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二十几岁,为什么焦虑成这样
我一直都记得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27岁的东北女孩闫晶,在北京狭窄的出租屋里,过着被工作塞满的生活。
最辛苦的时候,她每天要上8节网课,没有时间吃饭喝水,要保持同样的坐姿不停地讲课。而她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想要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理想是个很自我的东西,有人把房子当盔甲,哪怕脚步很慢也享受着人生的分量;也有人对家的要求是有张床就够了,在天花板一样的房价面前,只想选择最自由的生活。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代人关注的话题,从娱乐八卦、吃喝玩乐突然就跳转到了“买房”。房子就像捏在家人手里的那杆秤,用来衡量我们是否过得幸福。
今年除夕,我去机场接回家过年的表弟,这距离我上次见他已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表弟一直是最让家里大人担心的小孩,因为在长辈们的眼中,他一个人在上海打拼,能耐再大也买不起房子,买不起房就是安不了家,就等于在外面漂着、流浪。提起表弟时,家里长辈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要是能听话回家该多好。”
我弟一直试图用五位数的薪水和眼见的发展空间来换取家人的认可和心安,可在长辈们的眼里,房子才是人生坦途的前提条件。
我弟曾经悄悄问过我:“为什么大人们总是不肯相信,即使不能买的起房子,我们也能在外面生活的很好很好?”
我想起我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我看着她一点点把五环外的房子租进了三环,我看着她从最初黑黢黢的老楼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公寓,我看着她从独身一人到养了一只叫豆沙的狗。
然后我觉得,房子是不是自己的,好像也没那么重要吧。
我想可能有一天,她会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可能不大,可是只是几十平,但足够养肥那只豆沙,足够让她在房子里安稳度过这一生。
但如果她一直没那么富有,一直买不起北京的房子,那也没什么大不了吧。因为她还是会用一模一样的方式,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因为她还是用内心最真诚的态度,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17536840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