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与时间透视

2021-9-7

一名博士毕业生在某个网站上求助,自述单位甲和单位乙都愿意录用她,这两家单位各有优点,也各有她认为的不利之处。她反复权衡,始终拿不定主意,因此,特请大家指点。一些热心的网友做了答复,给出或简或详的分析,有的建议她选择单位甲,有的建议她选择单位乙。一位网友指出:“楼主现在遇到的问题很麻烦,它会成为一个苦恼源——你现在无论选择单位甲还是选择单位乙,未来的某个时候,甚至某些时候,你都可能后悔没有选择另一个单位。”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说:“我现在很后悔。”“唉,悔不当初!”或者反问:“你现在后悔了吧?”当然,人们也会说:“我现在也不后悔。”“我无怨无悔!”显然,这类话都是有语境的,即个体经历了一桩负性事件和/或面对着一种不利场景。此时,个体很容易出现后悔现象,他人也很容易从后悔的视角来评价个体,直接就用了“后悔”这个词语。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后悔呢?其实,后悔是人类的一种适应表现,它与人类个体的基本现实有关,也与人类个体的一种认知功能——反事实思维——有关。

人类个体的基本现实是,除了一些属性事实(比如,出身),个体的人生情况,往往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多样性的,既涉及选定了某个或某些选项,也涉及未选定某些或某个选项;既涉及选定了去做某件或某些事情,也涉及选定不去做某件或某些事情。当然,选择还涉及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的问题。各种选项、去做或不去做某件或某些事情,都有难以预测甚至不可预测的结果。

特别地,人们也很容易进行事后归因和解释,从而,把现在的结果与过去的选择对应起来,并且相信甚至坚信,如果过去做了其他选择,现在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至少不是现在这样的不利结果。这种情形就是反事实思维,即提出一种与现在事实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得出另外的推测性结果。比如,人们会说:“要是我过去不多说那句话,现在也就不是这个样子。”“我倘若坚持过去的研究方向,现在已经做出重大成就了。”或许可以认为,后悔是人类个体的常态,毕竟,对一般人而言,总有更好的状态和情形。

由上可知,后悔与时间透视关系密切,人们在表达后悔时,往往已经用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简而言之,后悔就是个体对现在的状况不满意,并且认为这种状况与过去的选择相关,从而假设做了其他选择就会有更好情况的复杂情绪。此时,个体更多地关注现在和过去,特别是现在与过去的对应联系,较少关注未来,尤其是更远的未来,更少思考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但是,个体面临的现在,基本上是负性局面的信息,容易引发和增大负性情绪,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

前面提到,后悔是人类的一种适应表现,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后悔除了让个体产生自我愤恨、痛惜、伤心、难过等负性体验,也可以让个体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获得成长。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痛恨的现象之一,就是犯了错误的人毫无悔意、死不悔改。人们希望的情况是,犯了错误的人说:“我现在对自己过去犯的错误特别后悔。如果能回到过去,我肯定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

因此,对于后悔,不是预防的问题,而是减少和引导的问题。

其一,调整时间透视。个体应当弱化过去的意义,珍惜现在的条件,展望未来的可能;基于现在,解决目前的问题,思考未来的发展,把自己从负性状态转化到正性状态。由此,可以减少后悔。

其二,重塑人生观念。个体应当明白,自己过去无论如何选择,现在和未来都可能会后悔,既然如此,后悔的这种意蕴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形成新的观念,不是后悔过去的选择,而是反思过去的失误。由此,可以引导后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