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拟山园帖》:碑帖完美结合杰作,最早的个人书法丛帖之一

王铎《拟山园帖》,共十卷,清代个人丛帖。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1651-1659年)王铎次子王无咎撰集,吕昌摹,张翱镌。此帖全刻王铎一家之书,共103种,计18000余字,内容多为临前人帖、跋、碑铭,兼有少量自撰诗文等。原石现存河南孟津王铎故居。
引为《拟山园帖》原石拓片之一
《拟山园帖》收录了王铎52岁至60岁时的力作,是王铎临古出新臻熟的阶段,更是其书法拟古功力的最好体现。清龚鼎孽跋语称:“文安公书法妙天下,真得晋人三昧,寸缣尺号海内,宝为拱璧。”清郭尚先云:“观《拟山园帖》,乃知孟津相国于古法耽玩之功”。
此为《拟山园帖》拓片之一
一、王铎其人及《拟山园帖》的来由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之),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祖籍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河南孟津县。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建立,出任东阁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跟随钱谦益投降清朝,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61岁,安葬于河南巩义县洛河边,谥号“文安”。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拟山园,即王铎故里河南孟津家中之园。据王铎《拟山园赋》云:“字之曰拟山,取之旧矣,不敢仿名山之藏,彼自爱深岩之峦。”道出了拟山园取名之由。清顺治八年(1651),王铎晋少保,后抱病返乡,对其子道:“我一生别无他求,唯书法一道小有所获”,嘱其取帖刻石,命名为“拟山园帖”。“拟山”二字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厚望,亦有对自己书法人生进行总结的意味。
《拟山园帖》为王无咨收其父王铎精品墨迹,刻工亦一时名手,用石90方(每块长87公分、宽25公分),历时8年,于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完成。此帖按“天干”顺序分十册,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无不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拟诸家书法遗迹的个人丛帖。
二、《拟山园帖》的历史评价及书法艺术特色
王铎学书不仅以二王之法为正统,且广泛博取其他诸家法帖, 《拟山园帖》中不仅有二王踪迹,且还有颜柳、欧虞、褚李、薛裴、徐贺等的影子,用以滋养和丰富自己。
张缙彦跋《拟山园帖》云:“文安公书法妙天下,藉茅太史括所藏书及墨苑家所流传汇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别本正字补之,备极龙跃虎卧㹸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尽在此矣。”
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学》说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他的作品,固然流传很多,我们只要翻开他那部《拟山园帖》,就可以概见他这副优越的本领。”
从《拟山园帖》中可看出王铎的楷书,其小楷则出自钟王,大楷则有颜柳之风,用笔凝实而不失刚劲,楷法严整又富于意趣;其隶书则从《礼器》、《曹全》等汉碑而来,用笔方中兼圆,体势疏朗舒展,清人翁方纲评其:“作隶书却不工,然自有拔俗之气,知其平日未尝染指开元以后八分也。”
艺术成就最高的当然是其行草书,其字态俯仰顾盼,无一字正,却无一字不正,布局疏密开合,纵横得势,用笔刚劲老辣,沉着痛快,气势雄浑,险绝苍健。
清代书法家梁巘《评书帖》云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晚清、民国书法家吴昌硕评说:“文安健笔蟠蛟璃,有明书法推第一。”
马宗霍《霎岳楼笔谈》评:“明人草书,无不纵而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近,非力有余,未易语此。”
书法家林散之说:“觉斯(王铎)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然尽变右军之书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
启功在自己的《论书绝句》里,则借倪云林之语“王侯笔力能抗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来称赞王铎书法笔力、体势之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