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深切缅怀我的父亲(作者 王宇平)
2020年11月24日18时28分,我们亲爱的父亲走完他92年人生历程,离开了他一生牵挂的家人,顿时我们全家痛哭、山河失色、亲朋同悲。
家父一生历经坎坷,但他一直笑对生活。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同母亲一道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宁折不弯。为了哺育我们兄弟姐妹6个健康成长,吃尽了人间苦难。
我们六个兄妹深深记得:父亲生活节俭。教书期间,学校没有食堂,每当学生放学后,父亲就支起一个煤油炉,抓上一把米、削一个山芋放进铝锅烧饭,然后就一点家中带去的咸菜下饭……。我亲爱的父亲年轻时长年累月就是以这样的饭菜充饥,这种生活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大哥原平说:父亲对我恩重如山。记得1972年我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成分较高,不能被推荐上高中。父亲心急如火,为了让我能继续上学,他老人家多次步行到距家20公里之外的县城找关系,不知遭遇了多少白眼和冷遇。终于有一天他满头大汗、笑容满面地跑回家来告诉我:“你明天就去县城,到宿松中学报到!”第二天,父亲挑着行旅,把我送上了去县城的班车……临别时,望着父亲佝偻的身体,当时的我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水。
年近古稀的大姐发自内心感谢父亲: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父亲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禁锢,毅然把她送到了学校,这是当时故乡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事。因为有了知识,大姐成了家乡当时闻名的“女秀才”,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了“底气”;也正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得以顺利教育并将2个儿子送入了高等学府。
66岁的二姐自幼因家庭贫困被人抱养,但在她成年之后,父亲把她接回家来,加倍补偿其缺失的父爱,亲自张罗她的婚姻大事,让她顺利成家生子,并为她的后代教育东奔西走、呕心沥血,让二姐3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有一个细节我更是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带着年幼的我去冬至看奶奶夜宿安庆。在一家小旅馆住下后,父亲匆匆跑到楼下,不一会把一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递到我手上,父亲自己则从口袋里掏出一点从家中带去的干粮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大妹妹淑萍对父亲四十年前的一次教育记忆深刻:1979年父亲送她到新前初中复读,在行旅箱中偶尔发现了织毛衣的针线,严肃地对她说:让你到学校去是让你去读书,不是让你去织毛衣啊……。可见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多么看重!
天性聪颖的小妹红红含泪告诉我:1984年8月底的一天,父亲挑着行旅亲自把她送到武汉大学校园。当时父亲挑着一担木箱,一头装行旅、一头装书本,父亲兴高采烈,为小女儿能考入能考取当时全国排名第三的重点大学而骄傲自豪。把小妹安顿好时,父亲翻遍了自己身上所有口袋,除了留足返程车票,把所有零钱全部交给了小妹,并叮嘱她每个星期至少要吃一餐红烧肉……舔犊之情由此可见。把零钱给了小妹,父亲就饿着肚皮搭车返回。明明知道第二天是中秋节,但父亲返回中时,什么也没带,仅仅手中一根扁担!
如今,亲爱的父亲已驾鹤西去,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都永远铭记在我们兄弟姐妹心间。
父亲一生以道处世、以道持家、以道待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内心十分慈善。他立足三尺讲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哲理,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个个发奋读书,方有今日幸福生活。就连我们孩子,晚年的父亲也是精心呵护、耗尽心血。他曾作诗勉励儿孙:“创业需怀愚公志,读书难得贼子心;牛咽枯草出鲜奶,蜂采百花酿蜜甜。”教育我们不管是读书还是创业,一是要有恒心、二是必须虚心,这对我们来说是无形的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
亲爱的爸爸,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