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陈惠芳:小人物素描(组诗之二)
踏水车的农夫
田野干旱的时候
我的喉咙也有些冒烟
望着那些背影
我感觉像晒衣架上的衣服
一件,两件,三五件
燥热的风吹过来,一件也吹不落
沿着田埂,我走近高高的木架
曾经丰满的池塘,瘦了很多
长长的木盒里,翻动的木叶
像一条长长的链条
斗笠的脸,掩护着
三个黝黑的哥哥
我摇动过带手柄的水车
几个回合,腰酸背痛
对不起,我来不及成长
手脚短小,接触不了踏脚
我只能抓住那根横杠
像猴子一样吊在那里
水在流,时光不能倒流
脚不停,脚踏水车停了
民俗的,公园的,摆设的,娱乐的
踏水车失去了水性
自个儿干旱了,龟裂了
孩提的天空,晾晒的衣服中
没有一件防雨的蓑衣
2017年8月21日
磨刀匠
磨刀霍霍,风声鹤唳
唯独他低头不语
迟钝的刀刃,在磨砺中锋利
直至寒光闪闪,锋芒毕露
他才抬起
一川的皱纹
磨剪子嘞,戗——菜——刀
悠长的吆喝声,余音绕梁
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像消失了的童谣
打磨,岁月纷纷扬扬
巨大的空白,只留下
一条长板凳
两块磨刀石
一个小水桶
一双越磨越厚的
手
2017年8月21日
杀猪佬
乡里人不叫屠夫,叫杀猪佬
叫多了,叫久了
猪都听得懂
所以,老猪们一听见杀猪佬的脚步声
就一头接着一头嚎叫起来
连未成年的猪崽子也跟着嚎叫
过年了,碰到这样的场合
我既同情,又期待
可怜的猪,好不容易长大
吃了那么多猪食
却要离开猪栏,躺在外面
但我很想吃肉,一年没吃肉了
如果猪继续酣睡,我又要等上一年
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围了过来
抓住了猪的大腿,往外拖
我也扯住了猪的尾巴
年纪小,无缚鸡之力
只能干这种无关大局的小事
有次,母亲想锻炼一下我的胆子
我摁住一只公鸡
用锋利的菜刀抹了一下脖子
没想到,公鸡挣脱了束缚
满院子跑,比平时跑得更快
像去救火一样
我没有完成母亲的指定性计划
杀猪佬比我狠多了
一看就是个专门杀猪的
一刀捅下去,直中要害
血哗哗地流下来,像屋门口的水沟
真残忍,光天化日之下
制造了血腥事件
我心惊胆战,很快离开了肢解的现场
猪的嚎叫声却一直跟着我
眼前不停地闪现
一滩猪血
和一大碗姜丝猪血汤
2017年8月21日
制秤匠
老人常说,吃多了鱼籽籽
不认得秤星子。果然
如今,我不认得秤星子
还掂量不出时间的斤两
所有光阴的分量
都让电子秤承包了
鲁班先生不当一个著名诗人
真的是屈才了
他望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没有写一首浪漫的长诗
而在秤杆上刻了13颗星子
秦始皇统一了江山,统一了度量衡
给衡器加了3个星子
却没能给王朝添上福禄寿
那杆秤夭折了
其实,所有的王朝都是一路货色
半斤对八两,君重民轻
曾经,我衡量了粮食与饥饿的比重
结果,那只沉重的秤砣
从秤杆上滑下,砸疼了我的行程
如果秤砣不是红薯,而是面包
我会一口气吃下
吃了秤砣,铁了心
咽不下的是糠饼
和缺油少盐的牛皮菜
灰暗的日子
秤杆上的第一颗星
一直不愿闭上眼睛
我盯着这颗定盘星
由衷地赞美——
这真是一杆称心如意的
好秤
2017年8月21日
锔碗匠
不认识锔碗的锔
只晓得焗油的焗
看人看脸蛋,读字读半边
读白眼字出身,我也知道
缺了口的碗
吃饭喝汤,留神点
小心割了嘴巴皮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他揽了,大包大揽
喜欢找碴儿
喜欢找缺点
喜欢找漏洞
大器小碗,大缸小碟,大盆小瓶
有缺陷的陶瓷们,都站好了
等待体检,等待复原
挑剔的目光很犀利
修修补补,严丝合缝
锔碗匠像绣花工
在裂缝处,绣出花来
锔碗匠就是打补丁师傅
弥补陈旧的日历
千疮百孔的传统
破绽百出的生活
易碎的心灵
需要渐行渐远的锔碗匠
返转身来
2017年8月22日
卖冰棒的人
卖冰棒嘞
叫卖声响了几十年
炎热的夏秋,像未歇的蝉鸣
那一支冰糖冰棒,融了
那一支绿豆冰棒,融了
扁平的木棍,也不见了踪影
