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63)|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29.5cm,横宽20.5cm
文物年代:元
出土信息:1974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凌氏墓出土
馆藏地点:江西省博物院

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欗杆均以串珠纹组成。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元代瓷器,名列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6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之中,禁止出国出境展览。自1979年入藏江西省博物馆以来,专家和学者对其独特的造型、复杂的工艺、丰富的内涵、珍贵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四十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此谷仓为重愉虎殿顶楼阁式仿木结构建筑,通高29、长20,宽10.3厘米。面阔三间,中间开阔,次间较窄。深为三进,中跨较大,前后较小。有8柱,中间主柱粗,两边侧柱较细。主柱之间完全封闭;主柱与侧柱,侧柱间则完全敞开。

楼阁分为二层,楼面错落,中高侧低。侧楼约为主楼半高,檐面大致平齐主楼地面。故整个建筑样式独特,似为二层,实为三层。二楼面上独立起往,并非地层柱子延续。因而二楼中部内收,实为三间一进,前后敞开,侧面封闭。中横隔板,分为前后,板中镂花,四片细叶,状如十字,连珠修边。二层楼面前后装置栏杆,框中加饰如意云头。

庞殿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兽,蹲坐姿,面向外,张大嘴,披鼠毛,一身威严之气。一朵莲花落于正脊中间,复瓣座,圆苞蕊。侧旁屋顶斜出三面,上置莲花座顶。整个建筑屋面瓦脊、水沟分明,莲瓣瓦当,瓣尖高出,瓦脊上端加饰大珠。所有垂脊之上均有卷云飘浮,脊角凌空起翘,下置卷云角帐。

底层四周围以栏杆,每面中间均留通道开门,两侧对称布置。前后每侧为二栏相连,侧面每侧则一栏独立。立柱和栏杆串珠连成,柱杆间长方框内夹菱形连珠框,局部镂空通透。柱头莲花,前衬荷叶,杆中增饰如意云头。

18位各式人物散布于建筑之中。楼上大厅正中,摆放高大座椅,两旁各立侍女(图5,妙龄妓容,头梳丫髻,身着长衣,手持宫扇,旁边侍服。廊外两边各有一名女子,身段修美,婀娜多姿,肢体转动,水袖长舞。后背廊中四名女子一排站立,演奏乐器。右边一人,怀抱柳琴,抚弦奏乐。中右一人,颈挂鼓带,手拍腰鼓。中左一人,左拢琵琶,右指弹弦;左边一人,双手相持,低头吹萧。侧楼各有二人站立。右侧一人横吹笛子,手指按捺;一人双手抱笙,指压鼓吹。左侧一人手拿夹板,张开拍打.一人抱琴拨弦,进行演奏。

楼下周廊6人,服饰基本相同,头戴无脚模头,身穿斜领长衫,腰系长条绦带。大门两侧栏内,各站一名侍卫,身姿笔挺直立,双手紧握长棒。左右两侧各有二人待侍。右侧二人姿势相同,身体前倾,双臂弯曲,似在抱物。左侧一人臂曲相叠,长巾直挂,一人左手垂下,右手拿盆。

谷仓前后侧面多处书写文字。正中大门青花书写对联一幅,上联“禾黍丰而仓察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两面侧壁釉里红书写文字,竖直排列,右侧“凌氏墓用”。左侧“五谷仓所”。

背面仓板上青花书写159字长篇墓志铭:

夫人,故景德镇长萝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撼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挂。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已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段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

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已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跪,形如抚持。龙盘虎踞,山青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叶陌,未紫盈门。谨记。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墓主的身家背景。凌氏祖父凌颖山曾任景德镇长萝书院的山长,相当于当今地方学校校长,为朝庭任命的官员。她嫁给同镇官宦之家的刘炳文,公公刘文史担任地处扬州路召伯(今江都市邵伯镇)管理运河的官员——大使。凌氏与炳文两家都居住在景德镇的仁都胡同,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人们都了解凌氏,小时聪慧,长大品正德佳,正如《诗经·卫风·淇奥》所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凌氏为刘炳文之妻,处事周妥,温柔善良。凌氏生于前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初九日,死于后至元四年(1338年)五月二十三日,享年45周岁。同年六月壬寅,凌氏安葬于景德镇南面的南山北麓。

凌氏的祖父和公公俩人均为朝庭命官,故双方家庭在景德镇都颇具影响力。其死后,家人利用家族地位和影响,调动景德镇的社会资源,短时间内雇佣了最好的工匠,采用了最好的原料,使用了先进工艺,精心烧造出福佑逝者的一批冥器,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就是其中一件。

