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邓露:身无铠甲亦挥戈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邓露,女,医学博士,护理学硕士生导师,副主任护师,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副主任、手术部护士长,手术部党支部书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地处武汉市的四环之外,是一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院。疫情之下,这里被武汉市指定为危重症病人救治定点医院。
所谓危重症病人,是指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要ICU监护治疗的患者。其中大多为年纪比较大,多数还有基础疾病。为此,国家集结了精锐医疗力量,有18支国家和各省医疗队共2400名医护人员集聚于此,共同攻难克坚。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
而每天,这里却有着温暖的故事在流传......
2月24日,在B8西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接管的病区,医生已经完成了例行巡房,接着护理人员又在护理队长邓露的带领下进行例行查房。
查到一个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患者病房时,护士突然发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正在急剧下降,经验丰富的邓露迅速意识到“情况很危急”,病人呼吸不行了,已经来不及叫医生来了,邓露马上当机立断,和身边的护士长肖艳超一起组织抢救。邓露刚说完:“赶快去拿全面屏过来!”而同时,肖艳超没有瞬间的犹豫,在没有面罩的情况下就抓紧时间熟练地给病人吸痰。其他的护理人员赶紧协助,有的拖抢救车,有的拿除痰仪,有的配药,有的去拿隔离衣、防护屏。接着,邓露二话不说,很快给肖艳超穿戴好隔离衣、防护屏。
据了解,吸痰这项操作,需要打开患者的口腔,把很细的吸引器伸进患者的咽喉部里面,将痰液吸出。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被感染的风险非常大,需要做三级防护。
邓露说:这是一个很让我自己记忆深刻的故事。由于我们心脏ICU的护士长肖艳超的反应及时,不顾个人的安危冲了上去,技术也非常过硬,病人得以顺利抢救过来了。而我们队员之间默契配合,紧急关头大家没乱,互相关照,让肖艳超也安然无事。事实上,那一刻,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这也许只是邓露和她的战友们在战“疫”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是,短短的50天左右的时间,B8区收治了76名危重病人,转出 4 人,出院 72 人,治愈率达 94.7%,实现了病区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完成了重症患者救治 " 三零一高 " 的目标。
这是堪称奇迹的数据!而邓露,和她的伙伴们,就是创造奇迹的人、一群白衣战士!
临行千千结
战场很坚决
作为湘雅二医院历史上最大援外战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邓露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这支队伍中,有100名护士,虽然个个都是湘雅二医院的精兵强将,但这些来自监护室、内科、外科、手术室、儿科的护士们从未进过隔离病房,面对全新的疾病、繁琐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的防护程序,尽管出发前医院对全员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但真正要上战场了,大家心里难免忐忑。
有人说,压力之下,人往往有可能潜能爆发。也许,邓露正是这样。她笑着说:这一次,我发现了我的另一面。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登上高铁,她已非常清楚:这是战场,容不得半点犹豫,也容不得丝毫大意。
拥有十余年对两百人手术室管理经验的邓露,面对新的时限性挑战,自拿到队员名单起,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思索与计划。
到达驻地后,邓露成立护理核心小组,并据科室、年资将队员分为4个小组,由护士长及资深护理专家担任组长;以毛遂自荐的方式成立了后勤组、感控组、宣传组、科研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在邓露的部署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各班职责等都得到落实,工作也顺利开展。
穿脱防护流程不熟悉?没关系!医务人员通道的每个房间已张贴简单明了的流程图,按顺序穿脱即可。邓露规定:两人一组,相互检查,未穿戴齐全规范者严禁进入隔离区,并将督促本班次所有医护人员是否做好严密防控列入主班职责。
2月9日晚,正在查看中法新城院区场地的医疗队核心成员接到紧急命令:当晚要收治至少40名病人。而事实上,不仅这130人的团队基本上还没有捏合,很多人虽然是一个医院的同事,相互之间甚至并不认识,而且他们几个主要负责人也彼此不太熟悉。
这无疑是对这支团队的考验。面对紧急任务,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请战。短短的研究,医生组决定由第一小组承担第一次使命。而邓露也没有给她的队员更多再次商量的机会,直接宣布:付敏带领护理小组第一组上!其他小组也争先恐后,她毫不犹豫:都回去,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邓露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在病房她迅速安排做好接收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又与徐灿护士长做好分工,回驻地徐护士长做好第一组人员的各项后勤支持,落实第一小组其他队员过来的车辆安排,邓露带领第二小组在清晨进行接班。
第一战,就是一个不眠之夜,医疗队顺利完成了33名重症患者的收治。凌晨5点,邓露就带领第二小组护理人员赶到了医院。
她守着每一个进入红区(危重病区)的小伙伴仔细穿戴好防护服、隔离服、手套、护目镜等,把他们一个个送进去的那一刻,她的眼里噙着泪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后来,她告诉我,当时真是有一种送他们赴死的悲壮。的确太危险了,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到的危险。
那天早晨,邓露正与其他护理人员接收陆续赶来的病人,突然听到一声叫唤:”邓老师!快看!”她转身看到一个病人倒在了病区门口。他们赶紧走过去,那是一个老人,已经瘫在地上。大家很是诧异:既然能赶到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呢?老人费了好大的劲说:我是拼了最后一口气才到了这里的,我已经再没有半点力气了,就希望你们能够救我!一句话,让邓露深受震撼,连忙安排就近的床位让老人躺下,又请来了医生查看。
老人的遭遇,让邓露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得抓紧干、拼命干啊!多抢一分钟的时间,就可能多救一个人的命啊!而同时,她对整体形势有了更清醒的判断:是很危险,我们更得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救更多的人。
于是,投入战斗的第一周,每天,邓露都与徐灿护士长到病房上班,从驻地、大巴车、更衣室到隔离区,仔细查看各流程、环节、人员,发现细微不足,立即制定对策,确保丝毫无差。
我相信,只要战疫不结束,她心里面就会时刻绷着一根弦,会让她抱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她对队员们说:“我知道全副武装的你们每一项护理操作都非常艰难,但各位一定要注意防控,保护好自己。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救治才会顺利。这也关系到130个家庭的幸福啊!”