所有的甘甜,到此为止
那些雪糕,那些冰激凌,那些冷饮
都不能替代最初的渴望
那些泡沫箱和木箱呢
那些包裹着冰棒的棉絮呢
那些换算成学费与零花钱的暑假呢
那些期待的眼睛和停止的脚步呢
冰棒厂批发着温馨的冰凉
单车拖着,肩头背着
空空如也的冰棒箱
是最充足的幸福
卖冰棒嘞……
卖冰棒嘞……
卖冰棒的小男孩与小女孩
交换了此起彼伏的童声
遥远的记忆,太热
无法被冰箱与冰柜
冷藏
2017年8月23日
烧饼师傅
我想跟施耐庵商量
能不能请武大郎办个专题讲座
讲一讲武大郎烧饼的
独家烤制方法
正式与会人员是108将
西门庆与潘金莲可以旁听
读《水浒》的时候
年纪很小,想象着武大郎的烧饼
比小人书更大,比书更香
我望着一片一片的稻田
肚子饿得咕咕叫
乡下看不到烧饼
一个发饼,被嘴馋的小伙伴
分而食之
饥馑的日子,慢慢远去
我也在城市扎根
那枚被太阳烤制的月亮
很圆,很脆
一咬,散了一地的
细碎的乡音
武大郎玩起了穿越
虚构的人物比真实的儿皇帝
更真实
北宋的街头
比几十个烧饼高那么一丁点的小人物
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南宋的雨水与泪水
提前落了下来
2017年8月24日
画匠
如今,目前,眼下
画家是不能随便称为画匠的
涂鸦十几笔,是新秀
涂鸦几十笔,是画家
涂鸦几百笔,是高手
涂鸦几千笔,是大师
在风景迷人的地方
我看见大名鼎鼎的油画家
在一块很大的画布上,认真地
用一个勺子,一下一下
刮风景,刮抽象派
好像刮痧
据说,是画芦苇
我一瞧,像懵懵懂懂起床
那一头乱糟糟的长发
我敬仰地喊了一句带姓的老师
他没闲工夫抬头
连鼻子哼一下的时间也没有
我补充地喊了一句带名字的老师
他终于斜视了一下
像看见一个陌生的外来物种
斜视也是关注
我已经知足了
这么热的天,很容易中暑
刮一下痧,是做好事
红一块,紫一块的
我不担心画布会疼
那么厚的皮,不晓得疼
坐在一丈远的地方,我冥思苦想——
要找一个自身硬的铁匠
扳扳手腕,练练手劲
说不定也能刮出一条一条的
抽象的痧来
2017年8月24日
代笔先生
坐在邮局前的先生走了
坐在小巷口的先生走了
坐在大树边的先生走了
坐在屋檐下的先生走了
留下一堆没有写完的信封
走了
老了的,还有几枚
八分邮票
一个戴老花眼镜的先生
一张桌子,两条板凳
一笔一纸,面对面
听的就是一面之词
代的就是一家之言
多少次,我走过小吴门邮局
寻找先生的身影
仿佛,先生慈祥地望着我
我哑然一笑
当年,我代笔的那些情书情诗
不知道飞到了谁的手里
染了一身墨香的先生走了
神奇的枪手来了,诡异的捉刀吏来了
捉刀代笔的时代
没有正楷,只有狂草
以假乱真的季节
曾抵过万金的家书
折损了翅膀
抵不过一指禅功
2017年8月24日
修笔匠
红墨水,蓝墨水
一瓶一瓶
空了
笔尖已损,墨囊已破
钢笔,钢的笔
一支一支,搁下
在抽屉里,在笔筒里
在废弃的时空里
一次性笔芯
一次性消费
一次性表情
吸墨的光阴
一笔带过,一笔勾销
写秃了的笔尖
已不需要点尖绝技
镶上一粒新铱粒
那些写活了的字,一枚一枚
返回到了词典
陌生了,僵硬了
一套西装,一双皮鞋
一副金丝边眼镜,一支派克金笔
成为民国富豪的影像
我的那支插在上衣口袋上
招摇过市的英雄牌钢笔
已经下岗,下落不明
2017年8月25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作者简介
陈惠芳,1963年1月生于湖南省宁乡市流沙河。1984年7月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现任《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16年11月,被“博客中国”评为“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新锐诗人”。已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九章先生》。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