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尽心·精心——《毛白菜》第49期发刊词
把这三个“心”组合在一起写成文章,我之前有读过。但按“静心”、“尽心”、“精心”的顺序表达观点,我好像还算“原创”——我认为这恰是做事的“三个阶段”。
在我的理解中,“静心”是梦开始的地方。做任何事情,浮躁的状态下是难以理智的。而只有静下心来,沉住气,才能确保所思所想不走偏。非宁静无以致远。清代三朝帝师翁同龢有一副名联,就说得很好:“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毛白菜》复刊上线十一个月了,包括当初的决定,包括后续的坚持,我想如果没有这样的“静心”,《毛白菜》也许早就不存在了。
但凡“静心”之后的决定,却需要仰仗“尽心”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尽心,是一种使命担当。前几天在 “菜园文学社筹备会”上,我谈到了我一路的心路历程:因为文学,我选择了去这么一个事情;因为新邵一中,我选择了坚持做下去;因为《毛白菜》,我选择了尽心去做好。
然而,我还不得不说:“尽心”只是态度,“精心”才是能力,才是做好的保证,才是做事需要的结果。《毛白菜》走到今天,已经第49期了,虽然不敢夸口每篇文章绝对精品,但我至少敢说:对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很“精心”。
“静心”是出发点,“尽心”是控制点,“精心”是结果点。或许,三心一体,三点合一,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文艺创作其实也是一场苦旅。我们可以透过那些名家,不难发现:若静不下心来,不能尽心尽力去创作,不能一丝不苟地完善,就不可能有所建树。
我想说,在1月8日,“菜园文学社筹备会”的成功召开,也许多少也得益于这“三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读者可以从《毛白菜》本期“重头戏”刊发的谢玲撰写的报道“菜园芬芳的新起点 ——菜园文学社筹备会议侧记”一文当中看出端倪。冬日暖阳的午后,室内大家都无一例外地静下心来,尽心尽意参与会议的各项程序,认认真真地面对各个议题,让会议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这就是“三心”的力量!
让我欣慰的是,在《毛白菜》刊发的作品中,具备这样 “三心一体”的作者越来越多。如本期“名家坊”推送的警察作家乔蕾的散文《我心中的乌镇》,其创作的过程正是“静心开始,尽心撰写,精心完善”。从当初的六千多字,删繁就简,到后来的四千多字,进入编辑程序后,再次完善到现在的三千多字。像工匠一样,经过字斟句酌的打磨,一个不一般的“乌镇”才跃然而出。
再比如医生作者王春莲的文章《长期在外忙碌的你,如何理解和做到孝顺?》,也是几易其稿,反复调整的结果。有这样的用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她的文章总能获得那么多读者的喜欢了!不过,此文是这位冠军作者第一次登陆本刊“品茗轩”,用聊天谈心的方式,表达这种有点感觉容易“鸡汤”化的观点,究竟效果如何,有待大家分享了。但在春节日益临近的时候,我还是乐于向大家推介此文的。因为“孝道”!
还有本期“新苗圃”刊发的我一直非常看好的小才女张子岳的文章《年·打糍粑》,也颇值得一读。据了解,张子岳从小随在书店工作的母亲浸泡在书海中,吸取了相当多的先贤智慧。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学以致用,把读到的东西能融会贯通地消化成自己的语言。我猜想这个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对这“三心一体”该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了。
本期“大观园”推送了两篇文章,作者都是语文老师,内容都是“新农村变化”。一篇是谢玲老师的《湘西纪行(之二)》。说实话这是一篇与我们司空见惯的游记散文不太相同的文章。我们细读之下,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景”只是“人”的背景,而作者内心的东西才是真正要阐述的重点。这也许就是作者的“匠心”。而另一篇是钟琴老师的《屋檐下的丰收》。此文文笔简练优美,主题切合时宜,读罢此文,如饮山泉,清冽甘甜,而内心却似乎在不徐不缓中蕴含着蓬勃的力量。这样想来,作者当是很费“心”了!
最后向大家介绍的是“短歌行”推送的两位诗人的作品。一位是江苏张学晋先生的“诗六首”。作者是一位在职公务员,也是一位钟情于诗歌的诗人。他的诗里,充满着生活的温度,也看得出作者很多静心的思辨。另一位是广东孙春风的“爱情诗一组”。作者是一位企业老总,也是一位诗歌达人。这一组诗,洋溢着对爱的讴歌,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良苦用心。
我们总是说“用心”,其实无非就是要“静心”、“尽心”、“精心”。凡事说来皆轻松,要真正做到“三心一体””三点合一“并不容易。期待喜爱文学、喜欢《毛白菜》的你,与正准备全新启航的《毛白菜》一道,共同努力,静心、尽心、精心,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8年1月12日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