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用笔与章法(2)
五、翻转
翻转是两意分成正副,前一意与后一意相反相成。一种情况是前一意是副,后一意是正,如: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鹊桥仙》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徐俯《卜算子》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叶梦得《贺新郎》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程垓《水龙吟》
不是不相逢,泪空滴、年年别袖。——仲并《蓦山溪》
另一种情况则是前一意是正,后一意是副:
且尽樽前今日意,休记绿窗眉妩。——李南金《贺新郎》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木兰花》
六、折进
折进者,是前后两意,下一意相对上一意而言,既是转折,又是深入递进。如: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陆游《鹊桥仙》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七、虚笔
这一笔法,是实情虚写,明明是自己的情感,却借写他人或物象而映衬自己。
比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不云重来有人琴之感,而云“旧游飞燕能说”。又: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不谓前事涌现眼前,而谓“行人曾见”。姜夔《扬州慢》过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不写自己不堪回首之情,而以杜司勋事作替。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不写自己愁,却说西湖的翠澜底下,鱼总是愁鱼。王沂孙《天香·龙诞香》: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不曰自己因国亡家破,再无燃香的兴致,却借荀令顿老,映衬自身的绝望悲凉之情。又其《齐天乐·蝉》则云: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是借写蝉之阅世,隐喻自己看尽沧桑易代之悲。
八、逆写
逆写近似与修辞上的倒装,但倒装指的是同一句中语序的颠倒,而逆写则是意脉的颠倒。
比如林逋的《点绛唇·草》: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应是王孙去后,南北东西路上萋萋芳草无数,一加逆写,笔力便见生峭。
又如张先的《醉垂鞭》: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意思是说昨日来时衣上云,直使乱山皆昏。但如直写,便无此种写法真力弥漫。
其馀像晏几道《阮郎归》: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意实为殷勤理旧狂,故而要佩紫兰、簪黄菊。惟逆笔写来,笔力便自健劲。
九、开阖
开阖,是一种被词人广泛采用的笔法。其法一为先开后阖,一为先阖后开。
先开后阖,如: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韦庄《思帝乡》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石孝友《卜算子》
未解画船留待月,缓歌金缕细留云。将云带月入东门。——毛滂《浣溪沙》
先阖后开,则如: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一般离绪两消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刘招山《一剪梅》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赵秉文《青杏儿》
以上所举笔法,在填词过程中可综合运用,有助于全篇的曲折跌宕。不过,笔法终究只是技巧范畴的东西,诗词要写得好,最要紧的还是得有真气,也就是需要作者充沛的感情和高旷的胸襟。
词与诗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即在于词大多数是要分段的。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的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在文字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以双调的词为例,上一段的最后一韵是一次意思的完结,叫做“前结”,或曰“过拍”; 下段的结尾叫做“后结”,或曰“歇拍”。下一段的开头起到一个承前接后的作用,俗称为“过片”。
词的章法,要紧处就在起、过拍、歇拍、过片这四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