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说儿童画美——探索高质量课堂童画作品评述

我在课堂上,从来没有评价过一个孩童你画的很美,时间久了,我在想这是否也是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轰轰烈烈,概念的争论,思想的争锋,很容易就忽略我们的语言与行为是否美,我们的状态是否美,我们的教育是否臻美。

我多年的绘画经验,告诉我美是个很上位的东西,美是一个系统,无论是生理感官的系统,还是文化意识的系统,美作为一个单独的字都让我很难轻易地说出口。我在课堂上即使提到美,也是概念性的,很难运用到生活层面。我自以为是地从甲骨文入手,“羊大为美”可理解羊肉的鲜美,味道之美,可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觉得羊肉很臊;又比如大字是正面站立的人,美字可解释为带着羊形挂饰或面具的人在跳舞,心里美滋滋的,那么像我这种不怎么喜欢跳舞的该怎么办呢,还比如在学术上,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解释,没法与孩童们提及的就是,美是像公羊般雄健的男人,在生理学上或者说从动物本能而言,只有雄性动物才需要美,像雄狮,公孔雀等都是威风凛凛,花枝招展的,他们需要美来吸引雌性动物与之交配繁衍,而雌性动物由于受精卵的珍贵,根本没有美的必要,雌性动物是生命本身的完备。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生命的真,心灵的善都高于形式的美,又或者说,只有先真与善,才有可能无言大美,真善美各自的秩序、概念是很清晰的,即使我们经常乱用。

我试着回忆,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比较容易见着“美”,或许是吃到一顿不经意的美餐,又或者是为朋友圈千篇一律的美图点赞。一般是小女生穿上了漂亮的裙子,脱口而出“好美”,还有就是男人见到了美女失声“美女”,要不就是女人见到了花“真美”,世人见到“蓝天白云”不由一声“美”。生活中的美无可厚非,但你要真心的拆解美,就会有很多言说的空间。孩童对美是天真的反应,他的真很可能化解美,因为真善美,真挡在了前面,我们经常可以遇见孩童真心喜欢某个东西就说美,心情美滋滋的,心理上高度认同倒是可作美的注解。我想美有很多的层次,有壮美的也有柔美的,允许崇高的也不要反对浅薄的,有人把快乐与美对立,那都是陷入名词概念之争,我看孩童很快乐地涂鸦乱画,精力的发泄,意识的执着也可算一种生命本真的美态,因为这般行为比女人讨好自己或男人化妆美容实在是要高明不少。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眼盲”不是说眼睛瞎了,而是意识盲目了疯狂了,被物象遮蔽了真实,什么真实呢?按物理学的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无色无味,只是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才有了“五色五味”调动我们的感知,也就从此多出了诸多欲念,有了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似乎这么说还不接地气,因为美是被人定义度量出来的,我们要时刻提防着,来看女人喜欢花这件事,花其实是植物的生殖器,摇曳招摇,很多动物都不喜欢花,我们都知道生殖器是很丑陋,它只有在发情的时候,具备了实用功能,才会让人陷入某种美的盲目与疯狂,有时候人也会由于执着而掉入美的陷阱不能清醒。且我以为一流的画家、艺术家都很少画花,因为花的美不需要艺术的思想。我心中的艺术当然是希望回归真,依此产生社会的认同,进而改变人的意识。艺术的开放是为了不让美遮蔽真与善,审美不是为了审判美与丑,而是在人类思想与技术融合发展的历史上,在哲学及美学的理性思辨上,调和生理与心理,身体与灵魂,由于艺术的介入与渗透去和谐社会,开创新的格局。

有了以上的认识,回到美育,回到课堂,我似乎为自己找到我不会说儿童画很美的理由,包括我所接触的所有美院老师,艺术同仁,也从来没有一位对我说过这个作品真美,顶多是这个画的还有些意思,画的不错,有感觉,想法独特。艺术在克制美的语言。玩笑哲学一把,似乎美院不谈美才能成全美,美育不谈美才有可能接近育人。我倒是在课堂上,面对童画,为数不多地说过漂亮,漂亮是口头语,漂亮比美显得亲近些,漂亮也可以是很帅气的行为,我说不清楚,也不多做解释,我只是经常引导孩童去关注课堂教材里所涉及到的词汇,如美观、美好、漂亮、美丽、美术、好看、新颖、艳丽等,它们的意思都不一样,它们又被美所牵引着统整着。

多年来,所谓的艺术熏陶与教育经验都在提醒我美的范畴与美的判断,我经常提及我们的语数英为何学不好,出不了大家,就是因为我们太功利了,教育太有目的了,让学习失去了美感,还是那个哲学玩笑,拿掉美方晓得那个感觉很重要,教育上的繁琐,教育上各项政策要求,让人对教育失去了感觉,疲惫之感是很难生出美感的,如同忙碌是很难生出创意一般,希腊语中的学校有闲暇的意思,就是说欧洲文明的基点就是用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去留白,去真正的思考。关于美育的概述有很多书,从老庄到柏拉图到康德、席勒等等,你一本书他一个书,你一个说法他一个论点,一个成熟的理论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些许美学及美育的话题,累并着琐细,于我而言很简单,我只关注操作层面或者说教育途径,我以为美育最重要的两个素养体现就是丰富的感受力与独特的表达力。我们不是要背多少首唐诗,而是有没有几首诗依着自己的经历可以真正地触动你;我们不是要做多少道题目,而是能不能感受到题目背后的逻辑,背后的规律。同样,弹钢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的作品获得了金奖也不用大惊小怪,关键是你能不能有独特的表达力,你的艺术世界与别人不一样。我们的素质教育当然颁发了很多的奖状,发现了很多的人才,但我们的艺术还没有独特的表达力,近代以来,没有为世界贡献独特的表达力,又或者说在世界范围内,你还没有持续的影响力,我们不能老拿中国书法、中国画说事,你在艺术文化中缺少现代引领性,更何况是教育,有谁会关注中国教育,谁在在乎中国人的思想。记得英国人柯律格写过一本书,叫做《谁在看中国画》,书中内容我没有全看完,我记得说是最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瓷器、玉器、丝绸等比较感兴趣,火烧圆明园时,没有一幅中国画进入世界收藏市场,中国画,即使是王蒙的《幽壑听泉图》,对外国士兵而言也没有任何价值。但在1900之后,《女史箴图》被带往伦敦。“谁在看中国画”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我当然认为中国画的艺术价值或者说美育价值比瓷器、玉器、丝绸要高,但从思维意识而言,中国画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它仅仅只是中国画,我们在提“美育”的时候,提“五育并举”的时候,一个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的呢?与国际接轨,最重要的是思维意识的接轨。

