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吗?

内容来源魅力台州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

那时,我们还很小,穿着开裆裤四处撒野;

那时,炎夏里舔一根五分钱的冰棍儿就是极致享受;

那时,拥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三大件”就是昂首挺胸的资本:

那时,买啥都要凭票,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烟票……

改革开放,中国从落后追赶到持续领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泛黄的相片将旧时光凝固,里头藏着相遇和离别,藏着失落和幸福,藏着沉甸甸的情感。

岁月的年轮中,

总有一些“老行当”是穿插于记忆中的,

挑着担子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剃头匠、

整日埋头琢磨零件的钟表工、

踩着洋车穿针引线的老裁缝

……

他们用斑驳的印记记录着时代的故事。

当时间一页一页地翻过,

这些民间手艺也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成为我们记忆中最深的怀念

弹 棉 花

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

弯弓、磨盘、弹花锤,

如魔术般,

整齐的被褥在花飞弦响中诞生。

棉花匠都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

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

把棉花拼成方形。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就是对这门手艺最好的诠释。

画 糖 人

一把椅子,一块石板,

一个炉子,一把勺子,

再加一片镊子,

这几乎是画糖人的全身行当。

金黄剔透的糖人,

总弥漫出一股甜蜜的芬芳。

画糖人悠长而有韵律的吆喝,

是记忆里孩子每天的期盼。

爆 米 花

一盆小块煤,小半袋子苞谷,

一个爆米花机子,一个鼓风机,

一个小凳子,一台可以架起米花机的小炉子,

还有一个爆米花的钢网子……

年近半百的老师傅扛着这些行当,

穿梭在台州的街头巷尾。

手摇风箱吹着炉火,

爆米锅骨碌碌的旋转,

不一会儿,听见“砰”的一声巨响,

孩子们乐开了花,

赶紧撑开袋子,

等着飘香四溢的大米花倒进去。

抓起一大把塞进嘴里,

脆脆的,甜甜的,真是香啊!

剃 头 匠

剃刀在牛皮上刮两下,

脸上抹上胰子,

就看那刀子在脸上游走,

一招一式,干净利落,

就连耳根也不放过。

对于很多人来说,“剃头担”是陌生的。

他们挑着个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

有活儿随时就停。

“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他们,

一头放工具,一头做热水,刀快水热。

剃个板寸,刮个胡子,

师傅动作麻利,一秃噜一个。

磨 剪 刀

“磨剪子嘞~”

一声声吆喝在大街小巷回荡,

大伙儿纷纷拿出家里钝了的菜刀和剪刀,

请师傅磨一下。

老师傅佝偻着背,腿蹬着地,

一下下的在磨刀石上磨着,

时不时在水里涮涮,

发出“沙沙”的声响,

磨过的刀具又锋利又亮,

跟新的一样。

晒 盐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晒盐、打铁、磨豆腐”,

晒盐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工作。

烈日中、寒风里,

工人们制卤、旋盐、收盐、整滩……

一忙就是一整天。

晒盐是台州沿海农民传统的谋生方式之一,

曾经养育了一方人。

如今,台州的盐田即将消失,

昔日繁华的盐场也将成为历史。

敲 铁 皮

上世纪80年代,

白铁皮制作的日用品以其经久耐用

深受大家的欢迎。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塑料、不锈钢等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

如今,敲白铁皮这个行当也渐渐失了踪迹。

箍 桶

过去,台州人家嫁女置办水桶、浴桶等嫁妆时,

一定会请箍桶师傅加工制作。

如今,随着塑料、不锈钢的盛行,

木桶制品慢慢淡出了生活,

箍桶这个行当也很少看到。

串 棕 绷

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手工床”,

用木头做成框架,

再将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

睡上去的感觉还是蛮舒服的。

棕匠不像其他吃百家饭的手艺那样,

很少上门做活计,

一般在自己的家里,

编制好各种棕制品,

挑在肩膀上沿村叫卖。

一台缝纫机,一块磨刀石

一把铜锤,一把小钳子

一条棉线,一支毛笔

它们落后、古朴,却很传统。

这些曾经遍布在大街小巷的摊头、店面,

都是老台州的名片,

代表着这座城市的过去,

同时,藏在记忆深处的它们,

也将见证台州朝气蓬勃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