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泥岩地基原位浸水响应特征试验研究
膨胀土因富含黏土矿物及混层黏土矿物与一般土性质相差极大[1],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常给工程建筑物带来极大危害,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地基中含有膨胀土,将对路基稳定性与行车安全性极为不利[2-6]。
目前,对膨胀土水分入渗及膨胀变形的研究主要有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文献[7]对泥岩地基进行了不同浸水深度和不同上覆荷载下的原位试验,研究了泥岩地基的膨胀变形特性。文献[8]通过室内1∶1大比例路基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路堑的动态响应和变形规律。文献[9]研究了雨水入渗与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室内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构筑物工作环境,但受试验尺寸效应、边界条件、扰动等影响,试验结果依然不能真实、有效反映构筑物在实际工作中受力状况。为此,开展膨胀土现场原位试验是必要的。文献[10]以云桂高速铁路为背景,研究了中-强膨胀土地基低矮路堤在自然状态下地基膨胀变形特征及规律。文献[11]以广西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气候影响下膨胀土堑坡的原位响应特征。文献[12]通过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分析了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在降雨入渗下的变化规律。
由于真正影响预报场的是误差增长最快方向上的小扰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飑线模拟过程中的误差分布特征,找寻预报不稳定区域所在,为BGM的改进奠定基础。文中数值模拟误差是指控制预报场与分析场资料之差。
由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路基上拱变形的允许调整量仅为4 mm[13],当高速铁路穿越膨胀性泥岩地段时,由于地基泥岩吸水膨胀将导致路基上拱,进而使轨道不平顺性加剧,当列车高速通过不平顺性轨道时,将导致机车车辆振动,出现列车颠簸、晃车等现象,最终影响行车的安全、舒适性等。关于弱膨胀性地基泥岩膨胀引起无砟轨道路基上拱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将涌现出大量以弱膨胀性泥岩为地基的高速铁路工程,为此本文依托兰新高速铁路,在一典型路基上拱地段进行不同上覆荷载下弱膨胀性泥岩地基的横向渗水速率及竖向膨胀变形原位试验,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泥岩地基高速铁路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1 现场方案设计
1.1 地质概况
试验段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起伏较小。经钻芯取样可知,在0~0.5 m为砂砾石碎散层,0.5~8 m为红褐色坚硬泥岩层,成岩作用较好,强度较高,黏性强,局部含有少量砂岩、碎石及角砾。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和化学成分见表1和表2,根据TB 10038—2012《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14]判定为无膨胀性土,但实际上该种土体吸水膨胀已导致了兰新高速铁路路基的持续上拱变形,因此有必要研究该种土体渗透特性和膨胀特性。
1.2 试验内容
1.2.1 试验准备
蓝宝石最大的特点是颜色不均,可见平行六方柱面排列的,深浅不同的平直色带和生长纹。那么什么是色带,蓝宝石为什么会有色带呢?蓝宝石色带是指宝石内部可见的120度夹角,由颜色深浅变化的蓝色组成的天然纹路。理解色带的成因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蓝宝石是结晶形成的。结晶是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帕拉伊巴这些单晶体宝石的生长方式,原理就和冰糖结晶一样,从小小的一粒逐渐长大。
(1)电钻(干钻)1台,直径50 mm开孔钻头1个。
(2)渗水-加载-变形观测系统4套,渗水装置采用直径50 mm,长50 cm的圆钢管焊接于加载底板,管壁均匀布置4列梅花状渗水孔;加载板采用直径75 cm,厚1 cm的钢板;变形观测支架为尺寸40 mm×40 mm的角钢焊接成的3个独立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的一个角点焊接于加载底板,另一个角点安放百分表,观测支架将试验区域分为3份,互成120°。
(3)大量程百分表12块(每个基坑3块),用于测量试验土体变形值。
(5)优组织,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推进攀枝花等无水港建设,完善无水港合作机制,打造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统筹全省港航大数据资源,丰富省物流平台水运数据信息,配合推动建立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和厅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航运物流数据。积极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拓展与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协同开放和合作机制。打造长江三峡过闸绿色快速通道,保障“天天直航快班”稳定发班,提高物流效率。主动做好向家坝升船机投运后的通航保障,重点推动金沙江滚装运输发展。加快嘉陵江航运市场培育,优化嘉陵江川境段通航建筑物运行调度方案,推动嘉陵江川境段实现复航。
