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72亿,1年暴涨5倍的小熊电器“熊”了?
文章来源:财经锐眼
“那就叫小熊吧”……在小熊电器(002959.SZ)的官网上这样记载着“小熊”品牌的来源。“小熊”这个名字极具亲和力,致力于发展灵巧、个性、小众的家电产品,与后来的小熊“萌系”产品相得益彰。
确立“小熊”这个品牌的时间是在2006年,淘宝网才刚创立3年,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起步阶段。
此后,小熊凭借一款酸奶机起家,深度依赖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经过十多年发展,于2019年8月23日登陆A股资本市场,上市短短一年多,其股价不仅暴涨5倍多,市值最高更是高达252.92亿,碾压康佳、海信、长虹等传统家电巨头,静态市盈率一度超过94倍。
然而,高光之后,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小熊电器的股价就从高位大跌40%,市值从最高252.92亿缩水至170亿左右。
(小熊电器股价走势截图,前复权)
随着小熊电器股价的持续下跌,市场关于小熊电器是否估值太高、市值存在泡沫,小熊所定位的“创意小家电”本质上是一种伪需求,以及重营销轻研发、每年100款新品研发的质量不高的讨论越来越多。
特别是近期,在股价暴涨、市值狂欢之后,小熊电器实控人的家族成员相继宣布减持公司股份,这让市场就更加不淡定了!
估值太高,存在泡沫
小熊电器是在去年8月发行上市的,发行价定在34.25元,发行3000万股,据公司招股书中披露2018年净利润为1.86亿,对应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在家电行业属于正常合理估值水平。
今年4月,小熊公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年报。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26.88亿,同比增长31.70%,实现净利润2.68亿,同比增长44.57%,实现扣非净利润2.67亿,同比增长49.28%。
客观来讲,在2018年后,国内整个家电行业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小熊能够实现这样的业绩增长实属不易,即使是行业没有下滑,公司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增速那也算非常厉害的了,且公司这一高增长已经保持了多年!
(小熊电器近年财务数据截图)
但是,这样的持续高增长是否就应该给予它更高的估值呢?
从股价来看,发行价34.25元,到今年7月23日最高216.67元(后复权),上市十一个月涨了5.32倍;从市值来看,截至2019年公司净资产为16.65亿,以252.92亿市值计算的市净率高达15.19倍,即使以今年上半年18.67亿的净资产计算,市净率仍高达13.54倍,这个市净率比“股王”茅台还高;从市盈率角度来看,小熊的市盈率从22.99倍飙升到94.31倍,涨了3.1倍。
这样的高估值小熊要拿什么来消化?持续的高增长吗?即使2020年继续保持2019年的增速,甚至增速更高一点,增长50%,5倍的股价涨幅需要4年才能消化!
但问题是,小熊能连续四年保持50%的高增长吗?实际是,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了98.93%,前三季度业绩增长了92.04%,非常不错的成绩,如果持续两年保持这样的高增长,今年的股价涨幅也就消化了。还是那个问题,小熊能连续两年保持接近翻倍的增长吗?
说实话,这样的高增长谁都不敢打包票,市场是怀疑的,所以选择让股价下跌,挤掉股价巨大涨幅之后的高估值泡沫!
每年100款新品,多产质量堪忧
小熊电器除了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创意小家电”企业外,还把自己定位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所谓“创意小家电”就是深挖小家电细分领域的长尾需求,需求量小但品类丰富,比如厨房小家电的电饭盒、打蛋器、养生壶等。
那么这个“互联网”企业又如何说起呢?“互联网”就是指公司主要通过线上经销、电商平台入仓和线上直销方式在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拼多多以及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平台销售的渠道。
这个定位真的非常好啊,明明就是一个家电生产制造企业,非得跟“互联网”扯上关系,说是“互联网”企业,但只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而已。不过,当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后,确实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小熊电器2019年报截图)
既然定位是“创意小家电”,那么比传统小家电企业的不同之处就是这“创意”二字。既然是“创意”,那必然就离不开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去挖掘更多的创意产品。
从新品开发的数量来说,小熊的“创意”确实很厉害,年报中提及,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在60%以上,目前拥有7个研发团队240多名研发人员,每年开发新品超过100款,有400多款丰富的产品。
的确厉害!一年开发100多款新品,平均每3天就开发一个新品。然而,在招股书中是这样介绍的,公司已获得486项专利,其中11项发明专利、194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281项外观设计专利,近年荣获“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创新企业”、“中国设计红星奖”等知名设计奖项。
(小熊电器部分专利截图)
然而,486项专利、每年超过100款新品,这么多产的公司,它的研发费用支出却远低于传统家电厂商九阳、美的。美的、九阳的研发投入比例始终在3%以上,而小熊的研发投入比例始终低于3%。
(数据来源:锐眼哥整理)
多产、低研发投入当然是有好处的,家电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净利率一般在10%左右,而小熊的毛利率、净利率均略高于行业,上半年分别达到36.46%和14.79%,高于九阳的32.62%和9.14%。
(数据来源:锐眼哥整理)
这种情况应该说小熊享受到了某种溢价,锐眼哥认为,这种溢价主要来自于小熊“好看”的外观设计,以及深度绑定互联网销售渠道,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冲动消费,特别是今年以来火爆的直播带货模式更是充分利用了冲动消费的这一心理。
为了保持这种溢价,小熊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是,虽然好看,卖了之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却非常多,但售后体验却非常不好,商家找各种理由不给退!
