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数学启蒙不是数数,而是培养数感,4个方法请收好
文|凝妈悟语
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提到,家长在数学启蒙上存在误区。2-3岁孩子从1数到100就认为是天才,其实不然。孩子能数到100,但是让他数4个苹果,他不会数。必须要按照顺序从1数到4,才知道是4个苹果。
让他把桌子上的6个苹果分给大家,一人一个,问他分完后还剩下几个,他也回答不出来。
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不懂数字背后的逻辑关系,如果这种状态不进行改观,到小学以后数学就会越来越吃力。
因为数学不是死记硬背数字和运算符号,而是要了解背后代表的含义,能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也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还是要落实到思维能力层面。
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一就是数感。数感是关于数和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孩子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并且能理解或表达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就像英国数学家理查德斯根普说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人提供一张从A到B的具体路线图,而是整张地图。只有具体路线图,容易走错路,有整张地图,就能自行规划最合理的路线。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教会孩子绘制属于自己的数学地图呢?使用下列4个方法,边玩边学。
口头数数
我们都习惯性地让孩子数数,也没错,但是要变换一些花样。让孩子正着数,熟练之后再倒着数,进一步升级,跳着数,能说出某个数字的邻居是谁。
比如,让孩子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再按照1、3、5、7或2、4、6、8这样的顺序数,或者10、20、30这样的方式数。还可以问孩子6的邻居是谁,孩子能知道是5和7.
这样,孩子能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而不只是口念数。只会顺序数,单挑一个数字就不认识了。
点数并说出总数
利用物品或动作等让孩子了解数量关系。
比如孩子搭积木的时候,让孩子数积木,发出拿几块积木的指令。孩子能知道搭建一个物品需要几块积木,让拿几块积木能迅速反应出来,而不是从头数到尾。
吃水果的时候,让孩子数水果,让孩子分水果,说出吃了几个还剩几个。上下楼梯的时候数台阶数,一级一级的数,最后说出总共爬了多少个台阶。
这样,孩子就知道数字不是最后一个,而是所有物品的总和。数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意义的、生动的、活生生、可变化的。
比较估算法
孩子一岁多就有估算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估算能力会越来越强。不要小看估算能力,估算法可是自信的数学家喜欢使用的方法。精准的计算,以后靠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实现,估算能力其实更重要。
比如,可以抓一把糖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猜数量。或者倒一堆积木,让孩子数积木数量,都是一个道理。这种方式像是玩游戏,孩子很喜欢玩。
这种趣味学习法,可以提升孩子对数量的判断力,对数字、数量关系非常敏感。
趣味小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学习。设计一些趣味小游戏,孩子边玩边学,特别有意思。
比如一些棋牌类游戏,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比如找相同数字、分花色区分数字、比较大小、凑十法、24点等等,需要进行思考,设计各种花样。
这类游戏趣味十足,互动性很强,有可操作性。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培养数感,还能培养亲子关系,锻炼反应能力,非常实用。
总的来说,数数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非常有学问。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数感,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了解数字、数量关系,并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您在生活中注意培养数感了吗?有什么好方法,一起交流一下吧。
我是@凝妈悟语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