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一些感悟(20210103)

每天都做点功课,日日不断,每天积累,经年之后,终会有所小成。譬如练习某种乐器,刚开始,对乐器的性能一无所知,只暗地里摸索。及至对乐器熟练运用,便能演奏出每秒的音乐来,再也不用依赖现成的乐谱了。

爵士乐一度很流行,因为人们能听到这些大师们的即兴演奏,曲曲都不同。爵士乐大师们也不用去背诵乐谱,只管凭个人手艺和才能,在钢琴、吉他这些乐器中,尽情释放个人的情感。

我不懂爵士乐,只以爵士乐来比喻写作。作为母语,通常也需要十年以上的写作训练,方能做到收放自如,表达内心想法。这每日积累之功,断不可荒废。不然,又需要几天至半个月,找回原来的感觉。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确实没错。今天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是早晨九点钟之前做的。其后,洗刷、洗衣服,外出。回来后,身体倦怠,和衣躺下,一睡到晚上六点多。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醒来时,心中想着,在这么一块原来是荒芜之地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没有理由不奋斗。不然,没有理由继续滞留在这里。附近的公园、购物中心,确实是生活便利的好去处。可人生实在太匆匆,一个十年,两个十年,都是很快就过去了。当我忽然回首总结,才发现过去已经在江浙沪那一带度过了十九年。这可是宝贵的青春年华。之所以没有任何的懊恼或是悔恨,因为我一直在奋斗中,没有哪天虚度了光阴。有时候,由于身体状态不佳,或是情绪低落,暂时什么也没做,修正身心,这就不能归为光阴虚度了。

然而,说到奋斗,其实也不容易。关键是奋斗的方向,其次是如何奋斗。看见他人那么做,赚钱了,心动不?懊恼不?听闻另一人受挫落败了,庆幸不?不管他人的故事如何精彩,我们自己的故事呢?我们终究还是要自己去把握。把握包括: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下定结论、付诸行动。

先说说今天:原本想看看书,再将考试的内容过一遍,就此消耗一天,但十点钟后又出去了,这就打乱了今天的计划。在路上回想考试题目,心中有些不安,恐记不住题目和答案,考试时只能胡乱作答。但又想到,只要是客观题,看到哪个熟悉,就选哪个,只要合格就行,不用太过担心。

外出也并非浪费时间,又去陪小侄子玩耍了。在这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亲情更值得珍惜的呢?小侄子出生于2016年7月下旬,再过几个月,就要满四岁了。由于隔得远,我跟他相处的时间太少。2020年1月至3月期间,由于疫情管控,在一起整整两个月,这一下就加深了感情。现在,我南下,跟他们离得近了,自然要多聚聚。这孩子呀,长得快,几年不见,个头和模样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现在小,需要大人陪伴。到他十来岁的时候,会自己玩了,大人就解放了。

成年人的时间,可以用来消遣,也可以用来陪伴需要陪伴的孩子。我倾向于用来陪伴孩子。这是建立起亲情关系的最好办法。孩子是有记忆的,他会一直记得这些事,在往后的岁月里,用这些温馨的场面,鼓舞自己的信心。

除了自娱自乐,创造音乐、绘画和雕塑作品,我们还能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快乐。这就需要双方投入注意力和感情,走到对方的心里去。亲子关系更是如此。只要有一丁点儿的时间,我就想用来培养跟孩子的关系。过去几年里,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得还算可以。当然,我也需要一点个人时间来做每天的功课。最近一次回家,我大部分时间都跟孩子在一起,几乎没有做功课。虽然孩子还没有长期的记忆里,但我坚信,这样的陪伴,对他的成长有益,也对他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像我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获得安全感,总是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总担心下一秒就会失去什么。这样就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自我啃啮的内耗者。当然,这跟环境也有关系。在一个蔽塞的环境里,人们需要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和相互防备的心态来维持社交关系。这种做法,自然就遏制了人性中的创造性成分——因为创造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对就有秩序的破坏,这就会破坏约定俗成的规范,给群体带来不确定性。

我不想过分强调早年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成年后的负面影响。将个人的不幸,归罪于原生家庭,那是放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也承认,我们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决定了我们最初一二十年在社会上的表现,我们是倾向于保守,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还是倾向于闯荡,对危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

反思我自一九九零年以来三十年的阅历,我一直在为挣脱羁绊而努力。我要比在大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走出心中的许多道坎。思想观念,随着阅历的增加和阅读书籍的增多,越来越开放。或许这个过程过于漫长,已经失去了记录下来的意义。因为,同样的成长,有的人花费几个月就完成了,而我,竟然花了三十多年。

我愿意这样来看待这件事:成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的树木,水土和阳光适合,成长得更快。那些长得慢的,虽然要大器晚成,但他们获得了其它的东西。这还是不一样。

借用那句鸡汤文(稻盛和夫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今天比昨天要好一点。这样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每个人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道路和时间的长短,都不一样。同时,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每个人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只能做出再平凡不过的贡献,少部分人,可以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今天早晨读的经济学知识,对我的启发很大。早就听说过《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但没有细究过这些理论的含义。以前也如大部分读书人那样,对商业充满偏见。但经过了坎坷的生活历程后,反思自己的言行,认为商业才是最大的道德。每个从商的人,都以利己来谋得一席生存的位置。将产品做好,卖得出去;将工作做好,得到认可。如此种种,都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在今天这样经济制度下,每个人都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是各个大大小小的公司(国企或是私企),这是当前的形势。大部分人,寒窗苦读数年,进入大公司或是小公司,为市场效力,虽说不一定完全是为了钱,但总体上都要谋利。简单判断之下,读书几乎就等于间接地为了谋利了。当然,这种谋利,不同于古人说的那种,却是亚当斯密说的:因为分工协作,生产出他人需要的产品,自己因此而得利。

以上是符合经济学的解释,也正好回应了我心中的疑问:既然我们读这么多年书,不过是为了找一家公司,获得不菲的薪水,那么,只要能获利的商业模式,不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要去开创的么?作为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应该有什么作为,才能不忘埋头苦读十几年?

将自己能做好的事,认真做好,交付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产品。我们从他们的购买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这是很好理解的事: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会称赞产品——这种赞赏,就是精神上的回报。

如此说来,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是商人的时代。但要意识到这一点,太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