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飞本土化战略的势不可挡,辩证看看文化扩散

小冒坚持原创的743篇  长假追的剧评会抓紧写起来~

又是一个被电视剧快乐承包的躺平长假。

我曾经看过国内几大主流流媒体的财报分析,其实自身很难盈利,甚至亏损数字很惊人。

反观国外,同样自产自销的模式,就有盈利惊人的成功案例。

我写过现在非常火的视频平台网飞Netflix,再也不是异军突起的小众流媒体,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存在感。

一部作品在网飞取得的成绩,数据是可以当作一个评价标准。

比如口碑两极分化,但是实火,创下很多流量数据第一的《鱿鱼游戏》。

大尺度网飞生存类《鱿鱼游戏》:一口气刷完李政宰孔刘李秉宪

网飞Netflix精准本土化扩张,盘点16部“亚洲战略”原创合作剧

是的,又是韩剧。

而在亚洲内容市场,甚至全球市场来说,网飞和韩剧制作团队的深度合作的比重都非常大。

哪怕受疫情影响,经济并不乐观,但2021年Netflix在韩国投了5亿美金。

可能相对于国内的巨制来说,这32亿人民币可能也cover不了全年那些不值一提的S级国产剧项目;

但差不多可以制作20多部精心挑选的韩剧项目,然后放在自家平台面向全球观众进行文化输出。

在网飞这个渠道的加持下,哪怕韩剧整体水平不如去年高,但文化输出却越来越有影响力。

新韩剧多次登上全球热门榜,被世界看到,也变得非常容易。

网飞一边通过生产优质的全球性视听产品来赚钱,一边还能支持独立个体的艺术家的统一视野,创作团队的自由创作意志。

其实细思之下,真的是件挺神奇的事。

最近打破舒适区,在读的一本经济学细分领域的科普书籍里的一个章节,总能让我想起这个会烧钱,更会赚钱的经济学奇迹。

《财富、贫穷与政治》

来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杰出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索维尔的全新力作,亚马逊五星佳作,经济类畅销榜长青树。

这本书的重点和核心,其实用经济学常识揭示一个全世界的共性社会难题,财富不均、收入不平。

我现在的知识水平其实不足以支持我分析多么宏大的大议题,所以我会尝试着,用作者提到的文化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来天马行空,发表自己一些非常主观的思考。

01 文化禀赋的重要性

书的框架非常清晰。

作者从四个大方面入手,谈及促成了国家的崛起、兴盛和衰亡的因素:

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

大国崛起和巨头竞争的时代,经济进步既取决于有形的物质因素,如地理;还取决于无形的文化因素,如人力资本。

地理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不同物质环境下的人所接触的文化域的大小,来间接影响收入与财富。

但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信息化时代大大缩小了物理距离的局限和封闭。所以地理会产生影响,但也不是命定的。

有形因素给人的印象更强烈、更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产生的经济效应比文化概念中蕴含的无形因素更强大。

就比如文化因素,包括被称为“信任半径”的因素。

个人和群体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协同合作,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进步本身的态度,都属于文化范畴的无形因素,这些连同地理特征和物质资本等有形因素一起产生了经济的最终结果。

也不需要书中很多历史例证,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小到充斥生活的各类文娱产品,大到影响一代人两代人的共同记忆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都能证明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所以也就逃不开,文化的输入输出,以及曾经被热议的文化入侵。

02 辩证看待文化扩散

网飞经营策略的成功,离不开大胆的定位和果敢的放权。

电影方面,除大家耳熟能详的迪士尼、派拉蒙、环球影业、索尼、福克斯、华纳兄弟外,美国电影协会(MPAA)早已宣布Netflix成为的第七个成员,第一个流媒体正式“抵达”了产业核心,甚至很多电影都选择了上线流媒体这个主要甚至唯一的播放渠道。

比如世界级别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爱尔兰人》。

马丁导演曾非常感激网飞,因为也仅仅只有网飞这个流媒体,允许他按照他的意志去拍《爱尔兰人》——

如此大牌的导演,为了好剧本,为了不屈从投资方的干涉,为了展现独立艺术家的理念,为了保留视听效果而坚持的大把金钱投入,硬是从07年等到了19年。

怼漫威,惜败寄生虫,靠网飞,马丁斯科塞斯这电影真的值得

电视剧方面,北美市场趋于饱和后,Netflix不断推进本土化全球扩张战略,直接选择了和本土成熟团队合作的策略:

