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孔子:要从三方面来理解

《易经》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之首。对《易经》的研究,本来就是很专业的学术,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还有官方组织的专业研究课题。
《易经》这部经典,很古老又晦涩难懂,所包含的内容又非常丰富。
《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说明《易经》创作于商末周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本很古老的经典。
《系辞》:“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很多说法,又杂又曲又隐,那是因为作者正当“衰世”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拘囚的时间里,只能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用谜语隐语的方式来讲明道理,但周文王所讲的道理,还是“杂而不越”的,是“其言曲而中”的,话虽是用隐语来象征的,但事情却是直白的摆在那里的,是能够用来“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道”的。
正因为周文王是用谜语隐语来写成的《易经》,这也就是这本书之所以晦涩难懂的原因。
《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说明《易经》有四个圣人之道,简单来说,“以言者尚其辞”就是指《易经》一书中,包含着中国上古的文化思想;“以动者尚其变”就是根据《易经》的指导方针,可以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吉凶;“以制器者尚其象”这句话比较深奥,但千万不能理解为根据卦象来发明东西,而是根据《易经》卦爻辞的象征意义,如同做好一个器物一样的来做好每一件事情;“以卜筮者尚其占”就是指《易经》这本书,还可以用来卜筮。
这“圣人之道四焉”,说明了《易经》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系辞》:“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说明《易经》通过吉凶的预告,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警示,警示能够使人避免危害,如果没有了警示,就会使人放松警惕,反而会招来危害。所以《易经》的道非常广大,覆盖了万事万物,万物都不能违背《易经》的道。若能够自始至终的保持这种警示,就可以保持无咎,这就是“易之道也”,这也说明了《易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
我们在上一篇《以易经大过卦为例,来理解系辞刚柔相推的重要含义》文章中,通过大过卦这个例子,讲述了大过卦的创作过程,以及《易经》中最为重要的刚柔这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讲解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含义。
《系辞》第二章第一段所说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共有三个重要含义,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讲了其中的两个。
一,我们以一户人家为例,把男人在外面创业称之为刚,创业是一种能使家里有所增益的行为,需要阳刚之气,这就是刚;把女人在家里合理使用财物称之为柔,女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增加收益,却能保障男人的继续创业,女人是顺应了家里的实际需要而合理的使用了财物,这就是柔。
整个天地万物,就是在这样一刚一柔的相推过程中运行的,比如一年中的春夏为生为长就是刚,秋冬的为收为杀为藏就是柔;比如人类在白天工作为刚,在夜里睡觉为柔。
二,周文王就是根据天地万物都具有刚柔这两个特性,把刚柔这两个概念运用到卦象中,来分析和确定每一个卦的象征意义。比如泽风大过卦的卦象,就有“刚过而中”的象征,所以就确定卦辞为“利有攸往”,表示事情可行,尽管去做好了;比如泽雷随卦的卦象,就有“刚来而下柔”的象征,所以就确定卦辞为“元、亨、利、贞,无咎”,表示只要跟随着前去就可以了。
三,其实,最难最复杂的,是每一卦中六个阴阳爻之间的刚柔变化,因为周文王把每一卦中的六爻,跟某一类具体事务中的六种情况,并不是随意搭配对应的,而是根据以下两点:
1,每一卦的爻位是由下往上排列的,是按照从最初到过分的规律构成了六爻,所以具体事务中的最初和过分这两种情况,就跟六爻中的初爻和上爻,先对应起来。
2,又因为每一类具体的社会事务,都是很复杂的,周文王对六种情况的分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依照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也不是按照时间过程来划分,而是根据每一类具体的事务再划分为六种的。这种划分方法几乎每一卦都有所不同,难以用一个规律来总结,我们只有在具体讲到某一卦的时候,再来讲清楚周文王对于这一卦是如何划分为六种情况的。
周文王把每一类事务分为六种情况之后,就把最初和过分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卦中的初爻和上爻,其余的四种情况,又分别按照卦象中间四爻的阴阳变化,再作一一的对应。
比如泽风大过卦,周文王把社会生活中过分这类事务,按照过分的不同种类,划分为六种情况:
(1),藉用白茅,表示过分的谨慎小心。
(2),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表示该得到便宜的人得到了过分的便宜。
(3),栋桡,表示外来压力过分的大了。
(4),栋隆,表示自身的条件实力过分的强大了。
(5),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表示并不应该得便宜的人得到了过分的便宜。
(6),过涉灭顶,表示付出过分的多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我们从周文王对于过分这类事务的划分来看,第一和第六表示过分的小心和过分的大胆;第三和第四表示外来压力的过分强大和自身实力的过分强大;第二和第五表示该得便宜的得了过分便宜和并不该得便宜的得到了过分的便宜。
可见,周文王对过分这类事务的划分,是非常严谨科学的,我们绝对可以说,当今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过分,都在周文王所划分的六种情况之内,无一例外。
周文王把初六爻用来对应最初的“藉用白茅”,把上六爻用来对应过分的“过涉灭顶”,中间的四爻是这样来对应的:
