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字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俗体金文
对正体金文字形
的误写。需,金文
(大,成人)
(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
误将“大”字
上部的
和“水”
写成了“雨”
,误将“大”字
下部的
写成了“大”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而”
,字形面目全非。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水”
另造“濡”、或再加“人”另造“儒”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从水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濡,河流名。水出涿郡的故安地区,向东汇入漆涑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濡”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濡”的词汇分类
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①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身体软弱无力。 本义只见于古文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②动词:汗湿内衣,少量的水沾湿、打湿表面。 濡化 濡沫 濡润 濡湿 濡泽 / 耳濡目染
濡,霑湿也。——《集韵 · 虞韵》
濡,渍也。——《广雅 · 释诂二》
独行,遇雨若濡。——《易 · 夬》
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易 · 未济》
济盈不濡轨,雉鸣其牡。——《诗 · 邶风 · 匏有苦叶》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列子 · 说符》
不濡其翼。——《诗 · 曹风 · 候人》
春雨露既濡。——《礼记 · 祭义》
区宇怀濡,黔黎辑柔。——唐 · 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
天濡而雺,土混洩而泥。——唐 · 刘禹锡《楚望赋》
翁揎臂出血,公复往鹤所,濡伤处。——宋 · 曾造《类说》
仁宗之德泽,涵濡于万物者。——宋 · 欧阳修《仁宗御飞白记》
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宋 · 苏轼《饮酒四首》
沈飞霞持粉版作书,书成而墨濡鼻上,此光景可念也。——明 · 袁宏道《与曹进士平子》
③形容词:被打湿的,沾湿的,潮湿的。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礼记 · 曲礼上》
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韩非子 · 内储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