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鲤:学会恋爱,学会现代生活

(后台回复「书林斋」可查看文章集锦

中国01中国02中国03华夏01华夏02华夏03南北01南北02南北03

本文与封建性、城市化、男女平等及键政有关。

我一定要说,学会「恋爱」是极端重要的事情。当然这里的「恋爱」是广义的和抽象的,我并没有兴趣当一个倾诉和倾听情绪的情感博主。建立在符号之上的自怨自艾实际上只不过是泡沫,而唯一有价值的是「恋爱」本身。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恋爱就是建立与他人关系的过程,这个他人是社会人,是陌生人,是与你不具备天然联系的,但你把这个关系建立并维持了下去,那意味着你具备了独立处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不要笑,这个能力绝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的。所以我们的方法论讲的其实就是建立社会关系。而恋情又是大量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将它特地拎出来叙述。

人是需要共同体的。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生存的,必须依靠各式各样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最低成本。

在农村,人所依附的共同体其实是家庭,甚至是宗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古代封建时期也好,今天的很多农村与落后县城也罢,在处理婚姻问题时采取的往往是包办的方式。这是落后的,但它落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这种情况下被两个家庭或宗族推出来的男女,男方可以拥有带着两个家庭资源向外扩张的权力,而女方只能依附于出身的家庭。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在封建性下产生了。

我们要打倒封建残余,但我们也一定要清楚,封建残余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在农村等地区由于人们依附的共同体依旧是家庭或者宗族,那么对于女性来说,选择听一个封建男性的话,是在封建残余秩序下生活成本最低的。

如果不这样选择呢?那答案就是脱离家庭。我们是没法苛责一个受压迫的人为什么不主动脱离家庭的,她们又有什么错呢?脱离了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成本谁来支付?一个人你可能能承担得起,那所有人的呢?只能依靠社会,只能依靠我们逐步摧毁封建残余。

我们不要以现代性来直接批判之,批判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先思考这种秩序为什么得以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法口头上用道理说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用话语表达对方的愚昧落后是容易的,但它不具备任何价值。我一直强调的概念就是成本和资源的分配,在大多数人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这种分配一定是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仅适用于非生命体,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弱的生命体来说同样适用。

当然,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另一个问题了;就好比为什么资源不能足够多地被分配一样。这个问题事实上就是封建的社会形态展现。所以很多人说要反封建,可是反封建究竟反的是什么,这一点一定要清晰。

理解了什么叫封建残余后,我们再来看城市。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家庭会越来越不具备完整的共同体资格。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代替了家庭抚养的是社会抚养,或者说城市抚养。是的,城市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体。在这种机制下,才会有很多人觉得菜是超市里长出来的,未来也许还会有小孩子觉得食物是手机里长出来的。

今天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在建国前三十年,城市几乎没有非体制的人口,这才有了城市人口的十七年时期,与城市人口下乡的后十年时期,其重要背景就是大量体制再生产跟不上了。但有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就是那时的人口流向是稳定且固定的,这带来的结果是作为个体的共同体依附是不会变化的,在城市的人依赖体制,在乡村的人依赖公社,这是明确的。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加快,这种流动是逆向的。于是乡村和城市都发生了变化。乡村人口的流失与基层治理成本的增加,导致乡村必然会不自觉地回归到部分封建点状的形态;而城市的大量人口涌入与脱离体制的人口出现,使得城市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

而这种增加本身,就导致城市人口逐渐脱离家庭共同体,更加依附城市共同体。

自由「恋爱」就来了。

自由恋爱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东西,它发生在秩序混乱与不稳定的自由市场中,本质上是城市化与市场化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

城市意味着信息接受渠道和信息处理渠道的多样性。这种信息多样性本身是不具备筛选能力的,而具备筛选能力的,只有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个体,也就是你自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能够在自由恋爱中更加获利呢?除开外形这一极为特殊的条件外,最大的能力事实上是「伪装」。这里的「伪装」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批判性,它是在都市生存的必备技能。我们每一个城市人口都在「伪装」,只是绝大多数「伪装」对他人不产生伤害作用,只对资源的分配产生一定的抢占作用。而大多数人需要的资源对其他人没有明显的侵占。

城市人口,用着虽然能听出来口音但依旧能明白对方意思的一样的普通话,乘坐着一样的交通工具,使用着一样的交流设备,陌生的他们对彼此的唯一认知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在农村遇到这种情况,互相询问一下家庭背景就能区分开彼此了,可是在城市这一点是做不到的。因为一个城市常住人口太大了,以去年为例,北京2200万,上海2400万,广州1500万,深圳1400万,南京850万,合肥820万……

