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的貂裘换了酒
这是历史文化题材第50篇随笔
1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之一、湖南人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临刑前,谭嗣同毫无惧色,掷地有声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临刑前,他同样神色坦然道:“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八天后,7月15日,身为徐锡麟的革命挚友,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光复会,共赴日本求学,共同创办大通学堂,共同谋划浙皖起义。最后,徐锡麟壮烈牺牲,秋瑾从容就义。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那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年代,那又是一个坚韧不屈的年代。
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徐锡麟、秋瑾,他们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们却都选择了这条血雨腥风的革命道路。
如果说国即是母,那么,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死在了母亲苏醒的前夜。他们尚未来得及开始自己的人生,就已粉身碎骨。
纵刀山,敢为忠魂;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们,是大写的中国人。
2
1873年12月,徐锡麟出生在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在绍兴城里开有“天生绸庄”、“泰生油栈”两家商铺,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士绅。
徐锡麟从小桀骜不驯,十二岁那年,为了学武功,偷偷跑到深山老林中的寺庙当小和尚。父亲为了避祸,一度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1901年,徐锡麟在绍兴府学校担任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升为副监督。
徐锡麟革命思想的萌芽,始于1903年的日本之行。
1903年,徐锡麟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看到现场有一座中国古代大钟,顿时想到了之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徐锡麟不由握紧拳头,一股热血在心中翻腾。
不久,徐锡麟在东京结识了比他小5岁的绍兴同乡陶成章,一起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在他们的影响下,徐锡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在陶成章介绍下,1904年冬,徐锡麟到上海加入光复会。
3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7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比徐锡麟小两岁。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父亲秋寿南,官至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单氏,出身浙江萧山望族。秋瑾从小好文史,能诗词,还跟表兄学习骑马击剑。
1896年,在父亲作主下,秋瑾嫁给双峰县荷叶镇的王廷钧为妻。婚后一年,秋瑾生下儿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赴京任职,秋瑾一同前往。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夫妻俩回到家乡。
一路中,秋瑾亲眼看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由感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萌发救亡图存的念头。
次年,秋瑾在荷叶镇生下女儿王灿芝。
为了学习先进思想,1904年7月,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抵达东京后,秋瑾一边补习日文,一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广交留学生中的仁人志士,认识了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朋友。
秋瑾创办《白话报》,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追求男女平等,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关注。
4
1905年春天,秋瑾回国,到上海拜访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并通过蔡元培认识了徐锡麟。
秋瑾独到的思想见解,让徐锡麟眼前一亮。在徐锡麟介绍下,秋瑾加入光复会。
他俩年龄相仿,且都是绍兴同乡,经常在一起学习进步思想,探讨救国救民,互相勉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学习,写下了“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革命诗篇,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1905年9月,在陶成章帮助下,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革命培养骨干人才,并亲自担任学堂监督。
学堂大厅有一对联,上联云:“十年教训,君于成军,溯数千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下联云:“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
1905年冬天,徐锡麟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作战技术。但到日本后,由于清廷驻日公使的阻挠,学习计划被破坏。
此时,秋瑾也在日本,鼓励他不要气馁,两人一起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1906年,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勾结,禁止学生在日开展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徐锡麟和秋瑾也双双回国。
5
回国后,徐锡麟和秋瑾时刻不改革命之志,为革命事业奋力奔波,并为进行武装起义做紧锣密鼓的准备。
为了深入敌人内部,徐锡麟通过各方关系,花重金向满清政府买官。终于在安徽巡抚恩铭手下谋得一份差事,任武备学堂副总办。
徐锡麟精明强干、勇敢豪爽,深得恩铭赏识。恩铭将他视为心腹,又让他兼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从此,徐锡麟就潜伏在敌人内部,战斗在敌人心脏,在安徽巡警学堂中秘密发展革命党人。
当徐锡麟潜入敌人内部时,秋瑾则致力于传播革命思想。
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在绍兴女学堂、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学生加入同盟会。
通过徐锡麟的努力,安徽巡警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徐锡麟和秋瑾商定,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
秋瑾明白,一旦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便意味着选择了流血和牺牲。为了不连累家人,1906年冬天,秋瑾公开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6
1907年7月11日深夜,天下着小雨,整个绍兴城一片漆黑。只有城西的大通学堂里,有灯光在闪烁。
在大通学堂后院的一个小屋里,秋瑾等十多人正在油灯下热烈讨论绍兴起义具体计划。
雨越下越大,忽然,一个浑身是水、面色如土的人冲了进来,奄奄一息道:“安庆起义失败了,徐先生牺牲了……”原来,他是徐锡麟身边的通讯员,冒死前来传递消息。
秋瑾顿时心如刀割,泪流满面,但来不及哀痛,马上部署道:“安庆起义失败,我们也暴露了,必须立刻撤离。”说完,她一面烧毁和起义有关的文件,一面派人通知其他革命党人赶快躲避。
然而,秋瑾自己却选择了留下。众人苦苦相劝:“秋先生,你快逃吧,我们掩护你。”
秋瑾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道:“不,革命就要流血,我要成为中国女子为革命流血的第一人!”
7月13日,300多名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带头冲了出去,在清兵的重重包围中,她和八名师生不幸被捕。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2岁。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临刑前,秋瑾索取纸笔,疾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从容赴死。
7
徐锡麟和秋瑾共同发动的浙皖起义虽很快失败,但却撼动清廷,震惊中外,大大激励了时人推翻清朝的斗志。
四年后,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浙皖起义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1919年五月四日,“五四运动”爆发。在该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鲁迅的小说《药》。《药》中的革命烈士夏瑜,原型就是秋瑾。
回顾秋瑾一生的诗作,她于1905年春天写的《对酒》,最能表达她和徐锡麟之间的真挚友情。
当时,秋瑾刚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吴芝瑛女士家中,她拿出一把在日本新购的倭刀给朋友们看。带着几分酒意,秋瑾拨刀起舞,吴芝瑛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一曲舞罢,秋瑾提笔蘸墨,洋洋洒洒写下了《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知徐锡麟是否为秋瑾“千金买刀”?不知秋瑾是否为徐锡麟“貂裘换酒”?随着时光流逝,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却让我没来由的湿了眼眶。
8
电视剧《潜伏》中,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余则成说:“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
电视剧《一触即发》中,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杨慕次说:“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挨得过风霜雨雪。”
对革命者来说,即使爱已经存在于彼此的心中,却不能表白,也无法表白,因为他们深知,革命不成功,他们永远都不可以在一起。
在革命的道路上,生命早已不属于自己,一如那日徐锡麟壮烈牺牲,一如那日秋瑾决然赴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者为了四万万同胞遥不可及的未来,埋葬了自己的爱情、亲情,甚至生命!
即使让他们再选一次,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别无选择。
不是真的别无选择,而是不允许自己有别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未来,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最难最难的路!
山之伤,国有殇。
那个令无数革命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
春去秋来,当寒冬离去时,当雪融草青时,相信会有新的相逢,将他们的豪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