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大“韦神”,这个以一己之力打脸谷歌的90后学霸,也值得一个热搜
真正的放养,不是放纵,更不是放弃,而是有规则、有底线的放手,是让孩子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虎妈
﹏
﹏
﹏
﹏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最近,B站有一辆自行车“成精”了。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一场意外。
一个下雨天,博主“稚晖君”骑着自行车,却不小心摔了一跤。
要是普通人,多半会觉得是自己骑车的技术有问题,大不了下次更注意一点。
但稚晖君不一样,在他看来:
“都怪这车不够成熟。
一辆车都不能自己跑,凭什么叫它'自行’车?”
于是,他耗时4个月,独立研发出了一辆真的可以“自行”的车子——
这辆自行车静止时,收起脚撑,也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
单侧加块砖头,也没有丝毫影响:
哪怕是“走高跷”,它也依旧能保持平衡。
可一旦启动,这辆自行车又能通过传感器检测出周围的物体,进行跟随。
灵敏地躲避行人和车辆。
甚至还能根据地形,给自己规划出路径。
光看图片可能还感受不到这辆自行车到底有多厉害,这么说吧——
2016年,谷歌曾发布过一个关于自动驾驶的自行车的视频:
视频中,无人驾驶的自行车可以独自穿越马路。
人坐在上面时,可以双手办公、接打电话。
还可以用来遛娃。
然而,以上种种都只是谷歌关于未来自行车的畅想。
实际上,这些效果全是靠剪辑和后期。
可没想到,五年后,B站一个叫做“稚晖君”的90后小伙却把当初谷歌都没能实现的设计,真的给做出来了。
有人盘点了设计一辆自动驾驶的自行车所需要的技术:
CAD建模、载板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电机控制、手工焊电路板……
业内人士点评道:
“任何一个部分拿出来都是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实物,硕士毕业都绰绰有余……”
可让人惊讶的是,稚晖君从建模到完工,仅仅花了4个月的时间而已。
而且基本上是每个月的周末。
难怪西瓜视频的创作人李永乐老师都感叹道:
“你们知道天才长什么样吗?
就长这样。”
然而,当了解了稚晖君的“天才成长史”后,却发现,所有一鸣惊人的奇迹背后,都是蓄谋已久的因果。
1994年,稚晖君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厨师。
谈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时,稚晖君表示:
“父母的文化程度其实不是太高,他们对我的教育没有太多直接的帮助,但很重视对我的教育。
只要不影响成绩,做什么都行,相对来说是属于放养的状态。”
稚晖君从小就对电器感兴趣,家里的电视、音响、钟表、收音机……都曾惨遭他的“毒手”。
然而父母却没有阻止他。
反而特意为他找来一些旧的、坏的电器,让他继续拆。
长大后,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父母也一并放手,让稚晖君自己做主。
正因父母给了稚晖君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才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从大二起,稚晖君便陆陆续续参加了不少比赛。
为了比赛,最困难的时候,稚晖君一周的饭钱只有12元。
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跟父母伸手。
而是一边比赛,一边创业。
就这样,他获得了从校级到国际级大大小小近40个奖项,奖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多;
他创业的公司,还获得了500万的天使轮融资。
同时,父母的教育还让稚晖君养成了规划时间的好习惯。
他认为: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深挖一、两项知识体系形成竞争力,然后再尽量扩展知识面。”
正因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稚晖君从小到大都是妥妥的一枚学霸。
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著名的电子科技大学。
不仅学历高,还在业余时间自学了素描、吉他、剪辑……被粉丝誉为“除了生孩子,没有不会的。”
纵观稚晖君的成长环境,看似自由,但却一直有一条不能逾越的边界横在眼前——
“学习成绩不能落下”。
在稚晖君的父母看来,别的事情都可以放手。
可唯有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能撒手不管,那就是——
读书。
因为他们知道,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想要达到成功,所必经的,也是唯一的道路。
他们或许没办法给稚晖君财富、资源。
但他们已经给了儿子最好的礼物,那就是,从小告诉他读书的意义。
正是有父母的坚持,稚晖君从小到大都很努力地读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18年毕业后,稚晖君曾一举拿下OPPO算法岗、硬件岗双offer。
两年后,他又被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纳入麾下。
如今的他,年纪轻轻,却年薪百万,还在上海购置了一套房,自称“野生钢铁侠”。
生活中,很多人都误解了“放养”的含义,总以为放养就是放纵,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实际上,真正的放养,放的是思想,养的是习惯。
