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志愿军能打赢?除了坚强的意志,指挥水平也远超敌军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70周年,关于这场战争的诸多细节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大家都知道的是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联军,在谈及如何战胜时,大众更侧重于从人的意志力和献身精神方面去考量。

而事实上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光有坚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还不行,必须要有高超的谋略和高明的战术。

志愿军118师师长和政委,就是他们率领的这支部队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场歼灭战

志愿军的部队都是几十年战争打造出的精兵强将,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当时才52岁,但已经有34年的战争经历;志愿军的兵团和军师级指挥官,一般只有30多岁;团级指挥官好多是20多岁;这都是连续多年战争磨砺出的指挥人才,而在基层部队中,老兵成分也非常高。

这样的部队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高超的战术和高明的战役指挥,这实际上是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国联军的又一大法宝。

因为当时的美军虽然打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有长期指挥经验的人并不多,其高级指挥官年龄普遍很高,战术较灵活者比较少。以至于两军交战好几个月后才发现志愿军弱点的李奇微都能被捧成名将,而志愿军在云山与美军首战后便总结出了美军的优缺点。

事实上后来的李奇微、范佛里特等美军将领,其指挥可以说合格,但也并无多少出彩之处。

毕竟有着绝对制空权和绝对火力、机动、后勤优势,稍微靠谱点也不至于被打得太惨。就如北非战场上所谓的“名将”蒙哥马利一样,其本身就有兵力、武器、后勤上的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打赢是正常的,甚至说小胜都不合格,因此笔者对蒙哥马利的所谓“名将”头衔一直是不感冒的。

同样的,以美军当时所掌握的技术装备优势,发挥到后来那个程度,至少不能说很出彩。

志愿军在没有制空权,白天几乎无法行动,火力只有对方几十分之一,机动全靠徒步的情况下,打出了什么样的战果大家也都知道。甚至说一些打得不太好的战斗,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指挥的问题,而是双方的硬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有些人将一些美军将领捧成了世界名将,敢问美军要是在如此劣势的条件下,能发挥得怎么样?是不是都快到投降条件了?因此说,研究志愿军的指挥艺术,其实要比单纯吹捧美军更有价值。毕竟有美军当时的那个本钱,就是在座的各位去指挥也不会比李奇微等人差多少。

志愿军第一次战役要图

我们本文便讲一下志愿军预定的入朝作战计划,这个内容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的。因为志愿军最初计划在朝鲜北部实施防御作战,结果后来打出了随机应变的第一次战役。

此战小胜后,志愿军又利用美国联军轻敌冒进的心态,示弱于敌,诱敌深入,打出了著名的清长大捷。而这一战的胜利,使得美国联军连在平壤—元山线组织防御的本钱都没有了,一败便败到了三八线,由此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局。

下面我们便来回顾下志愿军是如何临机应变,由预定防御作战转而打出小而精悍的第一次胜利来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急局面,我国在7月份即以精锐的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至8月该部已集中到东北地区整训。

9月15日,美军第10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局势骤变,人民军主力被堵截在三八线以南并遭到重创,而在三八线北,人民军仅有部分新组建部队和警备部队,难以抵御北进的美韩联军。

至9月30日,韩军第3师团已越过三八线;10月1日,韩军第1军团主力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不顾中国警告也越过三八线。

在麦克阿瑟的计划中,美军第8集团军将沿开城—沙里院—平壤方向实施主攻;美第10军在元山实施登陆,随后沿元山—平壤线向西进攻,占领了平壤—元山线后,美军主力控制于此,定州—宁远—咸兴线以北由韩军进攻。

朝鲜半岛南北长84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是一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型半岛,其最窄处的蜂腰部就是平壤—元山线,东西宽仅170公里。换言之,控制该线所需的兵力是最少的,同时卡住了该线进可攻退可守,其重要性非常高。

我国早就注意到了平壤—元山线的重要性,在10月14日最终形成的作战计划是:

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

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内再谈攻击问题。

由此可见,志愿军的原计划是确保平壤—元山以北区域,实际上卡准了麦克阿瑟的原方案,不得不说当时的百战精英观察力是极度敏锐的。同时这一方案也考虑到了我军现有装备较弱,待换装苏式武器战力增强后再反攻的情况。