此器上书写的文字表明其为冥器谷仓,专应凌氏死后陪葬之用,在阴间地府用作凌氏五谷仓票,保佑阳间在世的子孙。“事死如事生”是古人葬俗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不论皇家官宦,还是商贾平民,都不惜财之竭力营造坟茔,富敛各式器物厚葬人土,期望逝者仙逸阳阴间仍然生活安稳,享福不尽。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生之本,粮乃食之根。因此自古以来粮食及相关器皿成为不可或缺的陪葬用品,最具象征性的器物就是谷仓。这一葬俗古代延绵久远。谷仓的样式因地、因时而异,附属文化多种多样,但其本质未变,如新石器晚期的各式陶罐、汉代中原圆形陶仓、西晋浙江的青瓷堆塑罐、北朝堆塑莲花尊、唐代北方塔式盖莲花罐、宋元时期主要流行于江西地区的龙虎堆塑瓶,还有南方不少地区流行的多角陶瓷罐,宋至明代江南地区也有不少建筑样式的谷仓

此件谷仓采用了重檐楼阁式建筑样式,气势雄伟,造型为前代所无,后世不现,从未见于其它南北地区。古代建筑规制严格,屋顶基本式样有庞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平顶等,其中以房殿顶规格最高,仅用于皇宫和庙观,重檐庞殿顶更是建筑样式顶级规格。由于谷仓冥器埋于地下不为人所见,其样式不会因僭越规制带来祸患,以此可以尽力渲染出墓主的富贵。故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房殿顶谷仓建筑出现于冥器中,这是所知唯一存世的重檐房殿顶建筑样式的谷仓。

青白釉和铜红釉均属高温釉。青白釉创始于北宋前期,其瓷器胎体洁白,釉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低于0.99%,呈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铜红釉,或简称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元 代才开始熟练掌握通体一色的铜红釉烧成技术。青花和釉里红属于高温釉下彩。青花以氧化钻作着色剂,呈色较为稳定,受空气氧影响较小,烧制成功率较高;釉里红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呈色不稳定,极易受窑室中气氛影响,难度大,成品率低。此谷仓表面以施青白釉为主;所有立柱和正面仓板均匀涂抹铜红釉,栏杆、瓦当、屋脊上狮子和莲花都用铜红料点缀装饰。大门的对联和背板的墓志铭以青花料书写,仓侧大字则用釉里红书写。四种高温釉(彩)工艺集于一件器物之上,在元代瓷器仅见于此。此谷仓承宋代景德镇青白釉之传统,青白釉清澈透明,色调高雅。元代瓷器上铜红釉开始大面积施用,此器是最早的一件纪年红釉瓷;它也是目前所见的极少的几件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瓷器之一。而元代数种高温釉工艺集于一身者只此一例。

瓷器谷仓采用建筑样式成形难度大,当建筑构件复杂,雕塑细小精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器物成形时,要注意以柱为主支撑的建筑模型的各部分重量配置合理,下部能够承受上部重量,不致出现窑里高温中软化崩塌。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制瓷工艺重大进步之一,胎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五代和宋代景德镇瓷器的正常烧成温度只有1150℃-1200℃,而元代细白瓷器的烧成温度提高到1200℃-1280℃。二元配方铝含量的增加和烧成温度的提升可提高瓷器的硬度和强率,如正至型的青花瓷器胎料中,铝含量高达20.24%,其耐高温性、抗变形能力大大提高,烧制大型瓷器成为可能,也满足了精巧细致物件的烧制成功。

先进的二元配方胎料还不足以保证这件以立柱为主要支撑的楼阁式谷仓烧制成功,制作时还要考虑周详,设计巧妙。它以二楼层面为界,采用上下二部分段成形、焙烧,使复杂的形状制作相对简单,也便于雕塑时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这样也可避免成形和焙烧时因下部瓷化时承重能力的不足导致坍塌或断裂。其具体的构架时,在下部中间四根主柱的空间里,以板为主要材形,搭建一个内有撑板的箱体。箱体四周围板,前板活动,可以插取,其它三板固定,内中增加二块纵向竖板,其间以二横板相连。这样整个箱体牢固,稳定四根主柱,帮助承受上部压力。中间的箱体也使其成为一所名符其实的谷仓,四面方正,仓门可以活动开启,层板铺设仿真。在此建筑模型上的名称和形式为一体,独具匠心。

