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孩子为什么“不让梨”?
【第224期】教孩子学会学习(125)
诚实的孩子为什么“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出自《三字经》,意思是孔融四岁就知道把梨让给哥哥,对长辈恭敬孝悌应该从小教育。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父亲问他为什么自己挑了个最小的?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是谦虚,我挑大梨是诚实 儿童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抽到了小留学生汤姆,东方老师给汤姆进行辅导,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这位小男孩“假如是你,你会拿哪一只梨?”汤姆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拿大的了!”老师“啊”了一声,明显出乎其意外。
汤姆感到了老师的异样,问:“有什么不对的吗?”老师教育到道:汤姆,你想想,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别人,可你……”
汤姆说:“老师,假如你问我,孔融当时拿的是哪一只梨?我就回答,孔融当时拿的是小的。现在你问的是我,不是孔融,我只能回答想要大的。”
老师说“我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孔融学习?”
汤姆说“孔融想要哪一只梨,是他的事,我想要哪一只梨是我的事,他不用向我学习,我也不用向他学习,我想要大的梨,我就说出来,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这真是外国孩子不可教也!老师无奈的说:“好吧!我诚实的孩子,祝你好运!”
孩子答题不让梨 打叉扣分欠考虑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上海一名小学生答曰:“我不会让梨!”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这个孩子看没看过《快乐星球》,我们不得而知,他“不让梨”的原由是不是和电视剧中的汤姆一样,我们也无法证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孩子并非不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
因为,从孩子的试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道阅读题,里面有四道小题。其中第2小题是选择题:“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选项有两个,一个是“谦恭敬让”,另一个是“勤劳”孩子的答案是“谦恭敬让”。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读懂了短文,也知道了“谦恭敬让”是一种美德,并比电视剧中的外国小男孩汤姆“先进”得多,知道了这种美德值得“我们学习”,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品德教育是慢功 诚实谦让慢慢行 在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我们先给孩子灌输了个“诚实”的概念,现在,又教给孩子一个“谦让”的概念。
这两个品德概念,一个在先,一个在后,“诚实”已在他们的脑中生根,“谦让”则是刚刚接触,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信念。
对于一年级的幼小孩子来说,读完故事后,能理解“谦让”这个概念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要把这个概念内化于心,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心急不得的。
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谦让”还只是故事中孔融的品质,自己还完全没有这种感受。因此,当在“诚实”和“谦让”之间让他们选择时,孩子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诚实”。
应该说,孩子的这种选择是绝对真实的,绝对诚实的,当然也就绝对是对的。
可是,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以为一个故事就可以让孩子的品德在眨眼之间就能够升级。因此,在答案选择上,想当然地设计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想从“纸面”上考察孩子的品质,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真实。
正是这种忽略了品德形成过程、追求急功近利的概念教育,让诸多的孩子(更包括已经长大的孩子——成人)在“标准答案”和“分数”的指引下,非但没会形成真正的“谦让”美德,反而连最基本的“诚实”也丢弃了。
君不见,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知道“孔融让梨”是一种美德,“挑大梨”则显自私,会遭人斜睨。但真正到了“有梨大家拿”的时候,情况则会正好相反:人们不但不会谦让,相反却争抢甚欢,甚至为了抢而不择手段。
看一看公共汽车上下的拥挤,瞧一瞧随处可见的废纸、垃圾,望一望公园里被恣意践踏的草畦……你就会明白,我们的“标准答案”式的道德教育是多么地苍白无力。
重知不重行,知行不统一,以丢弃“诚实”为代价的“谦让”实在是害了孩子,得不偿失……
道德教育是一个慢功,人的品质无法速成。一种道德观念内化成孩子的品德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漫长且有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要奢望通过一个故事就能让孩子的品质从地下提升到天空……衡量孩子的品质,不能只听孩子嘴上说得多么漂亮、只观试卷上的答案多么正确,最关键地是要察他们是否有一致的言行……
诚实”和“谦让”都是一种美德,都一样地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实”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基石,只有在诚实的基础上,经过生活实践的反复磨砺,包括“谦让”在内的所有美德,才会慢慢地内化成孩子们的个人信念,溶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不悖!
“让梨”是对的,“不让梨”未必就是错的!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谦让”,但更要孩子坚守“诚实”!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