太平洋娭毑
2月23日,是医疗队接管B8西区的第15天,11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这是湘雅二医院接管该病区以来治愈出院的首批重症患者。
战绩令人鼓舞,付出却令人感动。
邓露给队员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现在我们就是战士,有任务就得立马执行,大家及时关注相关消息,按时完成规定动作!合理安排吃饭休息时间,上班人员须提前到酒店大厅集合,班车准时发车,绝对不允许车等人的现象。”在邓露的严格要求下,队员们经常提前15分钟便上了车,从未有一人迟到。
她还对队员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
穿脱防护流程不熟悉?没关系!医务人员通道的每个房间已张贴简单明了的流程图,按顺序穿脱即可。邓露规定:两人一组,相互检查,未穿戴齐全规范者严禁进入隔离区,并将督促本班次所有医护人员是否做好严密防控列入主班职责。
呼吸机不会使用?没关系!邓露立即发布调查问卷,召集专科骨干制作出各项仪器简易操作流程图并担任培训老师,组织学习,逐一考核。邓露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掌握过硬的技术,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对得住医院、国家以及武汉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工作步入正轨后,邓露坚持每周两次护理大查房,针对病危患者及特殊患者开展病例讨论;随时提醒大家严格“三查七对”,保证输液用药安全,对危重患者做好必要的生活护理,预防压疮、坠床、跌倒等。来自手术室的队员开玩笑说:“听完邓队长的嘱咐,突然有种回到手术室的感觉。”
她深知心态对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她告诉我:真的很幸运,我们医疗队的队长刘先领教授,还有几个负责人恰好都是大局观很强、意志力也很强,同时也是很乐观的人。短时间里,大家就快速磨合,默契度很高,因此整个团队的氛围也很融洽。
邓露虽然这么说,我却理解为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毕竟,”火车跑得快,全靠头车带。“2月底,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组织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活动,医疗队有2个名额,刘先领队长组织邓露他们商议,一致认为应该激励队员,要把机会留给一线。
危险带头上,荣誉带头让,这样的团队怎么能不打胜仗?邓露说:其实,还不只是这样,我们整个队伍,早已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怀、相互照顾、相互提醒,非常自然非常和谐。这也是我们能打胜仗的原因。
可是,她的队友们却告诉我,邓队长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外号,叫“太平洋娭毑”。邓露笑了:是有这么回事,我还兼任临时党支部生活委员啊,职责所在嘛——
“请男队员在武汉期间不要吸烟,酒精是危险品!”
“请大家不要在外逗留玩雪,减少任何聚集,不要串门,危险时时都在,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少队员下班衣服湿透了,请大家上班备一套衣裤,下班赶紧换上,避免感冒。”
“近期大幅降温,请大家外出上班一定添加衣服,必要时备暖宝宝,一定要预防感冒!”
这些叮嘱,邓露常常挂在嘴边,也正是这些千叮咛、万嘱咐,很像一个爱唠叨的“娭毑”,于是,队友们赠她一美名——“太平洋娭毑”。
对此,邓露欣然接受:“只要你们都平安回家,喊什么都好!”
她清楚,他们有一天圆满完成任务,将离开武汉回家。所以,她希望这不仅是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也是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为此,她常常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节约资源,减少产生垃圾,他们走后要尽量不给武汉人民添负担。
3月28日,邓露和她的队友们欢送了最后治愈出院的两名病人,顺利收官。
我为他们高兴。我深知,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是邓露和队员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努力付出的结果。
我恰好读到了邓露写的一首词《渔家傲》,其中有这么一句:踏楚歌,身无铠甲亦挥戈。我突然觉得,邓露虽一身白衣,并无铠甲,却面对巨大的危险,勇敢逆行,而她不仅要指挥部署,还要带队作战,同时还要协调后勤支持,不正像一位挥戈上阵的将军吗?
我问她此行值吗?她说:我们都不后悔!我说:我发现你很适合指挥打仗。她笑了:我也发现了!
春暖花开时节,他们即将凯旋而归,我告诉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战场上,你是勇敢的“将军”,回到家,你还是那个温柔的TA!
情不自禁之际,我为邓露,为她的队友们也写了一首《渔家傲》,我要替这一群
白衣战士记下这一段峥嵘岁月——
渔家傲·湘雅二医院中法新城将士凯旋志庆
白衣北渡援武汉。
元宵点将迎鏖战。
同济院区拼命干。
不忍看,黑云压城心犹颤。
百卅英豪除病患。
丰碑铸就长江畔。
车到码头船到岸。
须感叹,湖湘子弟金不换。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