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红色年代》之《船 的 女 儿》(上9)
长篇小说《红色年代》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方志敏和中共闽北分区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领导老百姓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红色年代》由长篇小说《船的女儿》(第一部)、《血战草鞋岭》(第二部)《信江泪》(第三部)组成。
第一部《船的女儿》描写一群在信江驾驭木帆船的普通老百姓,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撑着自家的木帆船,为红十军运送军需物资的出资出力,出谋出策,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带着身家性命与日本浪人和汉奸卖国贼斗智斗勇的故事。
船 的 女 儿(上)
第一章
8
刘婷香的外婆家在洋林港。
她娘俩从一堡街走上螺狮山驿道,穿过荒凉的和尚洲,来到凤来渡口。过了风来渡,穿过中洲吴家,来到洋林港外婆家,要整整走一个来小时。
凤来渡口是河口从陆路通向外地的必经渡口,也是铅山河与信江河汇合的唯一渡口。这里河面宽阔,只有一只凤来义渡连接两岸的交通。
摆凤来义渡的是本地人,姓杨,六十来岁,大家叫他杨伯。杨伯是无儿无女的老人。他晚上住在凤来渡口边的茅棚里,白天操劳在凤来义渡上。
来来往往的过渡人,有时是一个人,有时多到三十几,全靠杨伯一根竹篙,撑过来又撑过去。
眼下,刘婷香背着包袱,一手挽着娘的手臂,兴冲冲地朝风来渡口走。快到渡口时,刘婷香眼尖,老远看见杨伯正要拔高撑渡。
“喂——,杨伯,等一下!”刘婷香高举起手招呼着说。
杨伯听见有人喊他,朝远处一望,看见是两个女的,便把凤来义渡朝岸边撑近些。
“谢谢杨伯。”刘婷香扶着娘上了义渡坐好,自己坐在娘的身边,两眼望着杨伯,笑着说。
“刘家姩,看外婆来了。”杨伯高兴地喊着刘婷香说话。
“嗯,新出了,回家吃灯盏果啊。”刘婷香的娘笑吟吟地说。
“嗯,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好,吃灯盏果啊,你娘俩放开肚子撑吧。”杨伯笑呵呵地说。
“你也好啊,祠堂里会多给你几升米啊。”刘婷香的娘说。
“呵呵,大家好,大家好。”杨伯笑呵呵地说。
农忙的季节,农民忙着,河口的商家也忙着。
金家弄的街面上更加热闹。
上街置办农具的农民多了,买个鱼买个肉,让男人农忙时吃好点的农村妇女多了;刚收割一点就赶着粜买粮食,想抢个好价粜米的人也多了。
街上的生意人不管哪行哪业也早开店门,整理商品,都想把今天的生意做得忙点,收入多点。
唯独当老师的苏来富放假了。苏来富是港背苏家人。当老师的一放假十分清闲。他为了去万盛米行“相亲”,天一亮就起床,到吃中饭时,才走到广信府,逛了好几家商店。
他依照姐姐的交代,买了衣服和礼品,都是名牌货,整整花了两个银元。
他穿崭新的毛料西装,崭新的皮鞋,来到小港背渡口。从小港背过渡,来到贵溪码头,下渡时用手抺了抹皮鞋上的灰,走上二堡街。
二堡街是河口最宽敞的大街,街面铺着大青石路面,中间是从东到西直着铺的手推车道。手推车道两旁的大青石由南向北横着铺,一块块铺得平平整整,直铺到两旁店家的门口。
店家门口都有大青石的门槛,一来挡着街上的雨水溅进店堂,二来做店门板的下槽。
店家的店门板是一块块长条形的木板,竖着拼嵌,上面对准木头做的店门板上槽,下面对准由青石做的店门板下槽,一块块店门板紧紧相依嵌在槽里拼装成大门。每天开门做生意时,店家将一块块店门板端出来,关门时又一块块嵌进去。
二堡街店家多,生意最忙碌。手推车替一家家店家运输货物更加忙碌了,竟把大街中间直铺的大青石,碾成了一条深深的槽。
苏来富在青石板铺的二堡街上走着,皮鞋的“哒哒”声,吸引着路人的好奇心。看他那一身打扮,路人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羡慕的眼神。
他来到万盛米行门口,看姐夫坐在店堂里抽着水烟筒,忙里偷闲的样子。心想,眼下来的正巧,如果他生意一忙,就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了。
他笑盈盈走进万盛米行,亲切地喊一声“姐夫。”
万盛米行刘老板听人叫声“姐夫”,吓了一跳。他抬眼看是孩子舅舅,脸上浮起一片乌云。本来忙里偷闲的刘老板,心里闷闷不乐起来。
忽然,刘老板眼睛一亮,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仔细瞧着眼前的苏来富:亮亮的西装头上抹了头油,苍蝇也会滑下来;一身灰色毛料西装,笔挺笔挺;红色的领带卡在脖子上,惹人戳心;脚穿黄色皮靴,锃亮的没有一点灰尘,从头到脚全是崭新崭新的。
他不觉吃了一惊:这小子哪儿发了一笔洋财?
