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者,不应该害怕,更应该的是同情他

在一项关于纽约北部870名孩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受测儿童8岁一直跟踪到他们30岁。

结果发现,那些急于挑起斗争和习惯使用武力的孩子,最有可能中途辍学,而且到30岁的时候,最有可能出现暴力犯罪记录。

校园欺凌者

校园欺凌者本身可能就是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

当他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狠狠的惩罚他,若是心情好的话可能侥幸会逃过家庭暴力。因此,他受到惩罚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是由于父母的感受,这样他会因此产生无用感和无助感,同时也会感到威胁无处不在,并且会随时来袭。

为了摆脱这种感觉,在学校他们好勇好斗,想要战胜周围的一切来弥补之前父母带给他的创伤。欺凌别人的快感和周围人的“尊重”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处处碰壁形成鲜明对比,使其更为沉浸其中,因为他们只能在这里面找到存在感。

他们的这种好斗还可能传给下一代。除去遗传方面的因素不谈,当他们在学校闯祸后被通知家长,往往等待他们的还是父母的暴力。

他们的父母习惯性以暴力解决问题,然后等到他们自己做父母之后,很可能继续重复这种教育模式,他们的孩子童年遭遇可能跟他们现在的一样,除非他们能突破暴力这层“枷锁”。

校园欺凌者的党羽

这一群人大部分都是在班级里面学习不太好,他们参与校霸的“团体”有的并不是因为跟校霸一样的家庭遭遇,更多的是无聊和盲目从众。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为了“不受别人欺负”,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可以随意地欺负别人,就会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从而助长了他们欺凌的行为。

被欺凌者

他们往往身材比较瘦小,害羞,敏感和内向。往往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他们会认为即使告诉了老师和家长依然无法避免被欺负,因为还会在同一所学校待一年或者两年,欺凌者还是有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欺负他,甚至比之前的更为强烈。

若是知道欺负别人对自己有利,可能会经常欺负他人。

若是知道欺负别人对自己毫无用处,可能不经常欺负他人。

若是知道欺负别人对自己也有伤害,可能想欺负别人的时候就需要经过思考。

若是知道欺负他人会对自己产生成倍的伤害,这时候可能就该畏惧了。

所以被欺凌者要做的就是让欺凌者清楚意识到伤害自己的后果。

比如报警,让欺凌者感受下警局的氛围,感受下警局“记录在案”的威胁,让他们知道可能欺负你会对他们之后的生活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刚开始也是经常受欺负,后来认识了小北,小北让那些欺凌者认识到欺负陈念的后果,也没人再招惹陈念。不能放纵欺凌者的行为,他们会更变本加厉,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意识到欺负人会给带给他们坏的后果。

校园欺凌往往发生在青春期,这时候他们往往意识不到欺凌本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除了那虚假的“优越感”,甚至有时还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同样在电影《少年的你》中作为欺凌者的魏莱,最后的结局是被忍无可忍的陈念不小心推下楼梯,就这样凋谢在花样年华。现实中我们也听闻过类似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们警示。

而与魏莱一起欺负别人的罗婷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种家庭暴力受害者,她是一个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

父亲酗酒,她经常遭受家庭暴力,在暴力的成长环境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把暴力习性带进校园,是一个只懂得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叛逆少女,最后魏莱的死亡给她心理上带来不小的打击。

校园暴力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而在身处那个年龄阶段和特殊环境下的学生们恰恰会受到它的吸引和伤害,校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都是受害者。关于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