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迷雾: 为硝烟蒙尘的战鹰-浅谈二战军机上的掉漆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系列话题,旨在以存世的史料依据,来拨开那些笼罩在战场上的迷雾,颠覆争议多年的真假传闻。

正文共:3174字 47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直到上世纪六、七〇年代之前,人类对飞行器寿命的掌握还不够到位。虽然全金属机体理论上较复合机体(木头、帆布、夹板、金属等组合)更加强韧,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电气化控制机床问世前,结构设计法则未臻完善、制造管控造成的差异仍无法预期,因此当年的飞行器回厂翻修时限还得加上很大的安全系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行战斗任务的军机机体,尤其是进行各式剧烈空战机动的战斗机,飞行时限也难以推定。
但战争时期新机体与新机型供应在国力强大的主要交战国可谓源源不绝,频繁淘汰旧机体并非难事。自然这样频繁的机体淘汰及更换并不等同机体寿命已到。故大量淘汰更换与大量战损也可能是所谓苏制战斗机机体寿命仅十小时的原由。
再来以来源短缺,本国并无成体系航空工业只能物尽其用的芬兰空军数据而言,不计战损,其:
法制莫拉纳.索尼埃 M.S.406战斗机(Morane-Saulnier M.S.406)实际寿命300-500小时、
意大利制菲亚特G.50'箭'式战斗机(Fiat G.50 Freccia)实际寿命300-400小时、德制梅塞施密特Bf 109实际寿命最长仅312小时、
而复合机体的荷兰制福克D.XXI(Fokker D.XXI)实际寿命却达到了600-700小时。(此处实际寿命指机体结构因金属疲劳而除役的时限,并非回厂翻修时限。)
1942年3月17日,在卡累利阿地峡维伊塔纳(Viitana)准备执行战斗巡逻的芬兰空军M.S.406
1940年的芬兰空军G.50
芬兰空军的福克D.XXI
1943年6月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的芬兰空军Bf 109G-2
那么以这标准来看的话,我们在制作模型时过度的旧化实属不必吗?
由旧化联想实际应用而产生的临场感,是模型吸引人的元素之一;但为炫技而过度旧化则显得哗众取宠。最准确的作法还是以实机相片作为旧化的根据,而非凭空发想。
机体表面涂层缺陷包括三大类:因日晒雨淋或高盐潮湿环境造成的蜕落、因频繁踩踏摩擦造成的磨损、因涂层附着强度不足造成的剥落。
以常见涂层脱落情形的日本陆海军各式全金属飞机而言,涂层剥落的外观与机种及时期相关。
常见的涂层剥落外观者包括贯穿太平洋战争全期的陆军单座战斗机、太平洋战争初期海军的中岛B5N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以及战争中后期海军的陆基机种
日本陆军自中岛一式'隼'式战斗机(キ43)开始(顺带一提的是,一式战战斗飞行回厂翻修时限为240小时,其实已属佼佼者),单座战斗机出厂时采用金属表面无涂装方式,仅在主翼上下涂有国徽'日の丸';交付部队后再依现场情况施加点状、条纹状迷彩或单色涂装。
由于没有底漆,涂层对金属表面附着强度不足故极易产生大面积剥落;即使自1944年末改以出厂时附加迷彩涂装,涂层质量理应比前线现场施加的涂装更好,但还是因无底漆而易于剥落。而此涂层剥落在点状或条纹迷彩形态中并不易分辨。
飞行第25战队第2中队长 大竹久四郎曹长座机
飞行第204战队长村上浩少佐座机
飞行第47战队第3中队
常陆飞行战队广瀬少佐座机
大刀洗陆军飞行学校所属机
飞行第一〇四战队战队本部
飞行第一〇一战队第二中队
相对而言,日本陆军的复座多发机种均有底漆,因而罕见涂层剥落现象
日本海军的全金属机种中,航空母舰舰载机仅中岛B5N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可能因铝合金表面防蚀处理效果较佳而不施以底漆,因而可见涂层剥落现象
