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的貂裘换了酒

这是历史文化题材第50篇随笔

1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之一、湖南人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临刑前,谭嗣同毫无惧色,掷地有声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临刑前,他同样神色坦然道:“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八天后,7月15日,身为徐锡麟的革命挚友,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光复会,共赴日本求学,共同创办大通学堂,共同谋划浙皖起义。最后,徐锡麟壮烈牺牲,秋瑾从容就义。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那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年代,那又是一个坚韧不屈的年代。

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徐锡麟、秋瑾,他们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们却都选择了这条血雨腥风的革命道路。

如果说国即是母,那么,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死在了母亲苏醒的前夜。他们尚未来得及开始自己的人生,就已粉身碎骨。

纵刀山,敢为忠魂;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们,是大写的中国人。

2

1873年12月,徐锡麟出生在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在绍兴城里开有“天生绸庄”、“泰生油栈”两家商铺,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士绅。

徐锡麟从小桀骜不驯,十二岁那年,为了学武功,偷偷跑到深山老林中的寺庙当小和尚。父亲为了避祸,一度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1901年,徐锡麟在绍兴府学校担任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升为副监督。

徐锡麟革命思想的萌芽,始于1903年的日本之行。

1903年,徐锡麟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看到现场有一座中国古代大钟,顿时想到了之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徐锡麟不由握紧拳头,一股热血在心中翻腾。

不久,徐锡麟在东京结识了比他小5岁的绍兴同乡陶成章,一起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在他们的影响下,徐锡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在陶成章介绍下,1904年冬,徐锡麟到上海加入光复会。

3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7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比徐锡麟小两岁。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父亲秋寿南,官至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单氏,出身浙江萧山望族。秋瑾从小好文史,能诗词,还跟表兄学习骑马击剑。

1896年,在父亲作主下,秋瑾嫁给双峰县荷叶镇的王廷钧为妻。婚后一年,秋瑾生下儿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赴京任职,秋瑾一同前往。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夫妻俩回到家乡。

一路中,秋瑾亲眼看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由感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萌发救亡图存的念头。

次年,秋瑾在荷叶镇生下女儿王灿芝。

为了学习先进思想,1904年7月,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抵达东京后,秋瑾一边补习日文,一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广交留学生中的仁人志士,认识了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朋友。

秋瑾创办《白话报》,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追求男女平等,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关注。

4

1905年春天,秋瑾回国,到上海拜访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并通过蔡元培认识了徐锡麟。

秋瑾独到的思想见解,让徐锡麟眼前一亮。在徐锡麟介绍下,秋瑾加入光复会。

他俩年龄相仿,且都是绍兴同乡,经常在一起学习进步思想,探讨救国救民,互相勉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学习,写下了“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革命诗篇,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1905年9月,在陶成章帮助下,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革命培养骨干人才,并亲自担任学堂监督。

学堂大厅有一对联,上联云:“十年教训,君于成军,溯数千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下联云:“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寇盗满中原”。

1905年冬天,徐锡麟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作战技术。但到日本后,由于清廷驻日公使的阻挠,学习计划被破坏。

此时,秋瑾也在日本,鼓励他不要气馁,两人一起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1906年,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勾结,禁止学生在日开展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徐锡麟和秋瑾也双双回国。

5

回国后,徐锡麟和秋瑾时刻不改革命之志,为革命事业奋力奔波,并为进行武装起义做紧锣密鼓的准备。

为了深入敌人内部,徐锡麟通过各方关系,花重金向满清政府买官。终于在安徽巡抚恩铭手下谋得一份差事,任武备学堂副总办。

徐锡麟精明强干、勇敢豪爽,深得恩铭赏识。恩铭将他视为心腹,又让他兼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从此,徐锡麟就潜伏在敌人内部,战斗在敌人心脏,在安徽巡警学堂中秘密发展革命党人。

当徐锡麟潜入敌人内部时,秋瑾则致力于传播革命思想。

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在绍兴女学堂、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学生加入同盟会。

通过徐锡麟的努力,安徽巡警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徐锡麟和秋瑾商定,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

秋瑾明白,一旦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便意味着选择了流血和牺牲。为了不连累家人,1906年冬天,秋瑾公开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6

1907年7月11日深夜,天下着小雨,整个绍兴城一片漆黑。只有城西的大通学堂里,有灯光在闪烁。

在大通学堂后院的一个小屋里,秋瑾等十多人正在油灯下热烈讨论绍兴起义具体计划。

雨越下越大,忽然,一个浑身是水、面色如土的人冲了进来,奄奄一息道:“安庆起义失败了,徐先生牺牲了……”原来,他是徐锡麟身边的通讯员,冒死前来传递消息。

秋瑾顿时心如刀割,泪流满面,但来不及哀痛,马上部署道:“安庆起义失败,我们也暴露了,必须立刻撤离。”说完,她一面烧毁和起义有关的文件,一面派人通知其他革命党人赶快躲避。

然而,秋瑾自己却选择了留下。众人苦苦相劝:“秋先生,你快逃吧,我们掩护你。”

秋瑾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道:“不,革命就要流血,我要成为中国女子为革命流血的第一人!”