宋代江西地区传统葬俗,包括景德镇及周围地区,陶瓷俑是重要的陪葬品。墓主或墓主夫妇俑也在其中,同时还陪葬有许多其它种类的俑,如侍卫俑、戏剧俑、生肖俑等,而江西地区元代堆塑龙虎瓶的流行,墓葬出土陶瓷俑相对较少。而谷仓二楼厅中坐椅当为谷仓主人的位置出现了空位,由于此墓非科学发掘出土,所以陪葬瓷俑的配套情况不明。但同时出土物中随葬了中年瓷俑和老年瓷俑各一尊、谷仓上18位雕塑人物也是那些陪葬陶瓷俑翻版变位,以供主人传唤享用。

18尊俑按人物身份可分成4类:大门守卫俑2尊。一层两侧的男侍俑4尊,二楼大厅椅旁女侍俑2俑;前廊舞蹈俑2尊,站立于二楼后廊和侧廊的乐俑8尊。这些瓷俑体量微小,细部雕塑更显灵巧,侍卫俑高约4.9厘米,其它俑高还不到3.5厘米,侍卫俑握持的棒径只有0.2厘米,侍女手中的大扇柄径细至0.2厘米。人物衣饰清楚,发髻可辨,容貌形象,姿态生动,真可谓栩栩如生。举手投足之间,一攘一笑之中,都将人物音容神情充分展现。至于雕塑建筑,许多构件细致入微,如柱头前的荷叶,屋脊上的座狮,复瓣中的莲苞,卷云的雀替和角帐,有的则繁复细密,如串珠状的栏杆,脊突凹下的屋面,片片竖立的瓦当,也同样把元代的瓷雕工艺推向了极致,代表了元代瓷器雕塑了最高水平。

谷仓上俑的数量不少,分区清楚,安排有序。一楼守卫、侍仆,二层主座位居中心,戏者立于前方,乐人则在背后与两侧,寓意墓主在阴间仍然富贵享乐。实际上,它是元代景德镇地区社会生活的场景再现。景德镇和附近的都阳县的二座南宋墓中曾出土过一批戏曲瓷俑。专家和学者认为,它们是研究景德镇地区宋代南戏的绝好实物。南宋景德镇及周围地区民间戏曲流行,成为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面貌亦是如此。

以景德镇相邻的乐平市为例,其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成为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历史上乐平的戏曲班子、民间戏曲艺人常年不断巡演于乡间农村,庙会、节日更是大戏不断,好戏连台。有民谣“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百姓看戏如痴如醉,民谚形容:“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

戏台是戏曲演出不可缺少的场所,是戏曲走向繁荣的重要硬件。景德镇的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共有412余座古戏台,大都为中国传统的木架结构建筑,散布于全市各个乡村,始建时间从明清至当代。1993年,已故的自然地理学家陈传康赞誉乐平是“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古戏台素谓“北有临汾(山西),南有乐平”。数量庞大的古戏台按建筑样式大致分为祠堂台、万年台、宅院台、庙宇台和会馆台五种。以前建造多为家族、商会、宗族力量显得尤为突出,大的宗族甚至房支都会单独建立。戏台多半与祠堂连成一体。成为族人祭祀、社交、娱乐的场所,起到维系宗族感情的纽带,故乡村戏台以祠堂台和万年台最多见。

万年台是独立的单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广场,与大街小巷相通,便于观众集散。祠堂台则与宗族祠堂相连,大抵属于双面台,台的两面按需启用。台的另一面对着祠堂,中间 或有大天井,两侧包厢与台相接。人们可以聚集祠堂内祭祀、修谱,看戏时坐丁屋内、厢中,可避风躲雨,舒适方便。每当盛大节日,天气睛好,人多群聚,室内活动就显拥挤、闭塞,此时就可将室内的后台背板卸下,变后台为前台,前台成后台,人们的活动场地忽然开阔,可以明媚之中观赏演出,如同露天观看的万年台。晴夭台朝外,雨夭台向内,因而也称为“晴雨台”。

乐平以浒掩戏台最具代表,地处镇桥镇浒掩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3年),楼阁式建筑,檐角飞起,竖柱横梁,气势宏伟。其祠堂中厢楼与台环合,台分晴台、雨台,布局之巧妙、设计之别致、结构之繁复,雕塑之精工、在古戏台中堪称一绝。乐平戏台建筑之中融入了不少的儒、释、道元素,绘画故事,雕塑人物,对联匾额