(4)打磨机1台,水平尺1把,用于地面整平;电子称1台,用于称量堆载物质量。
(5)湿度传感器28个,每个基坑7个,用于测量试验过程中土体体积含水率。
(6)百分表垫板12块(5 cm×5 cm钢板)。
一项研究入组了103例伴发APFC的ANP患者(积液直径>5 cm),其中42例保守治疗,61例保守治疗同时于入院48 h内行PCD治疗。结果显示PCD治疗组体温及血清CRP恢复正常水平时间、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组,同时保守治疗组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23.8%)、脓血症3例(7.1%)、假性囊肿18例(42.9%),PCD治疗组分别为2例(3.3%)、1例(1.6%)、3例(4.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
(7)大型蓄水桶1个,输水管道20 m。
(8)挖掘机1台,破碎机1台。
1.2.2 试验过程
(1)试验基坑开挖
清除地表40 cm厚浮土,开挖1#、2#、3#、4#试验基坑,基坑底尺寸2 m×1.75 m,深0.4 m,边坡比例2∶1,开挖完成后,对坑底进行整平,试验区域平面布置见图1。
(2)试验区域布置
基坑底部开挖直径75 cm、深10 cm的试验区域,完成后对各试验区域用打磨机和水平尺整平,防止加载时出现偏载。试验区域中心开挖直径5 cm、深50 cm注水孔,距注水孔10、20、30 cm(S1=S2=S3=10 cm)处开挖直径5 cm、深50 cm湿度传感器布置孔,见图2。湿度传感器竖向分2层布置,分别在距土体表面0、50 cm处,在距试验顶部80 cm处布置1竖向湿度传感器。
表1 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物理力学指标初始含水率/%密度/(g·cm-3)自由膨胀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蒙脱石含量/%伊利石含量/%高岭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mmol·kg-1)数值3.81.922141.519.122.43.65.63.8175
表2 土体化学成分 %
化学成分SiO2CaOFe2O3Al2O3MgOK2ONa2O含量47.62.77.2116.654.621.780.98
图1 试验区域平面布置(单位:m)
图2 注水及湿度传感器平面布置(单位:cm)
(3)安装渗流-加载-变形观测系统
保证该系统与试验土体表面密贴,安装完成后架设百分表。根据TB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15]和兰新高铁DK1236+650路基断面设计图纸可知,路基对泥岩地基荷载为25.15 kPa,因此对1#、2#、3#、4#基坑分别施加0、15、30、45 kPa的上覆荷载。上覆荷载通过预制混凝土板堆载而成,堆载时要对加载板和变形观测支架进行称重,累计至需要质量,对堆载量进行控制,保证堆载台均匀受力,不偏载,堆载结束后记录百分表和湿度传感器读数,渗流-加载-变形现场布置及观测系统示意见图3。
图3 渗流-加载-变形现场布置和观测系统示意(单位:cm)
(4)进行试验
待位移测量元件和水分测量元件读数稳定后,将该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通过注水系统向渗水孔缓慢注水,保证水不从试验区域表面溢出。由于泥岩渗水速度较慢,故每2 h进行1次注水,并同时记录位移测量元件和水分测量元件,直至其读数稳定为止。
2.语料库能够提供与敦煌文献纯文本语料相对应的全文影像,便于研究者实时对照开展研究。通过使用扫描仪将入库文献扫描成图像,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快速定位到文献的原版图像,实现文本与图像合二为一。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渗透及膨胀变形时程变化规律
2.1.1 渗透性分析
渗透性变形时程曲线见图4。
图4 渗透变形时程曲线
由图4(a)可知,不同上覆荷载下、泥岩横向不同距离处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均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Ⅰ阶段:稳定阶段,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前期水未渗透至相应水平距离处传感器,且没有其他外来水源补给,故该处泥岩体积含水率基本保持不变;第Ⅱ阶段:骤增阶段,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增长较快,当水分入渗到湿度传感器时,由于湿度传感器对水分变化比较敏感,其读数会突然增大,再者由于水分的不断补给,湿度传感器会不断感应到水分变化,故该阶段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增长较快;第Ⅲ阶段:减速增长阶段,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增长速度在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泥岩中黏土矿物颗粒吸水膨胀后不断挤密周围孔隙,致使渗透速率在逐渐减小,湿度传感器感应到水分变化速度会减慢,再者由于水分会漫过湿度传感器继续向外围扩散;第Ⅳ阶段:渗透稳定阶段,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这是由于泥岩吸水达到其渗透稳定含水率时,其含水率将不再增大,故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趋于稳定状态。