回到课堂,有可能我在期待符合美这个系统的真正的童画作品,谨慎地说美或不说美来避免美不来自真心,夹杂着一种鼓励式的廉价般情感。很多老师提到评价儿童画要有儿童画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来自丰富的感受力与独特的表达力,努力让童画构建一个孩童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法。如果一个孩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生气哭泣后能通过艺术来解压平衡,包括我们可以提供丰富的艺术平台让他来自由发挥,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美好的样态。这个时候我会对孩童说:这幅画画完,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你的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吗,你能通过你的画面告诉我你的故事吗?你特别想画恐龙——是吗——今天的课题是我爱我家,你完全可以画恐龙,因为恐龙可以是你的电视屏幕里的节目,也可以是你家中的玩具,再不行,还可以画你在自己家睡觉梦见了恐龙。你觉得你的画面乱——是吗——那你就现在用一种颜色统整画面背景。你不会画——是吗——那你就先瞎画,可不可以画宇宙大爆炸,可不可以画细胞的世界。画不像没关系,你画的不像的地方就是你最有童趣最可贵的地方,你要留好自己的作品,长大以后回看特别有意义。美术没有对与错,就问你愿不愿意画,试一试,大胆画。美育如果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如果指向一个人的发展,那么是最容易抵达人性自由的状态的,因为一支笔一张纸,甚至不用笔来撕纸都可以创作作品。美育与自由在哲学层面无法割裂,与孩童自由的艺术创作无法分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面对童画会说出:你画的很大胆,敢用色,线条很生猛,表达很饱满很充分。我们先抵达些许的自由,自由就会指向美,人性的美,生命样态的美。

当然,美育与创造也分不开,与创新思维分不开。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自由、是闲暇、是不轻易说出美,也就是不轻易下定义,概念不轻易成型。我不认为孩童在纸面自由作画就是创造,甚至很完整的获奖童画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自己完全之创作,但我信奉美育是人文艺术与科学,包括教育本身的调和,就是因为有艺术学科在,给了孩童教育巨大的思维意识的平衡,在这个艺术的世界对错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受,重要的是你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如何想的。我从教这些年来,从来没有对孩童说过你画错了这种话,甚至也不说你的方法用错了这种话,我以为有些老师一开始就说孩童不可以这么执笔,什么学琴跳舞看手指身段,过了这个年龄就不能学这个,没有这个天赋就不能学这个了,这都不是美育的语言,教育鼓励的语言,我以为都是不对的,艺术就是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本质上看清自己,艺术就是呵护调动生命最大的潜能,在艺术的世界,思想意识的领域没有禁忌。我在课上经常鼓励孩童要画的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画树,你能不能只画半棵,被房子或巨人挡住的半棵;别人画绿色的叶子,你能不能画雾霾里灰色的叶子;别人画花,你能不能先画蝴蝶,挡住部分花的蝴蝶;别人画太阳晴天,你能不能画阴天晚间;别人画人,你能不能画一个光膀子准备跳水的人诸如此类,让孩童把所绘的东西具体化细节化,引导孩童思考画中故事的铺展。当勾起学生对细节描绘的欲望,美术就从概念转化为丰富的感受,有了细腻的感受就容易产生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我的课上,很少有孩童画“蓝天白云”,不是不可以画,而是孩童已经画了这么多次的“蓝天白云”了,鼓励孩童像上帝一样控制画面,让画面刮起“龙卷风”下着“雷阵雨”“太阳雨”……也引导孩童不要直接画主题,比方说低年级教材里的《可爱的家》又或者是《我爱我家》,孩童们都知道不要一上来就画电视机沙发,要不先画人,要不先画家中一角,要不另辟蹊径——在课上我允许孩童在时间段内随意走动,就看其他孩童画什么,那么你就不画什么。有一个孩童发现班里没有一个同学画家里的厕所,所以他就画了家中的马桶,画的全班哄堂大笑,我以为这就具有了一节好的作业指导课的美丽之处了。

有本书的题目很好,叫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延展我的思绪,提醒着自己在评价童画作品的时候,不带效率、目的等眼光,不去纠结美与丑,齐与乱,净与脏的概念问题,多说:你画的很有趣,跟别人的不一样。这幅画一看就是你画的,把你的性格、想法都体现在了这一幅画中,见画如见人。我思量想法、感受、体验、自由、创造越来越开阔的时候,真的善的都不被屏蔽的时候,美自然而然就会来,作为润滑剂粘合剂渗透在我们各个学科中,生活各处之中,不需要彰显,不着痕迹,大美无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