下图为1942年4月初南云机动部队在印度洋锡兰海战时拍摄的纪录片,照片中的九七舰攻为偷袭珍珠港时,第一次攻击队指挥官渊田美津雄中佐座机,著名的'赤尾三〇一'(关于该机的故事,可参看:彩绘中的战争(9)-太平洋战争“吹号人”:“赤尾三〇一”号机),可见机身的浓绿色涂装明显已因海洋环境盐份侵蚀而大幅剥离。
三菱A6M零式舰上战斗机则自始战至日本战败均涂有底漆,罕见涂层剥落;即使在二线作为教练机漆面磨损情况亦不显着。
但海军在1943与1944年之交因涂料匮乏而改采用质量较差的底漆,似乎也造成后期衍生型局部涂层剥落。然而总体而言,战争期间零战各衍生型罕有涂层剥落的外观。
直接接触海水的各式水上机因防蚀必涂底漆,也不见涂层剥落。战争中后期因涂料开始匮乏,海军部署于陆上基地的陆上攻击机与局地战斗机率先取消底漆,因而可见涂层剥落现象。
此外,不论陆海军任何机种与时期、不论涂层如何剥落,保持机翼与机身的国徽日の丸清晰完整都为地勤维修保养人员的首要之务。若日の丸涂装亦有剥落现象,则应是早已废弃的机体。
日本投降后停驻于基地的机体也可能因集中处理时推挤、碰撞、摩擦等外力因素造成涂层剥落。但这并非正常操作状态,不应与无底漆造成的涂层剥落相提并论。
所以基本上做二战战机模型时的脱落法会考虑的原因大致上两种:
踩踏(驾驶员登机路径跟保养开关使用)与气流划过机体痕迹,这也是在模型制作时最常见模拟的。
再来就是应力比较常见的地方,如机身/翼接合处,各关节处因为活动的磨损。而某些苏系机种或早期混合材料的甚至不会脱漆,且木质或翼面帆布脱漆效果跟金属也不太一样。
下图暨为一个结和了史实考证及制作技艺的精品,作者为国内著名模型高手裘天麟,板件为田宫于2010年出品的1/48比例零战二二型,涂装设定为1943年5月所罗门群岛的第二五一海军航空队(暨第二代台南航空队)西泽广义座机。
此彩绘上机尾番号105的颜色有误,据史料记载,真实应为白色
其机体上的斑驳色并非漆面脱落,而是在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前线部队普遍使用的一种应急迷彩涂装,即在机体灰色底色上,不规则的喷上浅绿色,形成临时性迷彩效果。

番外篇:谜之蓝色涂装机
1944年10月20日,美国陆军瓦尔特·克鲁格中将(Walter Kreuger)中将率领的第6集团军在海空协同攻击下登陆菲律宾莱特岛(Leyte),揭开菲律宾战役的序幕。
在此同时,驻防台湾台北的日本陆军飞行第二〇战队奉命调派16架中岛一式战斗机'隼'二型 (キ43-II)前往菲律宾中部宿雾市西方内格罗斯(Negros)岛北部的法布利卡(Fabrica)基地。
由于当时一式战二型已属旧式机款,该分遣队遂指派执行船队护卫及海上巡防任务:由日出至日没各时间维持两架一式战巡弋1500公里范围,每次任务持续4小时后轮替。
因长时间于海上执勤考虑,其16架一式战据称施以全机深蓝色(濃紺)涂装,成为后世所称的洋上迷彩;但并无相片证据留存。
同年12月底随菲律宾战役败局已定,该分遣队撤回台湾高雄小港基地归建原战队。之后驻防小港的飞行第二〇战队于1945年2月换装一式战三型甲,并持续使用既有的一式战二型至次月,并未沿用深蓝色涂装。
根据史料文字记载还原的第二〇战队蓝色涂装机
日本模型爱好者根据史料记载还原的第二〇战队蓝色涂装R/C模型机此种深蓝色属战场涂装,并非日本陆军的标准色。
1944年10月30日于台湾台北组建,配属三菱九九式袭击机/军侦察机(キ51)以执行反潜任务的独立飞行第四九中队,据称也使用深蓝色涂装。
根据史料文字记载还原的独立第四九中队蓝色涂装机
日本模型厂商Nichimo出品的1/48九九军侦板件暨以蓝色涂装作为封绘
深蓝色涂装并非台湾地区的日本陆军航空部队所独有。除前述飞行第二〇战队法布利卡分遣队之外,根据目击证词,涂有深蓝色涂装的还包括1944年7月成立、11月10日移防九州岛中部宫崎县都城西飞行场的飞行第一〇二战队所属中岛四式战斗机「疾风」 (キ84),以及1945年间九州岛北部福冈市雁ノ巣飞行场的一架三菱九七式重爆击机(キ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