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案例 | ③深度教研机制,他们这样构建!

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攻坚,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充分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教育改革创新十大案例评选活动。为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将十大案例分期发布,供学习参考。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诸城市教体局

构建深度教研机制 

促进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和系统推进的话题。近六年来,诸城市先后招聘了3315名青年教师,为解决新进青年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规范性的问题,诸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探索与研究,积极构建深度教研机制,建立包容、赋能、共创的专业成长文化,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专业研究的价值、教书育人的乐趣。

01

立体化教研平台:

以专业设计铺好“最先一公里”

深化重点项目引领机制,努力打造教师成长的同频共振点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基本策略。2019年,我们贯彻落实潍坊市教科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实施方案》,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为区域核心研究项目,并进行了子项目的拆解,以发展需求为起点,以分类推进为重点,以协同育人为亮点,搭建立体化的教研平台,以专业设计铺好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先一公里”。

我们基于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在常规视导和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深化订单式、问题式、推介式等视导方式,实现区域、学校、备课组协同推进,既解决共性问题,也突破个性难题。如大力推进“推介式视导”,选择各学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各校认同的学校或级部,分学段进行观摩和推介,重点观察学校常规管理、集体教研和课堂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在帮助学校树立提炼经验的同时,也在区域内推进智慧共享。2020年12月,潍坊市教科院在诸城市第一初中进行了项目研究的观摩推介活动,该校校长王桂元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推介,对我们学校来说,不是一次单纯的成果呈现,而是发展,是契机,更引领着学校对基于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为了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覆盖面,我们以各学段学科为组织单元,持续推进全市半月半日教研活动。如这一学期,高中学段针对基于标准的高考命题研究、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分主题进行培训;初中学段教学评一致性学科化落实渠道、学生分层分类培养等进行引领和培训;小学段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落实、学生学习习惯等展开研训,共组织153科次教研活动,参与教师30000余人次。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突出育人导向,我们积极探索跟班式教研,对同一班级的学科教师进行跟踪,对学生在不同教师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跟踪,借助数据分析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家庭教育、学生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教研从关注学科教学走向协同育人,得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学校也不断创新形式,开展教育干部“跟班式”调研,教师“跟班式”研修,家长代表“跟班式”观摩等,确定不同的观察目的(如信息获取、经验共享、问题诊断与改进)、观察对象(如班级生态、教师群体、个别学生)、观察内容(如班级文化、师生关系、教学行为、学生习惯)等,系统解决具体问题。

02

开放式成长路径:

以自主协同走好“中间每公里”

让教师的职业生活过得有意义,有获得感,关键是唤醒其主动发展的内驱力,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卓越的成长文化。

一是系统化阅读,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创设各种阅读分享形式,促进教研员、校长、教师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我市一贯坚持的做法。教科院制定《关于加强阅读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设立“一道书屋”,以主题共读、按需自读、推荐阅读的方式,引领教研员做读书学习的典范。建立阅读资源推送机制,定期向学校和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推送专家讲座视频等多样化资源。同时,开展常态互动深度的阅读活动,不断提升阅读品质。全市开展“晒书单”活动,府前街小学组建教师读书会,明诚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教师专业化发展赠书仪式;大源学校入职仅4年的孙莎莎老师,在“新教育种子教师核心团队”中,坚持共读共写共分享,已积累随笔和反思30余万字。

二是主题式分享,丰富育人智慧。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教研员为牵头人,组建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搭建区域展示分享的平台,引导学校积极参与、筹办各类别的教育教学会议,通过“教育叙事”“表彰推介”“项目展评”等活动,鼓励教师在横向上讲好课程、课堂、育人故事,纵向上讲好学校、级部、教研组的故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倒逼行动研究,在交流分享中推动行为改进。同时,各基层学校以教师兴趣爱好为基础,成立教师成长俱乐部,让教师在志同道合的群体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感受,让学习和研究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三是项目化研究,破解发展瓶颈。2018年,我们启动了区域育人模式变革项目,呼应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等的研究和落实。以这一项目为核心,我们打破学科和学段壁垒,确立了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研转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监测、新英语、1500名生工程等9个主题,并进一步切分成147个小课题,供学校、教师自主选择、协同攻关。制度层面,我们规范“发起——规划——执行——监管与控制——评估”的项目工作流程;行动层面,教师们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体验到了团队的力量,激发了成长的内在动力。

03

多层次保障体系:

以机制创新抓好“最后一公里”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机制,提升其普适性与科学性,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际的成长范式。

一是创新教研队伍建设机制。组建不同层级的全市教研团队,如我们经过层层选拔和长期考察,共评出35名学科首席教师、176名兼职教研员、106名教研员后备人才,扩大了教研力量,逐渐形成了以“学科专家——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后备人才——教研组长”为主的教研工作梯队。

二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体系,搭好“领奖台”,释放教学成果奖、龙城园丁奖等红利,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2019年,全市有1名校长入选第三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4名教师入选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5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德育工作者,3名教师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

三是完善优质资源支持机制。我们实施“领雁计划”,以基地学校为变革孵化器,通过名师讲堂、跟岗研修、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引领教师发展。林家村初中李汶蔚老师坦言:“一开始对于这个计划我是排斥的,在承担自身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地去基地学校参与培训、交流,甚至跟岗研修,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但是这半年的学习和成长,超过了我过去多年成长的总和!”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汇聚主题化、序列化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工具等,以最优化的教学资源配置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把教师专业成长看成一段教育生活的话,我们教科院和广大教师结伴而行,一起营造专业的氛围,体验研究的乐趣,感悟协作的力量,共同追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潍小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