在知乎上一个关于小熊电器的问题下面的一个回答,答主应该是太愤怒了,一个劲的在那批评小熊的售后。
(知乎截图)
说句实话,锐眼哥是从来没买过小熊家的任何一个产品,论小家电产品还是比较喜欢九阳的,虽然设计外观确实没小熊那么有“创意”,但它的质量确实不错,2016年买的一个电水壶摔的手把都裂开了,现在照样天天用。
想来,小熊这样强硬的售后态度也能理解,我卖给你本来就有点利用了你的冲动消费心理,买完想退?门都没有!不然我的业绩怎么持续增长呢?而且不给你做售后,我还省不少成本呢,这样利润率又可以高一点了!
上市刚满一年,实控人家族成员减持
公司真实情况如何,外部人士只能通过公司自愿和强制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情况,但这一点大家都懂,你看到的只是公司想让你看到的,真实情况只有内部人士自己清楚,而内部人士的急于套现也能侧面反映一家公司的好坏。
小熊电器去年8月23日登陆A股上市,到今年9月上市刚满一年。9月2日,公司发布上市以来第一份减持计划公告,股东施明泰、龙少柔、龙少静均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分别减持不超过200万股、350万股、150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1.28%、2.24%、0.96%。
(小熊电器减持公告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拟减持股东与控股股东、实控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招股书显示,发行后的股权结构是,兆峰投资、施明泰、龙少柔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大股东,永新吉顺、龙少静、龙少宏为第四、第五、第六大股东,合计持有75%的限售流通股。
(小熊电器招股书截图)
也就是说,上市刚满一年就要减持的分别是公司第二、第三、第五大股东。其中,实控人李一峰、张红夫妇通过兆峰投资和永新吉顺合计持股44.42%,龙少宏为李一峰兄弟配偶,而龙少柔、龙少静、龙少宏为三兄妹,施明泰应该是小熊电器的联合创始人。
搞清楚几大股东之间的关系,也就知道目前小熊电器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企业,基本被李一峰夫妇及龙家三兄妹控制,而此次减持的正式龙家三兄妹之中的两个,减持的还非常快,9月2日刚披露了减持计划,到9月底,龙少柔就已经减持的75.10万!
作为控制公司的家族成员,这么急于减持套现,让人如何相信你们这家人愿意将公司长久经营下去,而不是上市套现发财?
“创意小家电”,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像小熊电器定位的“创意小家电”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当然,就锐眼哥自身经历而言,我会认为小熊电器的“创意小家电”本身其实就是个伪需求,因为市场虽然把它炒的那么热火朝天,但小熊的产品我家一个也没有,说明它的产品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刚需产品。
但这毕竟太片面,还需要更加客观的去分析分析小熊所选的这个“创意小家电”赛道的需求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
查了很多资料,大致是说,小熊电器的“创意小家电”产品确实是有市场需求的,但单一品种的需求并不大,只是避开传统家电的竞争红海,选择了一条小众产品路线,主要满足的是在如今“颜值经济”和“宅经济”爆发下,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向往的软需求。
而主要销售方式就是利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让人感觉自己买了这个产品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从而产生冲动消费、冲动买单!
(小熊电器招股书截图)
有人知道这款产品是干什么的吗?这是在小熊电器招股书上“其他电器”的一个产品图,刚看的时候,看了半个小时始终不知道这个产品能干什么用,过了一会,突然脑袋开窍了,可能是女性美容用的蒸脸器。
用处大吗?不知道!用的频率高吗?不知道!
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有,比如锐眼哥,在2017年的时候突发奇想,北方冬天比较干燥,还有暖气,所以一冲动买了个加湿器,98块钱,外观样式挺高端的,一身白,但用了没两天就再没用过了,到现在还在床底下闲置着。
再比如,今年因为疫情,外面的饭不敢吃,就花99块钱买了个苏泊尔的那种小热饭锅拿来带饭,结果用了不到一周,算了,每天上班回来那么累,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饭,带到公司还要给那个锅加水、插电,也挺麻烦,这样,这个“创意小家电”又被闲置了大半年,到现在上面都好厚一层灰了。
有需求吗?有,但需求就像买它的时候一样,就是一时冲动那一会,冲动完了就闲置,反而占了家里不少空间,时间久了越看越烦!
锐眼哥的这两个例子还算比较实用的产品了,如果是小熊的电动打蛋机、烤面包机、电饼铛、烤箱之类,我不知道一个月能用几次,但是要我每天早上起来自己和面,再用烤面包机烤面包啥的,想都别想,有那功夫还不如多睡会,再说了我也不怎么吃面包这类西式东西。
不好意思,这部分扯的有点远了。
总之,就是要说明“创意小家电”这个东西的使用频率非常低,非刚需,还耗费大量时间成本,且除了小熊之外,苏泊尔、美的、九阳等传统家电巨头也已经进入这个赛道,小熊仅靠“萌”的设计其实很难与它们竞争!
那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呢?锐眼哥认为,绝对的伪需求算不上,但毕竟不是高频、刚需产品,而在资本市场上的高估值,只能说是其“网红”形象以及“互联网”的定位,让小熊在今年享受了巨大的估值溢价,这种溢价终将回归理性、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