刘老板竖起眉毛,觉得蹊跷。他想,这个平时穷得只穿粗布衣服的教书先生,今天怎么西装革履起来,连那副眼镜也换成新的了。
他看苏来富手里提着几个包,心想,他今天打扮成这样,难道真的想来相亲?还竟然一个人来?心里不觉闷闷不乐。
这一定是梅梅指使的。他想起前两天苏梅梅回了家,这小子今天就变了个人。一定是花着他的钱。他心里不免流露出一股厌恶。
他“呸”一声,吐出一口口水。
刘老板一贯看不起“当先生”的人。他一听说“先生”这个词,心里自然冒出一种藐视的心情;眼下,他想着女儿一旦真的嫁给一个穷秀才做媳妇的事,心里不是滋味起来。
当“先生”的是个什么东西?“穷鬼”!种田的锄头挖在地里可以长出粮食来,当先生整天在黑板上写呀算呀的,一年到头只是两手空空。
让女儿嫁个当先生的穷汉,还不如嫁个种田人。种田的可以种出粮食来卖给他,他可转手赚一笔钱。
他想起女儿的婚事,不觉惭愧起来。心里“唉”地叹息一声。
他在心里责备自己:“为什么一听见苏梅梅的甜言蜜语,自己就没了主意”,“为什么自己竟然会答应让女儿嫁给当先生的人……”,“为什么苏梅梅要把伦乱辈分的事,硬说是亲上加亲?”
他正想着,苏梅梅出来了。她看着弟弟的打扮心里高兴。她伸手接过弟弟带来的礼物,说:“自家人,来玩就是了,还那么客气什么。”
苏梅梅回过头看着“僵”在那里的老公说:“光祥,你别抽烟了,过来看看,这是苏来富送给香香的法国香水,香粉,你叫一声香香出来,快快收下吧。”
“她娘俩去外婆家吃灯盏果了。”刘老板漫不经心地说。
“你说什么?谁让她去的!”苏梅梅一拍桌子,怒形于色,“你坏我好事了!”
“他娘俩走了你不更开心吗?你可以清净几天嘛。”刘老板本想奉承小老婆几句,可是,一看小老婆发怒,只好端起水烟筒“僵”在哪里……
“坐,”苏梅梅收敛自己的怒色,一脸和气,对弟弟笑着说,“明后天她娘俩就回来的。”
刘老板看苏梅梅笑了,他耐着性子,迈了两步走近苏来富,递过水烟筒,招呼苏来富,说:“你抽烟吗?”
“谢谢姐夫,”苏来富摇着手说,“我不会抽烟。”
“不会抽好,不会抽好,”刘老板把黄烟筒放在桌上,鄙视地说,“省钱。”
“真是不巧,是你姐夫让香香去外婆家的。”苏梅梅看着老头说,“都是你不好,让香香去乡下吃什么灯盏果?”