“表达能力是人们表达思想、观点、意愿等的一种能力。历史学科中的表达能力通常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字表达用语要科学、简洁、规范;要使用历史术语正确规范作答。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培养表达能力时,要突出规范性。关注学科间的联合与整合,关注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讲解问题时,要准确清晰,用词要恰当,特别是关键词要科学规范,克服随意性。这样为学生的模仿提供正确的标准,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失范做法。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同上覆荷载下泥岩同一横向位置处,下部土体渗透稳定含水率比上部要大,2#基坑10 cm上渗透稳定含水率为48.75%,10 cm下为50.01%,这是由于水分在渗透过程中,因自身重力作用总有向下运动趋势,故下部位置处泥岩最先渗透到,所以在同一横向位置处,下部土体渗透稳定含水率比上部要大。
不同上覆荷载下、相同水平距离处泥岩体积含水率随上覆荷载增大,最终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长,这是因为4个试验基坑距离相差很小,可近似认为4个基坑泥岩的初始状态相似,随注水量的增加,泥岩开始吸水变软,随上覆荷载的增加变软后泥岩的密实度也在逐渐增大,导致泥岩渗透性在逐渐减小,泥岩吸水越困难,在渗透稳定含水率相差较小时,泥岩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2.1.2 膨胀性分析
维生素D缺乏组的热性惊厥患儿血钙含量更低,维生素D参与机体经典的钙磷代谢及维持骨骼稳态,故维生素D缺乏可造成机体钙平衡失调,引起低钙血症。本研究两组之间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病例血钠值均偏低,有文献[13]报道显示,儿童热性惊厥状态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出现病理性异常放电,进而触发内向电流出现异常,导致离子异常流动,引起钠离子代谢紊乱。另外,患儿颅内的缺氧导致压力感受器迅速激活,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垂体轴,大量分泌抗利尿激素、脑利钠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肾小球重吸收能力增强,大量回收尿液水分并造成低钠[14-15]。
图5 膨胀变形时程曲线
膨胀性变形时程曲线见图5。从图5可知,膨胀量随时间呈“S”型变化。由图5(a)可见,1#基坑在0~74 h内膨胀量为1.05 mm,平均膨胀速率为0.014 mm/h,在74~281 h内膨胀量为9.50 mm,平均膨胀速率为0.046 mm/h,在281~527 h内膨胀量为3.10 mm,平均膨胀速率为0.013 mm/h,在527~550 h内膨胀量为0 mm,平均膨胀速率为0 mm/h;因此当上覆荷载较小时(0、15、30 kPa),泥岩膨胀量随时间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Ⅰ阶段:缓慢增长阶段。这是因为刚开始注水时土体中水分有两种去处,一是泥岩本身存在有效孔隙可以容纳水分的进入,二是水分向泥岩中土颗粒渗透,由于水分在重力作用影响下,始终有向下运动趋势,这将使得水分进入第一种方式速度远大于进入第二种方式速度,故膨胀量随时间增长较缓慢。第Ⅱ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由于泥岩存在的有效孔隙被水分填满,水分开始大量与泥岩中膨胀性黏土矿物发生反应,导致泥岩发生快速膨胀。第Ⅲ阶段:减速增长阶段。随着水分持续渗入,蒙脱石晶层间进入了大量水分,使得水分进入晶层间速度变慢,且泥岩渗透速度也在逐渐变小,最终导致泥岩膨胀量增长速度逐渐变缓。第Ⅳ阶段:稳定阶段。随水分持续入渗,泥岩膨胀潜势被消耗完全,膨胀完成。
综上所述,不同上覆荷载下、泥岩横向不同距离处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可分为稳定阶段、骤增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和渗流稳定阶段,同一横向位置处,下部土体饱和含水率比上部要大;膨胀量随时间呈“S”型变化,上覆荷载较小时膨胀量随时间变化可分为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上覆荷载较大时会出现下沉阶段;注水量随时间变化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阶段。
2.2 上覆荷载对泥岩渗透性及膨胀性的影响
通过整理1#、2#、3#、4#基坑泥岩膨胀量和不同横向距离下体积含水率和渗透时间,计算出不同上覆荷载下的渗透速率,试验结果见图6。
图6 上覆荷载与渗透速率及膨胀量关系曲线
2.2.1 上覆荷载对渗透性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上覆荷载的增大,横向渗透速度在变小,上覆荷载增加1倍时,渗透速率大约衰减90%,上覆荷载增加2倍时,渗透速率大约衰减78%,上覆荷载增加3倍时,渗透速率大约衰减63%,这是因为泥岩的渗透与膨胀是同时进行的,上覆荷载越大对泥岩膨胀抑制越强,使泥岩吸水膨胀变得更为密实,水分越难渗透,所以渗透速率会越小。
定义渗透速率随上覆荷载增大的相对衰减率为
θa=(K0-KP)/K0
(1)
式中: θa为泥岩横向渗透速率相对衰减率;K0为上覆荷载为0 kPa时渗透速率;KP为上覆荷载为P时渗透速率。结合图5可求得不同上覆荷载下泥岩横向渗透速率的相对衰减率,见表3。
表3 不同上覆荷载下泥岩横向渗透速率相对衰减率
上覆荷载/kPa不同水平距离处相对衰减率/%10 cm20 cm30 cm00.000.000.00159.225.255.893022.1120.5922.834538.8436.0735.79
相对衰减率与上覆荷载关系曲线见图7。由图7可知,渗透速率的相对衰减率随上覆荷载增加呈递增变化,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相关系数为0.987 36的相对衰减率与上覆荷载关系计算式为
“Idon’t care for you,”said naughty Tom,and ran down to the stream,and began washinghisface.
