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代戏创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中华儿女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保卫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轰轰烈烈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抗战中,解放区的戏曲艺术与抗敌救国运动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展现出民族艺术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现代戏创作
智联忠
20世纪以来无论繁华热闹的大城市还是穷乡僻壤的乡村都遍布戏曲走过的足迹。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正如戏剧团体呈燎原之势地成立、欣欣向荣地成长、轰轰烈烈地演出一般,现代戏的创作刮起一股强劲的风潮,戏曲艺术投入积极融入时代、参与社会变革、关心民族危亡的戏曲运动中。戏曲表现当下现实生活、反映抗战时事,展现英雄楷模、唤起民族精神,教育普通民众、团结爱国人士的时代课题,从犹豫到坚定、从尝试到普及,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晋冀鲁豫根据地上演了有文字记载的各类剧目共计599部,其中包括传统戏216部、新编历史剧42部、现代戏341部。同等情况下,这在总数上比晋察冀根据地多出370多部,现代戏的数量是晋察冀根据地的2倍多;比晋绥根据地多出270多部,现代戏数量分别是晋绥的3倍多、山东根据地的近5倍。现代戏占晋冀鲁豫根据地剧目总数的56.9%,主要的剧种有襄武秧歌、豫剧、京剧、上党落子、山东梆子、上党梆子、沁源秧歌、评剧等。其中,襄武秧歌创作了多达69部现代戏剧目,其剧目创作及演出活动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从戏曲剧目的创作以及演出来看,晋冀鲁豫根据地这块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戏曲创作发展,确实与抗日战争的伟大民族解放运动并行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一、襄武秧歌《天灾人祸》感天动地
抗战时期解放区现代戏的创作,从题材上讲,反映边区劳动人民现实苦难生活和侵略者卑劣行径的剧目是出现得较早的。1942年,前哨剧团排演了由辛鹰编剧、李亦晟和乔书泽主演的大型秧歌剧《天灾人祸》。《天灾人祸》是一出反映老百姓苦难生活,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暴虐行为的地方戏。据回忆,在边区每当演到风雪交加,儿女啼哭,刘更年欲寻短见之时,台上台下一定哭泣声连成一片。真实的生活原型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有的热心观众,还特地买来烧饼扔到台上给刘更年一家人,希望能帮助他们填饱肚子。《天灾人祸》在晋冀鲁豫边区影响很大,观众与演员之间在演出中多次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时甚至还出现了当下为救济难民捐衣裳、捐钱捐粮的动人场面。
二、破除封建迷信“离卦道”的《万象楼》
“农民作家”赵树理在晋冀鲁豫的戏曲历史剧的创作,在根据地乃至全国都是一面耀眼的旗帜。他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他共写过12个剧本,其中有7个戏曲上党梆子《万象楼》、《邺宫图》、《韩玉娘》、《三关排宴》(整理)、《十里店》是其代表性的戏曲剧作。早在1947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就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响亮口号。
《万象楼》是赵树理在抗日战争时期较早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与他的小说作品相比不为广大读者所知,但却是一部各解放区中影响较大的作品。该剧曾在晋冀鲁豫边区先后被多个剧团,以襄武秧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形式上演。剧作叙述的是1941年太行山某县的何有德,他是旧统税局长。他利用权势与汉奸吴二勾结以古佛道掌教的名义,来欺骗群众,蛊惑民心,进而鼓动教徒们来攻打抗日政府。最后,大家团结起来协助八路军战士,抓住了这些汉奸恶霸,把他们送到了部队上。
《万象楼》的取材于1941年8月太行山腹地黎城县“离卦道”在日寇和汉奸的操纵下,在港东村发起了暴动,冲击抗日政府的真实事件。该剧从20世纪40年代初诞生到“文化大革命”前,武乡光明剧团、太南胜利剧团、襄漳县农村剧团、黎城黎明剧团、潞城大众剧团、潞城红旗剧团、晋东南行署上党梆子剧团、晋城上党梆子剧团,等众多剧团都曾先后演出此剧,在晋东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小二黑结婚》从襄武秧歌唱起唱红
如果说赵树理生于《万象楼》,那么他则红于《小二黑结婚》。小说《小二黑结婚》是1943年5月根据发生在左权县村长等组织民兵打死村民凶案,赵树理寓意婚姻自由进行了艺术虚构创作。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一经出版争相阅读,据说第一版印了4万册,山东、淮北、晋绥、冀中等根据地也纷纷翻印。
《小二黑结婚》
与小说相比,襄武秧歌《小二黑结婚》也是解放区乃至全国影响巨大的一部戏曲作品。边区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不顾双方父母的反对,极力争取婚姻自主。作品以此描写了边区农村新生进步力量同封建落后的迷信思想,以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作者热情歌颂了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争取权利,最终获得幸福婚烟的大胆行为,充分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
多年来,学界一般认为秧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小说改编而来的。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小二黑结婚》是从襄武秧歌首先唱起的,也是由襄武秧歌在边区唱红的。由于根据地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大多看不懂小说,一定意义上讲小说影响的扩大,依赖于戏曲作品在老百姓中的广泛传播。《小》剧还为冀鲁豫边区第八军分区的大众剧社、修武县文工团、襄漳县农村剧团、武乡光明剧团、左权县五区芹泉村农村剧团、冀鲁豫第三抗日中学宣传队、劳动剧团等剧团以襄武秧歌、怀梆、豫剧等形式搬演,并产生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小二黑结婚》从20世纪40年代初,跨省越区演出了40多年,近4000场,并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观众所喜爱,“小二黑结了四十年婚”。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豫剧、评剧、歌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四、襄武秧歌《李来成家庭》《改变旧作风》聚焦农村矛盾
