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你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

形象地思考事物,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紧张地进行自遣意识的思维活动时一无所获,而在潜沉、放松甚至梦境中,却能意外地获得成功。借助形象思维进行创造发明的例子,在漫长的科学史上是并不鲜见的。化学家凯库勒由梦的启示进而发现了苯环的结构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 1867)首先发现的。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从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法拉第是第一位对这种油状液体感兴趣的科学家。他用蒸馏的方法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实际上就是苯。当时法拉第将这种液体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E·E·Mitscherlich,1794— 1863)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与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待有机化学中的正确的分子概念和原子价概念建立之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C·F·Gerhardt,1815— 1856)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对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化学家们为难了:苯的碳、氢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饱和的化合物,但从验证性实验得出的结果来看,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饱和化合物应具有的易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

就这样,苯的结构成了十九世纪一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当时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但是科学家们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为了探究谜底,凯库勒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起来就忘记了休息,黑板、地板、笔记本,甚至墙壁上,到处都是他写下的化学结构式,凯库勒冥思苦想一直没有结果。

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顿悟了苯环的结构:苯分子是一个闭合的环,苯分子用一个六角形的环状结构来表示不是很好吗?

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读至此处,我们不禁想问:借助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和心理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丁小平先生早前已在他的心理结构理论中指出,人的心理由三个基本层次,即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构成。而非自遣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除了人类进入无梦睡眠状态以外,皆处于工作状态。它对事物的认知是拓扑性的,但辨识却不是简化的,其运行在静态方面遵循形象逻辑,在动态方面遵循拓扑辩证逻辑。非自遣意识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

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各层次的心理单元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和派生的关系。自遣心理单元可压入非自遣意识层次,还可压入无意识层次。反之,非自遣心理单元也可转化为或派生为自遣心理单元。

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凯库勒在梦境中看到了到了苯环分子像一条蛇,并且在醒来之后,联想到了苯环的结构式是环状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白天大脑中在思考的问题是以自遣意识、逻辑思维的形式来进行加工的,当我们综合了所接触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信息,长期的冥思苦想却无果时,这个时候我们在自遣意识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可能就压入了我们的“非自遣意识”,当我们打瞌睡或者睡觉时,出现了梦境,这个时候自遣意识不工作了,但是我们的非自遣意识仍然是在工作,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会以形象逻辑、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加工,也就不难怪凯库勒在梦境中看到了“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蛇的头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而凯库勒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非自遣的直觉形象,及时地把它转化成为了自遣意识层面上的苯环的化学结构,后续他又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确认了该苯环结构的假说,从而一举破译了有机化学界的难题。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科学现象或者一个科学问题而不知道答案时,不妨试一试在白天长时间地对该问题苦思冥想,走路时也想、吃饭也想、散步也想,做任何事情都想着这个问题,然后试一试在梦境中能不能顿悟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吧!期待大家的灵感与创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