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涛,重用黄芪还真的挺有用的
一般搞中医的有个问题,擅长临床的不能写,不愿意花时间写,愿意花时间写的往往临床又没那么厉害。
董洪涛算是扎在创作比较深入的临床专家。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比较另类,那时候中医学院教授日语,掌握英语和日语都不算稀奇,但是自己学韩语,同时精通韩语、日语的就比较少见。
果然,他毕业后不像多数人投奔大医院,反而植根民间,也成了一个疯狂的中医写手,这里就转录其中他的一篇用药心得。
我重用黄芪的一点心得
张锡纯特别擅长用黄芪,用量还非常大。
他曾经做过解释:
黄芪补齐众所皆知,它可以治疗大气下陷。(似乎张锡纯特别善于治这个病)《神农本草经》还说它能主大风,意思就是它能祛除外风,更加能平息内风,能补益生肌、能固表补虚、能通利小便,能固崩止带。这么多作用,所以它算是补气药的首选。
我也学着张锡纯的方法,重用生黄芪,有了一些体会。
1,重用生黄芪治浮肿
尤其是遇到下肢浮肿,使用防己黄芪汤,我常常是重用生黄芪,从60克至120克。关键是要看病人虚胖的程度,越是虚胖,用的生黄芪量越大。
清代《冷庐医话》记载治重度浮肿的黄芪糯米粥,生黄芪用到四两。
按一两30克计算,是120克。
该书记叙了一个病案,有个全身极度浮肿、大小便不通的人,服用黄芪糯米粥,竟然出现大量排尿,病情迅速缓解。后来虽因为误治病情反复,险些丧命,但还是服用黄芪糯米粥得以恢复元气康复。
处方是:
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
后来的名医范文虎、岳美中等都擅长使用这个方剂,无论产后浮肿、肾炎浮肿、蛋白尿等等,都有效。
无独有偶,《经方实验录》有个芪米汤,也是用生黄芪120克,糯米一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这里治疗的病人症状很奇怪:“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
(看起来也像是个肾性水肿的病人。)
效果的描述是:初服即气喘稍平,不多时小便大通,肿亦渐减。黄芪渐减至30克,随服随减,佐以除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此等大病,用简单之方却收取卓效,叹为观止。
这里就可以看到黄芪的作用对象和效果了,我常用治疗成人下肢浮肿,的方法是:
生黄芪120克,糯米120克。
水煎服,日一剂。
这个方法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特别适合体虚水肿的人。
但是黄芪偏温,如果小便偏黄,建议马上停服。
有病人曾经反馈:父亲糖尿病引起的肾衰水肿和蛋白尿,吃了黄芪糯米熬浓汤的方子很有效果,连续吃了四天水肿基本消退,尿液开始由白转略黄,感觉头顶似乎有点火气往上冒。我嘱咐病人停服,诸不适症状即消失。
早在百年前,胡适先生当年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也没办法,后来请中医陆仲安治疗,他也是用大剂量黄芪,最高时用到10两,配合党参等治愈。
当时的方剂是:(民国时期16两制)
生绵芪125克,潞党参93克,炒于术18克,杭白芍9克,山萸肉18克,川牛膝9克,法半夏9克,酒炒苓9克,云伏苓9克,福泽泻9克,宣木瓜9克,生姜两片,炙甘草6克。
(罗尔刚的记录)
由于浮肿多见于肾病,所以,肾病用黄芪也需加大用量。
2,重用生黄芪治半身不遂
清代大医王清任制补阳还五汤。其方用黄芪四两,即是120克。
我学习其用黄芪的经验,临床常重用生黄芪治疗半身不遂,疗效甚高。
此类病例甚多。最近还治疗一例中风复发患者,因为脑内有淤血,导致半身不遂,西医建议做微创手术,取出脑内瘀滞的瘀血。病人选择中医治疗。也服上方十余付,诸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四肢活动几乎正常。病人告诉我,省去了手术之苦。
3,重用生黄芪治早搏
早搏往往源于心气不足。我常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志远教授的验方。
其方:
生黄芪150克,生地黄120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甘松15克。
水煎服,日一剂。
此方常用于早搏兼有便秘的患者,疗效满意。若病人兼有便溏,则此方重用生地并不合适,容易导致腹泻加重。
4,重用生黄芪助产
女人生孩子时需要有足够的力气。
如何长力气呢?
有人建议喝红牛,有人建议吃营养品,我则建议喝当归补血汤。
方用:
当归24克,生黄芪120克。
当归与黄芪取1:5比例,加入1000ml水,煎成500ml,每次100ml左右,每一小时服一次,甚能帮助产妇保持体力。
5,重用生黄芪治高血压
一般情况下,生黄芪多能升压。
若病人虽然血压升高,但表现为神疲乏力,则属气虚,当用生黄芪,且需重用。
重用生黄芪的好处有两点:
一则,可补气缓解神疲乏力症状;
二则,气旺则血压自降。
此时万不可无视神疲乏力而滥用潜降,往往无功,且亦伤正。而且临床我也观察到,15克的生黄芪有升高血压之功。若重用至30克以上,则并无升压之弊端。
试举一例。
一女病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兼有高血压,一直服用激素与降压药。现面部浮肿,神疲乏力,腰酸腰累,脉滑软,左滑软弦,苔黄,舌下瘀。
证属气虚,因为气虚导致乏力,亦因气虚导致虚火上浮而血压升高。因此,当健脾、补气、利水、消肿。
用仲景防己黄芪汤合四君子汤。
处方:
粉防已30克,生黄芪120克,炙甘草10克,白术20克,生姜五片,大枣15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
水煎服,日一剂。
病人自述,上方服半碗,小便立即增多,血压即降下来。
前贤有谓,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者,宜升宜提,而阴虚火扰者宜禁。”若遇到气虚阳虚而兼阴亏者,能不能用黄芪呢?
当然能。
民国大医张锡纯的方法是配合知母,则“黄芪不但能补气,又能滋阴”,可治阴虚劳热诸证。
两药合用犹如“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张锡纯的这个用药方法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借鉴。
(注意,是黄芪,不是柴禾)
(黄芪可以长得这么大)
总结一下:
补气有两味大药,除了人参,就是黄芪。
黄芪气味轻清,其擅长补气,偏于走表。凡是表虚不固的容易感冒,或有水肿、虚汗等,都可重用黄芪以扶正补虚。我临床治疗气虚水肿、久病气虚诸症,都常重用黄芪以补气固本。
历史上最擅长使用黄芪的医家,当首推王清任。
王氏以黄芪为补气的主药,《医林改错》共载33方,其中用黄芪者为11方,平均每方用量近90克,且用量最大为250克,令人瞠目。
当代大医李可继承王氏经验,治疗危急重症往往重用黄芪。
观察李可老中医的一些医案,首味药往往即用生黄芪,而且重用。
李可有大乌头汤、李可三生饮、李可五生饮、先天定坤汤、三界方等,这五个药方的首味药均为生黄芪250克,令叹为观止。
我学习前贤的思想,对于右寸沉软无力的病人,试着重用生黄芪,效果满意。我的理解是:右寸应于肺,肺气不足,则右寸无力,重用生黄芪可以补肺,肺气旺则能升能降,能宣能肃,于是周身气血归于平衡。
前贤总结黄芪的作用,补五脏诸虚,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为疮家圣药。黄芪若重用,能治重症大病。
比如,王清任制黄芪桃红汤,黄芪用8两,为250克;
已故名医邓铁涛教授亦重用黄芪至250克治疗痿证,即重症肌无力。
我重用黄芪治疗中风偏瘫、重症肌无力、虚损诸症,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