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收藏价值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花之梅,木之竹,石之玉。古人用三种最 具代表性的物种表达着一种超越物种本身的文化寄托。自然规律决定了花草树木春生秋死,只有玉可以恒久保持。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往往代表着高尚、质朴。所谓“君子如玉”。
高古玉器就是薄片,也能看到所开出来的孔口大里小,同样有旋磨纹。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古玉玩家知道,老玉一经“盘”出,露出五色“宝光”,才是玩玉最 高境界,正所谓:“玉生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然此中三昧真经,当今几人识得?现代人只看通透光亮,便以为材质美好,如同时兴的宝石与翡翠,认可有增值和收藏价值,于是宁肯高价买进崭新古玉,甚至天价收购玉石原料,也绝不低价收藏老旧古玉。这也难怪市场眼光,世人看重玉石资源,不管是“籽料”、还是“山料”,只要是“和田玉”,一律高价收购,以便囤积居奇,留待日后增值。而古玉很难看清材质,特别是史前古玉,缘于识玉用玉早期,本来就选材不佳,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古玉,多为蛇纹石类,其光亮程度的确不如商周以后大量采用的透闪石类和田玉。所以,不管是材质的原因,还是沁蚀的结果,导致古玉外貌难看,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进入清代,随着古玉收藏的爱好者渐多,古玉作假风起。至20世纪80年代,收藏古玉首先在台 湾、香港等地升温,并很快影响到大陆,出现了史 无 前 例的收藏大军。由于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造假便应运而生,技术不断提高,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很多私人的藏玉著录书籍,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块真古玉器。辨伪学说纷起,但总跟不上造假的水平。
中国古玉已被世界公认为独 一 无 二的艺术,且由封建的封闭式的生产转化为开放式生产,古玉的惊人艺术使外国人为之膛目,愿意把古玉作为东方艺术介绍给世界。他们疯狂地掠夺和收买古玉珍宝,使古玉从封建社会的宫廷出来,变为商品,并通过商人的转卖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