放养的第一步,是给孩子制定出一个规则和底线,让他在规则内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全力以赴。
放手而不撒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的孩子,遇见的是有规则、有底线的放养,于是他成了稚晖君。
可有的孩子,遇见的却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最终只能猝然陨落,成了魏永康。
1996年,一个名叫魏永康的13岁少年,以602分的成绩考入了湘潭大学物理系。
他人生的前20年里,一直活在“天才”、“神童”的光环下:
他2岁识得1000多个汉字;
4岁基本完成了初中阶段的课程;
8岁跳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
13岁参加高考,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可没想到,20岁那年,尚未拿到硕士学位的他,却被劝退回家。
学校给出的理由是: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他的母亲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到北京,指着中科院的大楼,对着儿子破口大骂:
“这么好的条件,你竟然不争气!
你去死!
你怎么不去死!”
可实际上,从横空出世的天才,到被学校劝退的巨婴,魏永康的结局,早已在多年前就注定了。
从小到大,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母亲一个人包揽了全部的家务:
洗衣、端饭、洗脸、挤牙膏……
直到魏永康参加高考时,母亲还在一口一口地给他喂饭。
17岁前,母亲一直待在魏永康身边陪读,不允许他有兴趣爱好,也不让他和同学、朋友出去玩。
直到魏永康进入中科院,摆脱了母亲的控制后,他一下子彻底“失控”了:
生活上,他没有丝毫独立生活的能力。
天热不知道脱衣服,天冷不知道添衣服,宿舍里堆满了他没有洗的衣服、袜子。
一天到晚穿着睡衣、拖鞋,不修边幅。
学习上,他也没办法适应中科院自主的学习模式。
上课迟到,经常错过考试,也不记得什么时候提交论文。
没办法与同学、导师交流,因无法达到学业要求,他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就失去了攻读博士的机会。
可当他被退学回家后,母亲却对他撒手不管、不闻不问。
导致魏永康没办法在家里生活,只得离家出走。
不久后,又因为没有生存能力,在流浪多日后,被警察再一次遣送回家。
帮5岁的他做家务,不让10岁的他跟同龄人相处,拒绝15岁的他走向独立。
却要求20岁的他开始像个大人一样。
这样的教育,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巨婴,在这个陌生又冰冷的世界里,磕得头破血流。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道: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很多路,孩子必须一个人走;很多苦,孩子只能一个人吃。
不舍得放开手的父母,亲手折断了孩子的羽翼,让他们一生被困在家的牢笼里。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曾在演讲中,把如今的父母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升机式家长”:
恨不得全天候对孩子紧盯不放,事无巨细安排得异常周密,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另一种情况则是“甩手掌柜式家长”:
完全不管,放任自流。
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表现,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扔给学校,认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这两种父母都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
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绝不会做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也不会做忙于事业的透明人。
他们所扮演的,一直是孩子生命里的脚手架——
当孩子懵懂无知时,他们给予示范;
当孩子探索未知时,他们提供支持,陪伴着孩子一起前进;
当孩子有所成就时,他们及时撤离,把舞台留给孩子。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一遍遍告诉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是出于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生命,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只有爱,而不是我们的想法。
因为孩子本身,就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想要得到一个独立、优秀的孩子,我们必须先学会放手。
想要得到一个和我们亲密无间的孩子,我们务必不能撒手。
想要收获善果,我们只有先播种善因、默默耕耘。
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跟随内心的钟声,不断突破,获得见识的蝶升,最终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3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