一方面,直接买播出权,同步播放;目前华语作品多是这种模式,但质量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开始一对一定制化,合作制作精准的“本土原创作品”。

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不同的观众的需求,以及一直难以被克服的“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本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目前为止,这项冒险又激进的大型计划,已经伸至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仍在成功推进。

总结下来就是,钱多,渠道广,资本绝不干涉创作。

但即便如此,也会有很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比如对韩剧的偏重性,比如韩国本土被网飞打破垄断舒适区的公共台和制作公司。

撇开我以前讨论的影视剧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在这本书里,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发现可以从文化扩散的新角度来思考:

1.文化扩散无可避免

不是只有对外的文化输出才对提升国力有用,反向一定有损。

有些族群,种族,国家和文化,为了自身利益,自我选择且自定速度,大规模从他人那里引入特定的文化特征。

换个通俗易懂的方式,书中举例其实最常见的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它的传播,推广,取代其他计数法成为世界通用,并不是阿拉伯人或者印度人,以一己之力努力游说的结果,而是西方世界自发决定,采纳更便于运算和实际使用的方式。

隔壁的公共台和制作公司,也许损失惨重,但网飞对韩剧整体的加持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危机,也未必不是逼人走出舒适区的转机。

2.文化的吸收,采纳程度不是同等的

不同族群,种族,国家和文化,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不同可以理解,但即使同一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结果也迥异。

书中作者在地缘优势上分析了中国比日本具备更多的文化优势,因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引领历史发展。

日本虽小但因为物质空间上,非常接近先进的中国,日本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源自吸收接纳中国文化。

比如源自汉字的日语,儒家哲学,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的技术。

比如宋代璀璨的传统文化,文人四雅事,幸运地顽强地还能变为现代生活中的小众存在。

反观日本,直到今天依旧保留传统三雅道——茶道,花道和香道,其实这都源自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源自我们传统的点茶,插花和焚香。

它们如今在彼岸熠熠生辉,散发着强大的活力,受人喜爱追捧,不断发展传承。

但也有反例。

17世纪初,日本在某些技术和领域和欧洲并肩齐驱,甚至是略微领先,却因为1638年至1868年间的长期严格的闭关锁国,文化隔离,彻底落后了。

3.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

文化的交流,兼容,其实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用性。

其实也未必需要引用经济学高端的例子,就拿电视剧的鄙视链,就可以解释。

大部分人默认的排位是,欧美剧>日剧>韩剧>国产剧>泰剧

不过在我个人观察和网飞上各个国家剧集的数据和表现来看,韩剧已经是亚洲内容头部地位了。
曾经的港剧港片还对韩国有文化输出,《请回答1988》就能看到。
在刑侦悬疑和医疗题材方面,韩剧从一开始借鉴和效仿美剧和日剧,到现在摆脱了本土束缚,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而且也会去影响其他国家。
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创作审美和口味,只是“车祸绝症活不了,长腿养眼很土豪”,大概也没法靠套路风靡东亚20年。
现在甚至火到了欧美,一点也没有没落的迹象,在Netflix加持之下,以后会越来越厉害。

日渐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我开始真正关心时事新闻,那些讲述国家博弈,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方面的话题。

哪怕追着剧,不务正业,也会加深很多不一样的了解。

虽然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很薄弱,但我也在努力尝试走出阅读舒适区,补充知识体系的不足。然后尝试着用这些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思考方式,去重新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周遭反馈的海量信息。

与其无所不知,不如无所不思嘛。

其实这本书所包含的信息量,对于一个普通认知的读者来说,真的远不止我上面肤浅的观点。

书中科学与常识的巧妙融合,揭示了很多深刻扎心的事实:

  • 哪些禀赋让某一部分群体更容易获得财富?

  • 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均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 如何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大量社会和政治矛盾?

  • 为什么有些群体会陷入贫穷,以及社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使他们摆脱贫穷?

会反复研读,希望能用更深刻的眼光,去理解我所面对的社会和时代。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