即便是划分到一个商业区,那也起码有万余人,大家的背景、年龄、学历都不同,想要和陌生人交流所需要承担的成本仍旧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你要是能把一个城市的所有常住人口认识一下,可能这辈子都不够,更何况产生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与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甚至维护关系的成本之巨大可想而知。

所以「伪装」事实上意味着信息量比对方高一个量级,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比对方高一个层级。城市人口的人设就此诞生。我举双手支持城市女性用大量的人设来降低交流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部分男性曾经因为精英人设而在城市中无形构建的男性优势。而事实上今天的城市生活就是如此。男性在都市的生存不再具有特殊性。性别话题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源问题,资源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阶级问题。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要建立在具体之上的抽象。

抽象概括是很重要的。但它必须建立在具体之上。

所以「恋爱」事实上是什么呢?它是具有边际效应的交往筛选过程。每多谈一次有价值的恋爱,需要的样本筛选就多上许多,甚至可能是指数倍。一开始在学校里,因为有义务教育或者私立学校的存在,大家的出身与生活习惯差别是不大的,可能三个人里就会有你看对眼的;到了大学,可能需要10个人;到了社会上,可能就得是100个人甚至3000个人。

可是有几个人具备挑选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呢?

爱情总是会有的,但是太奢侈了。你知道每3000个人里一定会有一个特别适合你的,但你连生存下去都是996甚至更多,哪有时间选择这个?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爱情表示了无奈,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情感博主出现的社会背景。很多人最终或者选择相亲,或者回去家乡,或者从以前的同学里寻找伴侣,实际上深层次原因都是这个。

当然这里一定要再次强调,「恋爱」是广义的。正如同我们在上文中提及过去的婚姻情况时会说包办婚姻是落后的,门当户对是扼杀可能性。这话是对的,但长辈作为家庭的共同体成员,要维持家庭的存续,事实上依旧是在给家庭其他成员选择成本最低的情况。不只是家庭,单位的老大姐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相亲,看看单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家就清楚了,企业的高管们可没这个闲心关心你。没有人不爱自由,但很多人承担不起自由需要的代价。自由恋爱的奢侈是一个客观现实。

以上表达的都是忽略你作为一个个体的情况下的社会分布,它确实是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但第二定律的本质是混乱,是杂乱无章。为什么很多人爱提费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本身指向就是混沌。在混沌中产生了大量无意义的情绪,哪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情绪来自何方,但这些情绪往往给很多人制造了一个幻想。在幻想中这些人有一个彼岸,彼岸往往在过去,在他处,总之不在此刻,不在此地。所以他们的批判也好,抱怨也罢,事实上是无价值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是本文的背景,但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下面的话:

城市有1400万人,那又怎么样?中国还有14亿人呢。我们不照样还是在这篇文章里遇到了?

我依旧鼓励大家积极「自由恋爱」。但是要学会「恋爱」。怎么才能叫做学会呢?

聪明的朋友们一定看出来我想说什么了。主动「恋爱」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这其实是一个筛选过程,筛选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是谁。本来你可能需要认识3000个人才能完成一次有价值的恋爱,但现在你通过筛选,通过无数个二分法,将工作量降低到了可能只需要在某个群体认识10个人,那你的成本事实上就降低很多了。

前文中提到外形是极端特殊的条件,那是发生在今天,在整容技术愈发先进的时刻,外形一定不是问题。很多男性会对整容嗤之以鼻,这是有现实原因的,我想按照本文的思路大家也能推导出来。但这项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对于不可逆转的事情,接受它,欢迎它,积极思考它变成常态以后的新秩序如何建立。

因为阅读本号的不少朋友对政治历史是比较关注的,即便原先不关注,2020年以来也不由得大家不关注。所以我之前也一直强调说想键政,先恋爱。这不是玩笑话,虽然这里的「恋爱」是广义的,但恋爱本身一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无论是前期关系的建立还是后期关系的维持,都是在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自个体的「自我」。

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你是金钱收入有多少?你的无形收入有多少?你每天的生存依靠什么维持?你与他人的交往立足于彼此之间什么样的需求与帮助?这些需求与帮助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想好后,「我」在这个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就出来了。

一定要知道「我」是谁。用大白话就是想办法抄近道。社会不是考试卷子,社会人不是做题家。解题的办法和答案不是唯一的,但结果是不是你需要的你是可以事先知道的。如果你一直去模仿别人走过的路,那你永远无法变成别人。无论从边际效应还是从社会结构来看,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文起手说是要学会「恋爱」,落子实际上是要知道「我」是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