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干货 | 膝关节外固定器使用技巧
1.构型的基本要求
可根据治疗需要,在确保外固定器功能的前提下,使体外装置最大限度地适合部位要求,以方便关节活动和患肢使用。
在确保牢稳固定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穿针的灵活性,有效避开肌肉、肌腱穿针。
特别是在治疗的中后期,方便拆除跨关节的部分装置,实施骨折端的局部固定,减少多余装置,增加利于膝关节的活动和上肢康复。
为骨折早期(创伤修复期)提供跨关节的静态固定和后期的骨折局部的静态固定。
在治疗过程中对关节间隙提供适度的牵伸力,维持正常的关节间隙。
中期(新骨生长期)可实施膝关节牵伸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固定,允许膝关节进行一定范围屈伸活动,屈伸范围应在0°~90°之间。
常用构型
由洞孔C环、螺纹连接杆、管状连接杆、弧形弓、钢针固定夹、万向接头及钢针组成。
该构型整体为环式三角与动静结合的构型,具有结构牢稳,钢针布局灵活,可以拆分组合,不影响正侧位X先透视摄片等特点。具体构型可参考第四节股骨远端环式三角构型。
由洞孔C形环、螺纹连接杆、管状连接杆、弧形弓、钢针固定夹、万向接头及钢针组成股骨远端三角构型(图1)。
固定牢稳,动静结合,方便术后再调整,不影响正侧位X先透视摄片等特点。
膝关节跨关节构型
由洞孔C形环、螺纹连接杆、管状连接杆、弧形弓,钢针固定夹、万向接头及钢针组成。
经临床初步应用证明,跨越关节固定的活动装置有一定使用价值。但膝关节相对运动轴的定位原理尚须进一步研究,器械也有待改进和完善。目前,该构型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
此构型主要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膝关节融合固定,急诊和急救的临时固定。
【操作步骤】
(2)胫骨平台骨折的牵引复位。
(3)小切口复位:复位困难或需要结合简单内固定的骨折,可实施小切口直视下复位。
(4)复位要求:
①关节面应达到解剖复位;
②恢复正常解剖轴和机械轴;
③恢复正常关节角;
④纠正旋转和位移;
⑤骨断端间有足够的接触界面;
⑥折块间隙不大于3mm。
在胫骨前内侧穿置3枚直径4mm或5mm锥形螺纹半针,呈多点多向布局。
(2)胫骨近端穿针:
允许时可交叉穿置直径1.5~2mm的克氏针。如果骨折粉碎严重,也可以中后期再穿。
钢针布局、穿针平面和具体操作,可参照股骨远端骨折和胫骨平台钢针的钢针布局。但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钢针布局、数量和直径可以随骨折类型的变化而改变,钢针的直径和数量均可适当调整。
静态固定的目的如下:①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与稳定;②维持正常的关节间隙;③确保下肢机械轴正常。
动态固定是允许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的固定模式,其关键环节在于关节器运动中心与膝关节相对运动轴的定位。
③关节器中心定位方法:
膝关节屈曲45°,在髁的凹陷处和股骨后侧平行线的关节面交点各穿1枚注射针头;再在股骨髁后缘穿1枚注射针头,用2枚细克氏针垂直交叉,找出膝关节相对运动运动中心。也可用同心圆的原理进行定位。膝关节相对运动轴,可作为安置关节器的定位中心。
(2)对股骨解剖轴和下肢机械轴评估,如有异常应调至正常范围,评价要包括冠状面和矢状面。
(3)进行骨外固定术毕时的其他常规检查、确认与处理。
【注意事项】
2.对大的骨折块,应尽可能结合内固定螺钉进行骨折局部固定,以确保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3.对半关节骨折的关节功能不能完全确定者,应选择动态跨关节固定构型,按照全关节骨折进行处理。
4.关节腔放置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关节腔积血。
【术后管理】
1.常规骨外固定治疗与护理,应用抗生素治疗3~5天。
2.术后7天内可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
3.实施动态固定者,全关节骨折,术后应结合CPM机进行被动的关节功能训练。
4.1周或创面愈合后按照“治用并举、用练结合”的功能训练原则进行训练。
5.训练过程中如针孔出现红、肿、痛等炎症表现时应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6.骨折中后期,当骨折初步愈合时,应将跨关节固定改为骨折的局部固定。
7.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按照拆除外固定器的原则拆除外固定器。
【并发症】
与骨折严重程度、构型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术后管理和功能锻炼有关。
2.关节内感染
注意无菌操作,钢针不要进入关节。开放性骨折,应遵循开放骨折的伤口清理原则进行处理。
【病例介绍】
患者,男,2001年因外伤致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应用跨关节固定治疗,骨折局部进行内固定螺钉固定,治疗期膝关节有45°左右的活动范围。3个月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