这座楼阁式谷仓不是我们常见的单面的建筑样式,而是前后两面皆为舞台的立体建筑。楼阁式谷仓正是模仿景德镇地区古代流行的祠堂戏台,或睛雨戏台建筑。建筑等级高贵,台面双向开放,人物布局到位,可以说是元代景德镇地区乡戏的缩影。因为祠堂为农村夫型建筑,面积巨大,可利用的空间很大,故除作为活动场地,举行祭祠、聚会、以及族人婚丧戌喜之外。收获季节还常常利用两侧厢房用作存放稻谷的仓房,人民公社时期江西农村仍旧延续这一做法。因而祠堂台用为谷仓是江西农村长久的习惯,楼阁式谷仓的戏台与谷仓的结合来自于元代江西农村的现实生活,决非雕塑艺人的凭空臆想。

宏观的建筑,华贵的样式,复杂的构架,细刻的构件,多重的釉彩,精雕的人物,丰富的文字,独特的地域文化,浓重的佛教气韵,元代精湛的瓷艺与地方深厚的文化交汇融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座戏台之上,一场元代大戏还末谢幕,戏者演之,乐人奏之,唱腔乐声仍在空中回荡,文化魅力经久不褪。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

  • 古墓挖出四件元代国宝,文物商店低价收购,专家:它再也不准出国

    瓷器鉴定真知堂: 俗话说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玩收藏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但凡周鼎商彝,汉玉宋瓷,都是博物馆和大富翁才能收藏的品种.但中国最近几十年,民间却收藏了不少真正的高等级文物. ...

  • 元代 · 凌氏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江西省博物馆)

    元代 · 凌氏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江西省博物馆)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时间:2019年09月18日 阅读量:1471 字体大小:  默认 元代 通高29.0.长20.0厘米.宽10.3厘米 1974年景 ...

  • 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二)下

    高安元代窖藏青花梅瓶 01. 前文说到,高安窖藏的六件梅瓶分别以儒家"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作为墨书记号,据此可推测窖藏瓷器的拥有者对儒家文化的尊崇.这里展出了两件青花梅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4)

    本篇要目: ********************************** 1131.新源俞氏宗祠 清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1132.浒崦名分堂戏台 ...

  • 一平民墓连续被盗2次,引起考古队警觉,随后挖出“逆天”瓷器

    我们知道盗墓贼的目标都是一些有油水的墓葬,墓主无疑是古代的一些权贵乃至皇帝,毕竟在这些墓葬里偷盗,盗墓贼才能有收获,才能真正的有可能一夜暴富,而一些古代老百姓的古墓,可以说盗墓贼真的是懒得去碰. 但是 ...

  • 青花釉里红瓷器之美

    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 ...

  • 禁出文物(061)|红地云珠日天锦

    红地云珠日天锦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48 宽28厘米 文物年代:北朝 出土信息: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吐蕃墓出土 馆藏地点: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出 ...

  • 大明建文带款瓷钵、洪武青花釉里红扁壶  (赏析之二十八)

    一,消失的建文帝 建文帝(公元1398.6一1402.6年),明代第二位皇帝.即洪武帝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在位4年. 1399年,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因不满建文帝的" ...

  • 四川古蔺籍画家晏加非,青花釉里红荔枝瓷画赏析

    绛纱囊里水晶丸 --晏加非青花釉里红荔枝瓷画赏析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 ...

  • 清瓷-VIII 青花釉里红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瓷器第八期. 上两期请你欣赏了清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它们都是釉下彩瓷.刚刚发完就有识货的同学希望欣赏著名的青花釉里红.本期就满足你的心愿. 青花釉里红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混搭,同一件瓷器 ...

  • 瓷中贵族(青花釉里红)不同时期的釉里红如何鉴定?

    中国作为瓷器之国,从古至今闻名四海内外,今天我们便来说说瓷器里面的一种装饰手法,青花釉里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花加紫",这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我国在宋代 ...

  • (1)瓷中贵族(青花釉里红)不同时期的釉里红如何鉴定?

    中国作为瓷器之国,从古至今闻名四海内外.瓷器里面的一种装饰手法,青花釉里红,也就是常说的"青花加紫",这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我国在宋代就已有"紫 ...

  • (2)瓷中贵族(青花釉里红)不同时期的釉里红如何鉴定

    釉里红瓷器最早创烧于元代,但是那个时候由于烧造技术不成熟,所以烧造出来的数量极少,可谓是凤毛麟角,釉里红瓷器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文化有别,所以当时的釉里红产量一直要比 ...

  • 一篇文章教会你,如何分辨元、明、清不同时期釉里红瓷!

    传说元朝时一个铜匠闲来无事到瓷窑里找瓷匠聊天,聊天过程中铜匠没注意身上的铜屑,不小心落到了还未烧制的瓷胎上.经过高温烧制,铜屑发生反应,在瓷器的表面上也就形成了红色.而有时候艺术来的就是这么巧合,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