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葬礼上悲痛欲绝,却不是为了“赚钱”

底层民众在哪里?你去电视剧里找,他们是尖酸刻薄吸血的原生家庭,你去电影里找,他们是精明狡猾,时刻准备落井下石的围观群众。你上大街上找,找不到,因为视线范围内全部是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那你应该去哪里找?

中国影视市场化几十年,作为观众,我们渐渐的跟普通人的生活说了再见。编剧们越来越习惯假大空,创作者们越来越不待见普通人。张大民已经逐渐的从荧幕上消失,然而现实中的张大民依旧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角落落,不过我们不愿意待见罢了。普通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哪些犄角旮旯求生的人们不应该出现在荧幕上?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很粗粝,甚至于很尴尬,尴尬的原因很简单,本片着眼的是一群上下不靠的人,没有人觉得他们可怜,甚至很多人很痛恨这种人,但是当你真的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后,却又发现这种痛恨完全不成立,他们是谁,他们是你我周围,一群群活生生的人。

《哭泣的女人》并不是一出悲剧,然而却在结尾处让观众们体会到了心酸的滋味。一个小镇上剧团的女演员,因为市场经济的热潮席卷,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演员身份,转而成为了一个北漂,在北京跟着丈夫艰难求生的她,却因为一场意外让丈夫锒铛入狱。原本生活就困难的她只能回到镇上重新考量自己的未来。

偶然期间,她跟自己年轻时候的伙伴发现了一场商机,为死去亲人的人们哭丧。这虽然不是一个正经的职业,但却能获得很好的收入。就这样,她的钱越赚越多,且自己的生活开始慢慢的充满希望,然而意外再一次降临,她还是失去了丈夫,在一场葬礼上,她哭的撕心裂肺,周围的人不断地塞红包给她,纷纷赞赏她的业务熟练,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一次,她是真的哭了。

《哭泣的女人》是一部充满着刻意的电影,刻意的去营造一个失足妇女的形象,这里请注意,失足并不单单代表着沦落风尘,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无望后的彻底放纵。一个原本的女演员最终以一个看似荒诞的形式进行着自己的表演,这不能算是本专业尽情发挥,只能说是荒诞之余的无可奈何。

如果有的选,谁不愿意正经的去工作,然而对于北漂来说,正经的工作距离自己有多远?正经的制度能不能惠及到这群居住在贫民窟的人,这是一个疑问,这个问题虽然近年来我们所看到的不多,但并不代表彻底的不存在。生活在20多年前的人们到底什么处境,这一点本片不过是小小的证明。当物质基础并不是十分牢靠,当外界的冲击不断地洗刷着人们封闭的大脑,哭丧这种看似荒诞的生存形式就成为了可能。赚钱嘛,不丢人。

蛮横,不讲理,喜欢托关系,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诉诸于公义。这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但同时也是导演万般的刻意,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任何的与电影有关的叙事语言来进行更加流畅的表达,更多的就如同一种建立在原始风貌上的粗粝。演员的不拘一格看上去很生硬,故事的肆意衔接看上去没有逻辑。然而真实的故事确实是这样,但导演影视化的效果却没有任何的包装,故事就是故事,呈现给观众的更像是一道刺身,你觉得好吃与否,取决于能不能忍受这一股子腥味。

导演想要呈现出来真实吗?看来是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最容易打动人,然而当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故事诞生后,却没有人认真的去考虑故事的真实性。固然真实的故事要比影片中的黑暗数倍,然而当影视化的结果呈现出来之后,却没有人愿意用真实的方式去再一次近距离观看一下类似的人群。

穷人这个概念逐渐的与不劳而获,懒惰,奸诈等不好的词语联合起来之后,就没有人愿意真的去了解穷人了,即使是自己本身就是无产阶级,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商家们喜欢这样的态度,资本更是对于这种态度无上推崇,因为厌恶自己的阶级,资本就可以引导大众对于装饰自己趋之若鹜。然而被装饰的外表再光鲜亮丽,内心依旧持有着卑微的灵魂。想要获得外界的认可,就如同片中的女人一样,没有正经的路径可以选,最终只能用一种荒诞的形式,维持着自己卑微的灵魂。即使是身死,对于外界来说,不过失去了一个工具人。

除了王桂香之外,没有人明白最后时刻的撕心裂肺的哭泣到底算是业务熟练,还是说发自内心的悲痛。当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席卷了王桂香的时候,她自己也糊涂了,用业务上的“精炼”来发泄内心中的苦闷,王桂香痛彻心扉,然而她的悲痛谁会懂?谁还愿意去懂?这才是本片的悲情核心。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