麦克阿瑟同样不是等闲之辈,他在看到人民军已经难以抵抗,美韩军进展迅速后,在10月17日发布了新的作战命令。

新的命令修改了原定美第8集团军及第10军在平壤—元山线汇合的安排,决定美第8集团军指挥西线部队,美第10军指挥东线部队,分别向朝鲜北部快速进军。

同时麦克阿瑟将原来的在定州—宁远—咸兴线以北使用韩军的计划修改为了在宣川—青山场市—古仁洞—丰山—城津一线,此线距离中朝边境仅40英里。

麦克阿瑟同时认为,由于美韩军进展迅速,中国已经失去了武装干预的最佳时机。到10月19日,美军跨过三八线仅12天后,其与韩军已经占领了平壤。

而在10月19日这一天,志愿军开始渡江。

按志愿军原计划,10月19日大军入朝,先头军在7天内推进到朝鲜北部德川—宁远线以南的山岳地带,休息一到两天,10月28日起构筑工事。

在志愿军修工事时,人民军余部则继续抵抗,尽可能迟滞美韩军的进攻。志愿军26万人在10天时间内渡江,28日便可全部渡江集结,准备在11月打一个胜仗。

初期的作战目标是歼灭一两个或两三个韩军师团,局势将大为松动,所设想的最理想方式是敌固守平壤、元山线不敢来攻,我则以军队的一半开回国内练兵就粮,打大仗时再去。

当时的入朝作战为高级机密,国内知道的人很少,而入朝部队渡过鸭绿江也是选择在傍晚。所以第一批入朝部队大军渡江时的照片可以说几乎没有,现在比较著名的志愿军入朝的这条“长龙”照拍摄于1951年2月,主角是后续入朝的64军部队。

为了使得大军迅速入朝,部队的渡江点和时间也有精细的安排。

第40军从安东渡江,19日晚渡过2个师,其中118师渡江后沿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以南前进;120师从新义州直插旧仓洞、鬼城、泰川、宁边,向德川、宁远前进;20日晚上,军部及119师渡江,军部在118师后开进,119师在120师后开进;21日晚,配属的炮兵42团及军后勤渡江,在军部后开进。

第39军第117师于19日晚从长甸河口渡江,20日晚,全师进至朔州以南,向泰川前进;军主力在19日或20日晨车运安东,于22日晨开始尾随40军渡江,于23日晚上全部渡江完毕。

炮兵第1师炮26团在24日晚自安东渡江,沿义州、朔州向温井前进;炮兵司令部直属队及炮兵第2师主力高炮第1团在长甸河口渡江,尾随40军前进;

42军也在19日晚开始渡江,至21日渡江完毕;38军的渡江时间最晚,21日才开始车运辑安,22日开始渡江,后卫114师在25日渡江完毕。

按照作战方案,各部预定的部署地域为:

39军担任鸭绿江到九龙江地区防御,主要控制永山、龟城、泰川一线;40军担任九龙江到校馆里地区防御,主要控制宁边、球场、宁远一线;42军担任校馆里到五老里以东地区防御,主要控制社仓里、五老里一线地区。

除在正面展开这3个军外,较晚渡江的38军在江界、辑安地区部署,以担负机动任务。

但是人民军此时已经没有战力了,美韩军队占领平壤后兵分多路,以机械化行军的方式快速向鸭绿江推进,期望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结束战争。当时的形势于我方极为不利,因为在我军渡江期间,美韩军已经快速向我我预定设防地区开进了。

面对严峻的作战形势,13兵团要求各部以战斗姿态开进,随时准备在开进中与敌作战,并设想了三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敌先我抵达预定地区;二是我刚到敌即来;三是行进中遭遇。

志愿军分析认为,这些情况都有利于我造成从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利机会,因此要求各部随时准备作战,以围歼遇到的敌人。

同时若敌发现我行动停止前进后,我一方面则抓紧时间构筑工事,另一方面派出小部队插至敌后,通过袭击、伏击敌人,来延缓其后续部队前进。

这是志愿军作战计划从预订的防御作战向临机歼敌+防御作战的一个转变,从这样的作战计划可见,志愿军所想的防御作战是非常积极和具备进攻性的,由此也不难看出这支部队的特点来。

以上我们说了这么多,看似时间范围很大,但实际上不过是1950年10月美韩军跨过三八线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所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也是志愿军在苏援武器到来前就匆忙参战;随后的9兵团在冬装未能齐备的背景下也紧急参战的关键。原因很简单,再不出兵,战争就结束了,而当美韩军队陈兵我东北边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0月19日,美韩军占领平壤,同一天,志愿军正式出兵。

10月20日,西线的韩军第2军团北进至我预定阵地90到130公里处,东线的韩军首都师团已先我抵达预设阵地;当日我志愿军渡江部队仅为4个师另1个团,距预定防御地区有120到270公里。