(一),卦象中的二爻本来是柔位,因为数字的一三五为单数,单数为阳属刚;二四六为双数,双数为阴属柔。作为柔位的二爻,离初爻最近,根据“柔之为道,不利远者”,不利远也就是利近,所以“二多誉”。但刚爻居柔位,不符合“其用柔中也”,说明不是最合适,于是就跟“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过分的便宜了老头子,所以“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二),卦象中的三爻是刚位,但是属于贱位,所以“三多凶”。作为三爻来说,根据“其柔危,其刚胜邪”,如果柔爻居三爻的刚位,就很危险,即使是刚爻居三爻的刚位,也同样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大过卦是刚爻居三爻的刚位,所以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就跟“栋桡”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压力过分大了,所以“九三,栋桡,凶。”
(三),卦象中的四爻是柔位,离初爻较远,根据“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所以“四多惧”。而且四爻又是刚爻居柔位,不符合“其用柔中也”,好在“其要无咎”,就跟“栋隆”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过分强大的实力,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有些可惜浪费了,所以“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四),卦象中的五爻是刚位,又是属于贵位,所以“五多功”,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作为贵位的五爻来说,根据“其柔危,其刚胜邪”,如果是柔爻居五爻的刚位,不一定危险,如果是刚爻居五爻的刚位,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好,大过卦是刚爻居五爻的刚位,也不一定绝对的大吉大利,所以就跟“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相对应,表示老太婆过分的占了便宜,这种情况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总有点不爽,但并不是坏事,所以“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这些卦辞爻辞的基本拟定原则,当然不是我们的一己之见,更不是我们的主观猜测,而是在《系辞》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系辞下》第九章:“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卦象、卦名与具体事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终的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按照当时的具体实际,来确定六爻与具体事务的六种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确定卦象、卦名与这一类具体事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本,也是最难的第一步,六爻与六种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末,当最初最基本的第一步确定了之后,六爻的对应关系也就容易确定了。
以大过卦来说,只要确定了泽风这个卦象来对应过分这类事务,大过卦的六爻也就可以分别对应六种过分的情况了。
《系辞下》第九章:“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撰,具也,述也,集也,总结的意思。孔子的意思就是说,要从复杂的卦象中总结出这一卦的特性(卦德),分辨这类具体事务的是与非,就必须要看中爻,中爻就是指内外卦的中间一爻,也就是二爻和五爻。如果还要继续知道存亡吉凶,只要坐下来好好思考就知道了,特别是要仔细研究一下彖辞,就可以基本明白了。
在这里,孔子又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前文说到的大过卦阴阳爻的变化规律是“刚过而中”,所谓的阴阳爻的变化规律,其实就是指每一卦中阴阳爻的排列规律,因为孔子喜欢用变化、变动这些词,所以我们就沿用孔子的说法,称之为变化规律。
大过卦的“刚过而中”,就是指巽卦中爻和兑卦中爻,即二爻和五爻都是刚爻,表示刚爻居中位又多于柔爻,象征着开创进取的力量中正又很强大,所以“利有攸往”。
又比如随卦的“刚来而下柔”,就是指五爻是刚爻在上面,二爻是柔爻在下面,上面的刚爻要到下面来,跟二爻的柔爻来一个阴阳相应,而整个卦象看上去又像是上卦的刚爻要来帮助下卦的柔爻,象征着开创进取的力量能够帮助自己,自己只要随从就可以了,所以随卦的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
《系辞下》第九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在每一卦的六爻中,我们已经知道第一爻和第六爻就是初爻和上爻,初爻表示起初的状态,上爻就是最顶端的状态,表示事务到了极端和过分的状态。对于二、三、四、五爻,我们根据孔子的《系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诀:一初、二誉、三凶、四惧、五功、六过。《易经》中每一卦的吉凶悔吝,基本上是符合这个口诀。
我们从以前讲解过的离卦和益卦中,可以得知这两卦的六爻是符合一初、二誉、三凶、四惧、五功、六过这个口诀的。再从大过卦的六爻来看,也是符合这句口诀的。
我们以前所写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周文王创作六十四的原理和过程,最近所写的三篇文章,讲述了周文王创作每一卦六爻的原理和过程。
当然这一切,全凭了孔子的《系辞》,我们才得以了解得这么清楚,若不是孔子的《系辞》作为我们的导读,就算我们想破了头,也不可能从《易经》的经文找到这些规律。
《系辞》所讲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就是指这三个重要含义,而最难最复杂的,就是上面所详细讲解的第三个含义。
当然,所谓的六爻与六种具体情况以及吉凶悔吝之间的对应,只是一种取象类比的对应,就是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来进行对应,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像之处,用象征的方法,把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给对应起来了。
正因为所用的是取象类比的方法,仅仅是用象征的意义,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等于,所以在这些对应的事物之间,难免会有牵强的成分,因为有相像就肯定有不像,有七分像就有三分不像,而整部《周易》就是根据他们之间的相像之处,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本书。
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就是孔子在《系辞》中一直重申的:“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以上,是我们继续以大过卦为例,又引用了《系辞》后面章节中的部分内容,来讲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个道理。接下来,我们会对《系辞》的全部内容,以及整部《易经》的内容,逐一进行讲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