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药性——益智仁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 1周前
益智仁
【名称】益智仁
【别名】益智仁,益智子,
【归经】温,辛。归脾、肾经。
【功效】温脾散寒,固摄涎唾,补肾固精,固精缩尿。
【功效特点】本品辛温气香,功能温脾暖胃,兼益肾火,且带涩性,温宣中兼有固涩作用,故治疗脾胃虚寒、腹痛吐泻、食少多涎等证,可以温中散寒、开胃摄唾,用治肾与膀胱虚寒、遗精白浊、遗尿尿频等证,能益火暖肾、缩尿固精。止外,本品用于健胃,可代砂仁,若防其动火时,可配山药。
【功效作用】
1.温脾止泻,固摄涎唾:
①用于虚寒泄泻,即慢性肠炎,症见腹中冷痛,大便溏稀,恶心,不欲食,口淡,流清水,可与党参、白术、干姜、砂仁等同用。
②用于脾胃虚寒性呕吐,特点是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多伴有气短懒言、体倦乏力,可与良姜、半夏、陈皮、茯苓等同用。
③用于腹中冷痛,由于中焦虚寒而出现腹部绵绵作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遇寒则甚,遇暖则减,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者,可与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或与附子同用。
④用于流涎,涎出于脾而溢于胃,脾阳虚,胃失和,不能摄涎,流出口外,可与人参、白术、附子、干姜同用。
2,补肾固精,缩小便:
①用于滑精早泄、肾气不固者,兼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健忘,头晕等证,可与菟丝子、桑螵蛸、补骨脂、山药等药同用。
②用于遗尿、尿频,可与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等药同用。③用于尿浊,即乳糜尿,可与萆薢、菖蒲、土茯苓等药同用。
【鉴别应用】
1.益智仁与佩兰,均治疗口涎增多、口中粘滞不爽。益智仁气味辛温,暖脾摄涎,用于脾胃虚寒性流涎,而佩兰辛平,化湿和中,用于脾胃湿热所致的口涎自流。
2.益智仁与补骨脂,均能温补脾肾,用于遗精、遗尿及虚寒泄泻等。益智仁偏于温脾固涩,补骨脂偏于补肾止遗,二者同中有异,侧重各有不同。
【配伍应用】
1.配萆薢:固肾利湿,分清泌浊。益智仁固精、缩尿,萆薢分清泌浊,二药合用,涩利互施,固肾利浊效佳,多用于肾虚湿浊郁滞、小便混浊不清、尿频、淋漓不畅及带下。
2.配补骨脂:补脾温肾,固精止泻。益智仁偏于暖脾止泻,补骨脂善补命门而固精,二药合用,相辅相成,益智仁推重于中,补骨脂推重于下,脾肾皆温,凡脾肾阳虚之泄泻、遗精等证,用之最宜。
3.配乌药:温肾散寒,缩尿止遗。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膀胱亦寒,气化失司,故尿频、遗尿。治宜温阳散寒,固肾缩尿。益智仁温肾补虚,乌药散寒行气,二药合用,同气相求,以益智仁温摄肾气归原为主,辅乌药祛寒助气化,故善治小便频数、遗尿等。
4.配诃子:温脾固肠,止泻摄涎。益智仁辛温,暖脾祛湿,摄涎止泻,诃子苦酸,功专敛涩,善于固肠止泻,二药同用,收敛力强,补益力大,多用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常,久泻久利,以及脾虚流涎等证。
5.配茯苓:健脾补肾,固精祛湿。获苓甘淡,健脾补中,渗湿利水;益智仁辛温,补肾温下。茯苓以渗利为主,益智仁以温摄为最,二药伍用,一利一摄,相互制约,又相互推进,脾可健,肾可固,缩小便,止泄泻。
6.配党参:补脾益气,摄涎止泻。益智仁辛温,暖脾散寒;党参甘平,补中益气,一为温脾阳,一为益脾气,中寒去,脾气升,运化得健,纳呆、泄泻可止。
【应用注意事项】温燥之品,易于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湿热者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3~9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来源产地】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及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其它资料】
《本草拾遗》:“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
《用药法象》:“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气,及人多唾。”
《汤液本草》:“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
《本草备要》:“能涩精固气,温中进食,摄涎唾,缩小便,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
《本经逢原》:“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精,胃虚多唾,女人崩漏。”
《本草正义》:“益智始见于藏器本草拾遗,谓之辛温,不言其涩,但诸家所述,无一非温涩功用。……温补脾肾,而尤以固涩为主。”
【备注】补骨脂与益智仁味辛性温热,归脾肾经,均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都可用治肾阳不足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脾肾阳虚的泄泻不止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但补骨脂助阳的力量强,作用偏于肾,长于补肾壮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腰膝冷痛,阳痿等症,补骨脂多用。也可用治肾不纳气的虚喘,能补肾阳而纳气平喘。益智仁则助阳之力较补骨脂为弱,作用偏于脾,长于温脾开胃摄唾,中气虚寒,食少多唾,小儿流涎不止,腹中冷痛者,益智仁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