在国际上用斯科维尔指数来表示辣感强弱的量化值,本试验的感官评定结果是根据GB/T 21265-2007方法[18]进行鉴定所得,将结果分不辣、微辣、辣和超级辣4种情况,其原理是利用乙醇提取测试样品中的辣椒素类物质,然后过滤,将该提取液制成不同辣椒素浓度的糖水溶液,通过感官分析品评。
4.1.2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特色人文教育体系。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增加与职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图7 相对衰减率与上覆荷载的关系曲线
综上分析可知,泥岩横向渗透速率随上覆荷载增加呈衰减变化,一般认为当地基表面膨胀变形为0时,相应的泥岩渗透速率也为0,渗透速率为0时,其横向渗透速率相对衰减率为100%,这对控制以上拱为主的高速铁路是有利的,即可确定泥岩浸水饱和后的临界上覆荷载。因此,以相对衰减率100%为控制标准,确定高速铁路路基上拱的临界荷载。
将式(2)代入式(1),可得
(3)
从室内试验测出泥岩原始状态渗透系数K0,即可得到现场泥岩在任一上覆荷载下渗透系数。
2.2.2 上覆荷载对膨胀量的影响
合作学习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角色的合理定位,保证各尽其长,各展其才,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学习的效果。对于一些善于组织和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作为合作小组的组长,进行学习工作的落实。对于一些善于研究的学生,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拓展方面的负责人。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要明确,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必须要消除歧视,避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上覆荷载增大泥岩膨胀量在减小,上覆荷载从0 kPa增长到15 kPa时,膨胀量减小了4.33 mm;上覆荷载从15 kPa增长到45 kPa时,膨胀量减小了3.55 mm,即泥岩膨胀量随上覆荷载增长并非线性变化。这是因为泥岩在施加上覆荷载后膨胀会受到抑制,上覆荷载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所以上覆荷载越大,其膨胀量减小,但由于泥岩本身较为密实,故上覆荷载从15 kPa增长至45 kPa时,对泥岩密实度不会发生很大改变,从而使上覆荷载从15 kPa增长至45 kPa时,其膨胀量减小程度要小于上覆荷载从0 kPa增长到15 kPa时膨胀量减小程度。
2.3 水平渗透速度与渗透距离关系
根据1#、2#、3#、4#基坑试验过程,得出水平渗透速度与渗透距离关系曲线见图8。
(9)将所有患者的协变量信息分别带入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A2和modelB2中,每个患者均获得两个治愈概率:PiA,PiB(i=1,2,3,…,2n),共2n对。令Zi=PiA-PiB,计算2n个Z值的均值及其95%CI。若Zi值大于0,且大于的95%CI上限或Zi值小于0,且小于的95%CI下限,则正确一次。用前述同样方法获得一次模拟的正确率。1000次模拟的平均正确率即为正确判断率。
图8 各上覆荷载下水平渗透速度与渗透距离关系曲线
由图8可知,随着横向渗透距离的增大,渗透速度在逐渐变小,从0.1 m变化到0.2 m时,渗透速率大约减小了6%,从0.1 m变化到0.3 m时,渗透速率大约减小了20%,从0.2 m变化到0.3 m时,渗透速率大约减小了14%。因此,横向渗透速率与横向渗透距离为非线性关系,且渗透距离越远渗透速率衰减程度越大。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兰新高速铁路的泥岩地基上拱地段进行不同上覆荷载下横向渗水速率及膨胀量原位浸水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上覆荷载下、泥岩横向不同距离处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分为稳定阶段、骤增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和渗流稳定阶段,但同一横向位置处,下部土体饱和含水率大于上部。
(2)膨胀量随时间呈“S”型变化,上覆荷载较小时膨胀量随时间变化分为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上覆荷载较大时会出现下沉阶段;泥岩膨胀量随上覆荷载增长并非线性变化。
(3)泥岩横向渗透速率随上覆荷载增加在逐渐减小,渗透速率为0时,横向渗透相对衰减率为100%,以该值为控制标准确定高速铁路路基上拱的临界荷载,为高速铁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往往需要依托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中水资源利用来完成;对于中水就地水源就地使用的直接使用系统,需要开发商或建设方首先在观念上提升,当前环保及绿色建筑的要求,都需要中水系统与主体建筑同时设计、施工及使用,并且应把中水日回用量统计纳入绿建环保考核指标,通过合理设置城市建筑的中水系统,认真规划中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能够尽可能多地提高中水资源的应用范围,从而促进中水资源的回用价值提高,中水使用范围的扩大,让中水利用成为常态,消除社会公众对于中水回用产生过多的误解,灌输民众对节约用水与中水回用是绿色环保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措施。
(4)横向渗透速率与横向渗透距离为非线性关系,且渗透距离越远渗透速率衰减程度越大。
参考文献:
[1] 杨果林,邱明明,杨啸,等.高铁膨胀土新型路堑基床动力特性与参数敏感性[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6,16(1):63-72.