襄垣农村剧团李鸣洪、李森秀等集体创作的现代戏《李来成家庭》,是太行、太岳出现较早、影响最大的秧歌剧。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编写的四幕秧歌剧,演出后根据观众的意见,编导人员亲自到襄垣李来成家中采风体验生活后重新进行了修改。李来成家有八口人,由于他有封建家长思想缺乏民主作风,各家庭成员互不团结,整天闹矛盾,生产搞不好,吵着要分家。后在县长的耐心劝导下,全家人各自检讨了缺点,团结和睦,积极生产,成为边区新型模范家庭。剧本出现后,各地竞相上演,有力地推动了太行区无数模范家庭的诞生。
1943年武乡光明剧团集体创作、张万一执笔的三场秧歌剧《义务看护队》,曾获得晋冀鲁豫边区文教作品乙等奖。反映的是根据地武乡泉河村胡春花等妇女,在抗战中自动组织起来义务护理八路军伤病员的感人故事。1944年张万一与高介云、梁栋云等集体创作了五场大型秧歌剧《改变旧作风》。这部戏是大家利用1945年春剧团放假期间从农民中了解到干部中有些同志存在的问题而创作的。1944年由光明剧团首演,张万一导演并主演此剧。这是描写根据地农村内部矛盾题材的作品中较早的一个戏,从一个侧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当家做主后的历史性变化。同时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编织上以及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也很突出,在边区影响很大。
《改变旧作风》为庆祝党的七大胜利闭幕在太行三分区驻地下寨村首演,一举荣获“突飞猛进”锦旗,还获得太行文联“鲁迅文艺奖金”500元。从1945年——1948年期间,武乡光明剧团、太行剧团先后演出了近400场,创了该团现代戏演出的最高纪录。
五、《小白龙》等京剧现代戏剧目的创编
早在1939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政治部宣传队,就创作了京剧现代戏《小白龙》(主演为王炳臣),讲述了东北义勇军某部小白龙等人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1941年,该剧先后两次在太行山受到表扬,4月20日在部队文艺工作会议上,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王东明副部长对其评价是“对于旧剧作了某些改造与利用,而且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博得了好评”;9月一二九师全师宣传队竞赛演出中,京剧《小白龙》获得优秀奖。
《血泪仇》的移植创作也很活跃,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移植排演了京剧《血泪仇》,剧组力图在表现现实生活上有所突破,精心设计了音乐、唱腔和服装,还吸收了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方曲调,道白时用二胡齐奏烘托控诉血泪仇恨的情感气氛,每演至此台上台下必然哭成一片,足见艺术上的感染力。襄垣农村剧团和武乡光明剧团都曾演出了襄武秧歌版的《血泪仇》,演得都非常感人,成为了剧团长期保留剧目之一。潞城县的大众剧团以上党落子的形式,太行山剧团以京剧、眉户“两下锅”的形式进行了演出,南宫县王道寨村京剧团、武安阳邑剧团等也移植演出过。
太行山剧团在演出《血泪仇》
沁源县绿茵剧团的现代戏创作也十分突出。自1942年成立以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编演了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剧目五十多个,在太岳根据地影响很大。沁源秧歌《抢粮》演出后,各地民兵、难民自动组织起来在太阳落山后进城抢粮,闹得日本侵略军不得安枕;《拥军》、《抬担架》的演出,出现了千百名妇女争先恐后为八路军做军鞋、送米面、护理伤员的感人场面;《杀敌英雄李学孟》和《李德昌》两部歌颂英雄的沁源秧歌催生了许多杀敌英雄。
1940年,太南胜利剧团往涉县、武安边区政府所在地演出《石寸金发家》,形象化地宣传了农民以实际行动发家致富、支援抗日战争的动人事迹,受到了政府领导及当地军民的好评。《一条毛巾》、《双转意》两个剧本在边区政府太行文联所办刊物上发表,边区政府还颁发了奖金。
诸多剧团时刻把握时事动态和重要事件,以戏曲的方式进行互动,积极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1942年1月5日,《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法暂行条例》公布后,抗日救国总会大众剧社根据条例及时编演了《打春桃》、《送闺女》、《劝放脚》等秧歌剧和坠子书(唱段),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深受群众欢迎。诸如《模范英雄》、《地雷大王王来法》、《劳动模范贾喜孩》一批歌颂根据地英雄的剧目,《反攻参军》、《兄妹参军》、《王二顺参军》、《崔志德参军》、《大参军》等鼓励老百姓参军的作品,《送女上大学》、《劝荣花》、《打春桃》等一批改变封建观念、提高思想意识的剧目等都演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在戏曲文化深厚、群众基础坚实、剧种形态多样的广大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年代,戏曲艺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八路军总部的直接引领下,以襄垣秧歌剧团、武乡光明剧团剧团等为代表剧团,积极展开传统戏曲的排演、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以及运用现代戏直接有力地推进抗战,构建了气势如虹的戏剧运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潮下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开展抗战生活中各类题材创作的剧团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反映现实的及时性之强,构成了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是现代戏乃至中国戏曲的奇迹。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戏曲研究》(批准号15CB123)阶段性研究成果。刊载于《福建艺术》2020年7期,此为精华版,全文请查阅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