10月21日,美韩军主力自平壤—元山出动,向中朝边境全速推进。

由于人民军主力损失殆尽,根本无法阻挡美韩联军,使得后者是以近乎行军的方式北进;再由于美韩军队是机械化快速行军,推进速度很快。这就使得志愿军的原计划无法实施,在预定地域展开防御并歼敌的设想已经无法落实了。

就在美韩军主力北上的当天,毛主席向志愿军发电,要求志愿军马上改变原作战计划,立即部署歼灭几个冒进的南朝鲜师。

毛主席判断:

美伪均未料到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东线的南朝鲜首都师和第3师要在7天后才能到达长津,然后转向江界。故指示志愿军第一仗不准备打东线的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而以42军的1个师位于长津地区阻击东线敌军即够。42军主力放在孟山以南地区,切断元山—平壤间铁路线,钳制元山、平壤之敌,使之不能北援,而志愿军集中主力3个军,各个歼灭南朝鲜第6、7、8师。

同时毛主席强调:现在是争取战机的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

而彭总是先于志愿军主力渡江的,通过跟人民军的接触,一两天内久经沙场的彭总也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目前美伪军北犯中,遭到人民军抵抗甚弱,仍无顾忌地分途北进中,并有在下雪前,进至中朝边境息。据此,敌在未发觉我军行动前,仍将会向北冒进。因此我军在初期作战中以运动战方式歼灭敌人的机会,是充分可能的。

将帅达成一致后,彭总向各部强调:

我们应深刻体会与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极力争取与造成运动战歼敌的良机,以求开始打好仗,将敌气焰打下去,使敌不敢轻易冒进,以达迟滞敌人,争取时间的目的。

根据10月21日的部署,志愿军放弃了原定的在平壤—元山一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组织防御的设想,转而立即部署第一次战役。

到10月22日早7时,根据美韩军队的北进情况,毛主席确定先抓住韩军的第6师团和第8师团歼灭之,由39军负责包围歼灭一个,40军负责包围歼灭另一个。

但是志愿军是以夜间徒步行军为主,而且当时难民拥塞道路,以至于难以快速前进;而韩军则通过汽车行军,推进到了熙川以南我预定歼敌区域,使得我歼敌计划再次发生改变。

10月23日,毛主席发电指出39军、40军不要与敌过早接触,要将熙川、温井、龟城以南地区让给敌人,诱敌深入。同时强调,敌进甚急,捕捉战机最关紧要。

10月24日,麦克阿瑟再次下达新命令,取消美英军队的使用地域限制,要求联军所有部队以最快速度向中朝边境推进。在这个命令下,北进的美韩军队迅速翻了数倍,使得战场形势再度发生变化。

之前在志愿军预定作战方向主要是韩军第2军团的第6、第7和第8师团,其中第6和第8师团较为突出,志愿军预计先歼灭的是第6师团。

麦克阿瑟下令后,韩军第2军团北进速度加快,第6师团进至温井、楚山方向,其第7联队进至古场,距鸭绿江仅10多公里,威胁到了我辑安、长甸河口及后方交通线;韩军第8师团进至德川以东,向熙川、江界前进,威胁到了我后方交通枢纽。

韩军第1师团进至龙山洞,并向云山开进;韩军第7师团位于江东、顺川间;英军27旅渡过清川江,向新义州攻击,美军24师尾随;美军骑兵第1师也在北进;同时东线的美军第10军也在迅速北进。

因此志愿军在10月25日早6时最终确定了歼敌部署,决定以42军主力在东线阻击美军第10军,钳制东线之敌,保障西线主力侧后安全;集中38、39、40军及42军125师,在云山、温井、熙川地区歼灭韩军第1、第6、第8师团。

计划先以40军歼灭韩军第6师团,待调动韩军第1师团之际再由于39军歼灭韩军第1师团;38军则配属125师在熙川歼灭韩军第8师团。

在志愿军敲定最后部署的当天,前线部队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因此后来将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

其实在10月25日当天,同时打响了多场战斗,在纪念日当天我们会专门介绍。而随着这第一枪的打响,也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的正式开始。

第一次战役的具体过程,大家基本都知道,就不专门介绍了。不过战役前的这段临机变化,恐怕很多朋友是不了解的,因此我们专门介绍了一下。通过这些变化其实也不难发现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急迫性,要是晚出兵几天,恐怕历史都得改写了。

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志愿军根据敌情变化迅速调整作战方案和部署,可见这支军队的灵活性。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仅仅是老天爷白给的,更主要是自己要创造去,通过这些介绍,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对抗美援朝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