YANG Guolin,QIU Mingming,YANG Xiao,et al.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of New Cutting Subgrade for High-speed Railway in Expansive Soil Area [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6,16(1):63-72.
[2] 赵磊.大单元双块式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路基上拱影响研究[J].铁道学报,2018,40(10):127-134.
ZHAO Lei.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ubgrade Arching of Long-unit Double-block Ballastless Track in Bridge-roadbed Transition Zone [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8,40(10):127-134.
[3] 杨俊,童磊,张国栋.初始含水率对风化砂改良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4,33(6):213-218.
YANG Jun,TONG Lei,ZHANG Guodong.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fluence on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Weathered Sand Improved Expansive Soil[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4,33(6):213-218.
[4] 赵国堂.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J].铁道学报,2019,41(2):97-104.
ZHAO Guotang.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Irregularity Control by Shifting the Settlement Part to a Deeper Position for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Ballastless Track[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9,41(2):97-104.
[5] ITO M,AZAM S.Determination of Swelling and Shrinkage Properties of Undisturbed Expansive Soils[J].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10,28(4):413-422.
[6] TRIPATHY S,SUBBA RAO K S.Cyclic Swell-shrink Behaviour of a Compacted Expansive Soil[J].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09,27(1):89-103.
[7] 马丽娜,严松宏,王起才,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8):1684-1691.
MA Lina,YAN Songhong,WANG Qicai,et al.In-situ Tests on Swelling Deformation of Mudstone Foundation Upon Soaking under Ballastless Track of Passenger Railway Lin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34(8):1684-1691.
[8] 王亮亮,杨果林.中-强膨胀土地区铁路路堑基床动静态特性模型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1):137-143.
WANG Liangliang,YANG Guolin.Model Tests on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s of Cut Subgrade of Railways in Medium-strong Expensive Soil Area[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3,35(1):137-143.
[9] 徐光明,王国利,顾行文,等.雨水入渗与膨胀性土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2):270-273.
XU Guangming,WANG Guoli,GU Xingwen,et al.Centrifuge Modeling for Instability of Excavated Slope in Expansive Soil due to Water Infilt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6,28(2):270-273.
[10] 陈伟志,蒋关鲁,袁泽华,等.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8):1609-1618.
CHEN Weizhi,JIANG Guanlu,YUAN Zehua,et al.Field Soaking Tests on Expansive Soil Foundation under Low Embankment[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4,33(8):1609-1618.
[11] 李雄威,孔令伟,郭爱国.气候影响下膨胀土工程性质的原位响应特征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7):2069-2074.
LI Xiongwei,KONG Lingwei,GUO Aiguo.Fiel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Test of Expansive Soil Engineering Behavior under Effect of Atmosphere[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9,30(7):2069-2074.
[12] ZHAN T L,NG C W,FREDLUND D G.Field Study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to a Grassed Unsaturated Expansive Soil Slope[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07,44(4):392-408.
[13] 薛彦瑾,王起才,张戎令,等.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膨胀土地基膨胀量计算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14(7):1347-1353.
XUE Yanjin,WANG Qicai,ZHANG Rongling,et al.Calculation Model of Expansive Soil Foundation for Ballastless Track of High-speed Railway[J].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7,14(7):1347-135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 10038―2012[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15] 国家铁路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