7月13日,300多名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带头冲了出去,在清兵的重重包围中,她和八名师生不幸被捕。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2岁。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临刑前,秋瑾索取纸笔,疾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从容赴死。

7

徐锡麟和秋瑾共同发动的浙皖起义虽很快失败,但却撼动清廷,震惊中外,大大激励了时人推翻清朝的斗志。

四年后,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浙皖起义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1919年五月四日,“五四运动”爆发。在该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鲁迅的小说《药》。《药》中的革命烈士夏瑜,原型就是秋瑾。

回顾秋瑾一生的诗作,她于1905年春天写的《对酒》,最能表达她和徐锡麟之间的真挚友情。

当时,秋瑾刚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吴芝瑛女士家中,她拿出一把在日本新购的倭刀给朋友们看。带着几分酒意,秋瑾拨刀起舞,吴芝瑛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一曲舞罢,秋瑾提笔蘸墨,洋洋洒洒写下了《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知徐锡麟是否为秋瑾“千金买刀”?不知秋瑾是否为徐锡麟“貂裘换酒”?随着时光流逝,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却让我没来由的湿了眼眶。

8

电视剧《潜伏》中,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余则成说:“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

电视剧《一触即发》中,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杨慕次说:“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挨得过风霜雨雪。”

对革命者来说,即使爱已经存在于彼此的心中,却不能表白,也无法表白,因为他们深知,革命不成功,他们永远都不可以在一起。

在革命的道路上,生命早已不属于自己,一如那日徐锡麟壮烈牺牲,一如那日秋瑾决然赴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者为了四万万同胞遥不可及的未来,埋葬了自己的爱情、亲情,甚至生命!

即使让他们再选一次,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别无选择。

不是真的别无选择,而是不允许自己有别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未来,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最难最难的路!

山之伤,国有殇。

那个令无数革命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

春去秋来,当寒冬离去时,当雪融草青时,相信会有新的相逢,将他们的豪情延续……

作者简介
吕瑜洁,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
即将出版历史散文集《历史的浓妆和素颜》《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正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此物最相思》(大唐)、《愿如梁上燕》(东晋)、《青简待月明》(西汉)
(0)

相关推荐

  • 秋瑾遇害后:婆婆曾拒绝葬她,打过她的丈夫两年后亡,儿女不简单

    一.秋瑾先生 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闹市之一.繁华的街道处处可见城市的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走到轩亭口中央时,才会渐渐放慢脚步.因为在这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 石碑上刻着大书法 ...

  • 绍兴百景:大通学堂旧址

    绍兴大通学堂旧址 大通师范学堂旧址位于胜利西路上,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作为清末浙江光复会大本营,训练骨干.占地三千平方米,一式平房建筑,共三进,第一进门厅,悬挂的"大通学堂"匾 ...

  • 百年中国《二十四》

    <央视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著作权:央视   诵读:雄鹰 帝国的终结[2] 秋瑾〈1875-1907〉 鉴湖女侠 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手里. ...

  • 何信恩·“救时应仗出群才” ——试论大通学堂的历史功绩及留给后人的启示

    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胡国枢先生(1928-2014)在他的专著<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中谈到作为光复会母地的绍兴对辛亥革命所作的六大贡献时,专门把创办大通学堂列为其中的一大贡献.并指出:这是 ...

  •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思佳客·癸卯除夜>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 ...

  • 想起那年冬天的奈良

    前天,朋友从东瀛奈良传来一段约十秒钟的视频,反复观看,有种久违的感觉.这种感觉略显复杂,有些欣慰,有些回味,有些怀旧,有些思念... ... 岛国的交通是很发达的,从大阪乘新干线向东行约四十多分钟,就 ...

  • (纸刊备选)那年冬天|深谷幽兰(山西)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温故知新.感恩2019,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和纸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和纸刊的成长.微刊和纸刊已 ...

  • (纸刊备选)那年冬天​|烟雨江南(辽宁)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472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那年冬天 文/烟雨江南(辽宁) 那年冬天 北风不再哮喘 四面漏风的石头墙 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三大间 那年冬天 积雪不再讨厌 白玉映黄金 皑皑白雪下 ...

  • (纸刊备选)那年冬天|元宝(湖南)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478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那年冬天 文/元宝(湖南) 那年冬天是个暖冬 雪,不肯抛头露面 像少女一直躲在闺房 菜花和坡上的野花 摇曳多姿,开得纷纷扬扬 田垄刚刚翻新过 到 ...

  • 【原创】袁智海:那年冬天不太冷

    原创作者:袁智海(亭雨)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流年与浮生> 1997年,17岁的我与小我一岁的弟弟一同初中毕业.面对家庭沉重的负担,和种地为生身体欠佳的父母,抱着走出大山锻炼自 ...

  • 诗歌:那年冬天| 磨房人 主播| 荷塘月色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那年冬天 磨房人 那年冬天,湖乡的夜 黑暗得寸步难行 一群年轻人 用共产主义之光点亮前程 用刀枪,去争取黎明 那年冬天,沙村集成堂外 寒风剌骨,关帝会内 ...

  • 拿笔小星:那年冬天(外一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拿笔 ...

  • 2014,那年冬天,我徘徊在满洲里边境

    流浪地球 第1296天 中国最厉害的旅行者,自驾环游世界才花了600元,一口气穿越6大洲20万公里 内蒙古满洲里到处都是俄罗斯车牌的车和俄罗斯人, 但是我没办法尽快进入俄罗斯,被困在满洲里边境快一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