期开采时代,由于人们并不了解石油的生成机理和地理结构与渗漏之间的关系,只会根据地表渗漏来选择挖洞的位置,因此成功率并不高。并且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
比如,石油在地下的分布并不均匀,有时甚至不连续。而在不同的深度存在着油层和水层的区别。受限于当时的炼制水平,人们往往只采集那些品质较高的原油。另外,由于泵的功率有限,在液面下降,地下压力不足时,一些深处的油无法被抽取。这导致一些仍有储量的油田被视为「枯竭」而抛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石油开采市场秩序初步建立,容易开采的油田往往名花有主。人们开始寻找技术上的帮助以开油田。先派遣一些有专业知识的人组成勘察队,在一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地点打一口小的「探井」。原理类似盗墓中利用「洛阳铲」探查地下情况,获取地质信息,像岩石类型,测井深度等。
经过多次类似的勘探,勘察队可以大致确定油藏边界的范围,以及要探多深才能打到油。后续再部署真正的油井。最后,根据油井获取更多地质的认知,并以此指导进一步的开发,这就是所谓的「滚动勘探开发」。
这种通过勘探手段确定藏油得到的估算值被称为原始地质储量(Original-Oil-In-Place /OOIP),但限于地质条件和技术水平,实际开采并不可能达到上限。极端一点,比如对于20世纪早期的人来说,储存于海底中的石油可以算作原始地质储量但不算作可采储量(Workable Reserve)。
因此,通过当时的技术条件,用储量除以产量,就得到了一个预估的年限,又称储采比(Resource/Production ratio)。石油将在50年内采空的论调,就是根据当时的储采比得到的。但是更好的勘探技术、开采技术都能提升「可采储量」。
比如远洋、极地、页岩油开采等方式,会把以前无法勘探或者开采的地方变成可开采,或者通过技术进步增加对已知储量的汲取效率,从原始地质储量里采出更多的油。这就解释了50年后为何又来一个50年,而最新的估计结果约为110年。
但是,使用传统能源真正值得担心的问题在于激增的成本和环保问题。举例来说,传统油田的勘测可能只要肉眼观察油苗即可,而采集可能只需要打钻机;而深海油田,则需要由专业人士组成团队勘测,并且需要专业的液压设备和防水设备来应对海上的复杂情况。
在2014年时,高规格的深海平台租费就达到了80万美元每天。勘探一口深海井,据情况不同,所需时间在6~14个月不等。而最终结果,依然要像买彩票一样,祈祷这一钻下去能探到油。
深海油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深海油井在钻探时发生井喷,引发爆炸,造成11名员工死亡并引发大火。两天后的4月22日,钻井平台沉没,油井在海底喷涌而出,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直至今日依然没能完全恢复。
此外,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温室效应,地层空洞等等。能源,环境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博弈,早已不再是单一地区或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
这使得很多能源公司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出路。在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预测的数据中,如果疫情控制较好,石油需求将有所回升,但仍将在2030年后停滞;2040年,煤炭在能源比重中降至20%以下,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同时,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增长30%;而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将提供近40%的电力供应。
百年来,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在化工领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从作为燃料的角度来看,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逐渐会撼动它的地位。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交通运输行业为例。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天然气汽车(670万辆)和加气站(9000座)最多的国家;同时,更清洁的风能和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就可以储存起来给当下炙手可热的纯电汽车供能。这种方法比起依赖化石燃料的运输业,能从源头上做到清洁、可再生和低碳排放。
事实上,以道达尔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知名能源企业都陆续开始了转型,正是因为他们看中了低碳能源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而且将疫情看作行业变革的一次外力驱动。
以来自法国的油气巨头道达尔为例,在2018年,其天然气在其业务占比已升至50%,有效降低了能源产品的碳强度。同时,公司预计在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扩大10倍,达到3500万千瓦。并最终在2050年或更早,在全球生产业务实现二氧化碳消除量完全抵消排放量的目标,即「净零排放」,并且让全球客户所使用能源产品的平均碳排放强度降低60%或以上。
中国在近年来也逐渐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火力发电和供暖的燃料;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减免;建设大规模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站等。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国内巨头也都不约而同瞄上了「氢能」。相信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能源转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会拥有一个高效、清洁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