“姐姐,不要紧的,反正我放假,就在你家多住几天,逛逛河口街,好吧。”
“好的,你姐夫忙,”苏梅梅笑着说,“你陪我说说话,教教外甥读读书。要是开学了,想请你教教外甥还请不到啊。”
三天后,夏万福的船靠岸官埠头卸货。
官埠头码头是官船装卸货物的场地,在一堡街天辉宫对面。码头不很大,东头和西头立着旗杆墩,青蓝色的旗帜上面标记着“河口官埠头”的标志。
官埠头码头前面是平平坦坦的货场场,供官家运输货物。每年夏初雨水多,信江河涨水,水位正好比官埠头的口岸低一尺。
从官埠头码头登上一堡头街面,有三十几级台阶,每级台阶两丈多宽,三四寸高。薄薄的青石台阶方便行走,也不怕洪水冲刷。
夏万福走下船,登着台阶走上官埠头口岸。他返身看了下正在卸货的船,独自回家。
一进门,守门的夏伯说:“你的同学刘婷香让我告诉你她在外婆家,还给你留下这封信。”
“好,谢谢夏伯。”夏万福接过信,看了后知道她小娘逼嫁的事。
他来到父母的房间,拜见了父母,说,“船停在官埠头,卸货装货要四五天。爹有空站在家门口看看也行。这几天,伙计们回家吃饭,家里要准备好饭菜;船上的事情有人料理,我想去看看同学刘婷香。”
夏万福出了家门朝刘婷香外婆家走。
夏万福和刘婷香俩人整整一年零十天没见面了;那封信让他心情有些焦虑。他知道刘婷香的心是不会变的,可是,心里未免增添些失落的感觉。
夏万福走出家门就是螺狮山驿道,不远是荒凉的和尚洲。
螺蛳山驿道上行人稀少,静悄悄的。
他讨厌路上的荒凉,更厌恶那些坟包。
他挑眼远看,信江北岸的柳树绿绿的冒油,杨家山的松树稀稀疏疏,不管是山上还是山腰,东一棵,西一棵,却绿得可爱。远远看去就像一副浓浓淡淡,饶有兴趣的山水画。
夏万福快步流星,不一会走出荒凉的和尚洲。远远看见凤来渡口的农田。金黄色的田野里,农民正在收割水稻。
开镰割禾的“沙沙”声,打谷子的“砰砰”声,小孩拾禾穗的叫嚷声。这支丰收的交响曲,在寂静的田野里清晰响亮。
可是,夏万福好像没听见,他一个心思想着刘婷香。
他急速赶路,快步如飞。
他渡过凤来渡口,心情更急切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过中洲吴家,终于看见刘婷香外婆的家。
他小跑步,飞速跑到刘婷香外婆家门口。
“刘婷香——”夏万福还未站稳脚步,就在远处叫着。
“来了!”刘婷香听到夏万福在叫她,心里像开了莲花似的高兴,冲冲跑出来,看着夏万福急切地说,“你可回来了!”
他俩走进屋,来到厨房。
刘婷香的娘正在蒸灯盏果。
“婶婶好。”夏万福走近刘婷香娘的身边,热情地说道,“我来帮你烧火吧!”
“你歇着,”刘婷香的娘往灶里添了一把柴火,说,“香香,你去倒杯水给万福喝。”说着,她解开围裙,向房间走去。
“夏万福,我小娘出坏主意,她说要把我嫁给他的弟弟。”刘婷香说。
“我是爱香香的。”夏万福听了,好像一盆冷水浇在身上,心里一个寒噤。他振作精神,眼巴巴地望着刘婷香的娘,深情地说。
“我知道。”刘婷香的娘说。
“我娘是不同意的,为了躲避小娘那个弟弟来看我,娘带我到外婆家来了。”刘婷香轻声告诉夏万福,又回过头看着娘的眼睛,说,“可是,爹会听小娘的话。娘,你说怎么办才好?”
“不怕!我的女儿我做主,谁也干涉不了。”刘婷香的娘口齿清晰地说,来到乡下,我想清楚了,这'伦乱辈分’的事,你爹也不敢,他是有头有脸的人。万一他要听那个妖精的话,我们就去找爷爷。”
“婶婶,全靠您了。”夏万福听着刘婷香娘的话,心里百倍高兴地说,“婶婶,我现在回去告诉爹娘,让他们请媒人去你家说媒,行吗?”
“行呀。”刘婷香的娘想了一下,肯定地说。
“好,我就回去。”夏万福离开刘婷香娘俩,沿着小路,一路小跑赶回家……
(待续)
作者简介
王安中,江西省铅山县人,铅山一中退休教师。1962年分配铅山县电影院工作,主编《铅山电影报》,1978年,短篇小说《豆》发表于《信江文艺》,2003年论文《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理论研究》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
1998年主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第一册、第二册),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主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与课例精选》,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申 明
在《文学顾事》微信平台发表的文章,
主编根据文章阅读量发放稿费。
属于精彩故事类文章
一周内打赏100%全部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每周六统一发放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