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欢歌嗨大园,绥宁大园三月三花歌节视频来了
前言
《古苗疆那些事儿》致力于以绥宁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我们不怕寂寞、枯燥和付出,我们努力坚守。您觉得我们没有做好,别客气,直接微信告知您的批评。当然了,如果您觉得我们做出了一点成绩,也别吝惜赞美。我们期待您参与到绥宁民俗文化挖掘整理的队伍中来。欢迎具有绥宁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学作品与绥宁民间艺术艺人介绍、民间故事等。
投稿邮箱: 631876750@qq.com
大园花歌节背景资料:
“记得那年三月三,小花插在妹头上。记得那年三月三,花歌恋情飞满天。”这是一首绥宁苗族古老的山歌。三月三在绥宁苗族地区独具特色风情,这一天既是绥宁苗族地区的花歌会,也就是苗族的情人节,还是苗族人的戴花日子。
这一天苗族女孩穿着艳丽多彩的盛装,采来小花(地菜花)插在头上,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或是山林里,或是溪河边,成群结队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在这一天里也都戴上小花,到女孩们聚集的地方,寻找机会,通过以唱花歌(情歌)认识很多女孩,情投意合者,或是相邀离去,或是赠红(红布条),表示恋上了,只等告知双方父母请媒人提亲确认。
春暖花开的农历三月初三,关峡(苗语平话区)的苗族人,男女老少都有戴花的习俗,女人和小孩插在发髻上,男人插在包头巾上或是衣襟上。苗语中有句俗话:梭恩(此字无对应汉字,取近音)梭,打谢嘞豁。汉语意思为:三月三,戴小花。
苗族人戴“小花”的习俗不知起源于何时何因,疑为雪峰山地区苗瑶共有的古老习俗。据历史研究文献资料记载,历史上,绥宁苗瑶的居住区域分为两大块,巫水河流域(属沅水流域)以苗族人居住为主,苗瑶杂居,蓼水河流域(属资水流域)以瑶族人居住为主,瑶苗杂居。蓼水河流域地区,现如今也有一些汉族居住地有三月初三戴地菜花的习俗,但那里的人除了戴地菜花外,也用地菜煮鸡蛋,两种风俗兼而有之。历史上,蓼水河流域曾是瑶苗故地,可能是汉族进入蓼水河流域后,与瑶苗民族的融合后留下的习俗,或者这里有些人本来就是瑶族,历史上瑶族人曾被排挤驱逐,一些瑶民为求自保,隐姓埋名,改名换姓为汉族,但一些瑶族的古老习俗还是保存。现在的金屋塘镇新华村大竹坪的摩崖上还留有“瑶汉分界”的刻字,史料记载摩岩石刻为明朝时期,当时绥宁县政府为了调处民族纠纷所刻,证明在明朝时,蓼水河流域还有相当数量的瑶族人村寨的存在,但现在几乎看不到瑶族村寨的踪迹,而今天蓼水河流域的苗族人口还有一定的比例。
那么三月初三,关峡苗族人为什么戴小花呢?其中的历史来源民间已经很难说得明白了,而史料无任何记载,现在大多只能说出这种风俗的作用。据当地人讲,三月初三戴了小花,是在即将来临的暑热天气中不会被蚊虫叮咬,亦可避邪去灾,身体健康,平安无事。这里的意思和地菜花煮鸡蛋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绥宁苗族男女老幼戴小花的习俗要更为古老。
至于三月三绥宁苗族以踏青为名,以歌为媒,青年男女穿戴整齐,男女青年都戴小花,成群结队赶到山林水边,对歌恋爱,这样的习俗缘起何时,这就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来探寻了。
三月三古时是整个中华农耕民族的节日,汉族也一样地过,只是汉族人经历动荡又喜欢赶时髦,这一传统逐渐丢失了,反而在少数民族中得以保存。据《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一天,是未婚男女们相会的日子,只要是没有经过“六礼”而婚娶的,男女之间的恋爱也是允许的。据专家学者的考证:“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时间就是三月初三。到了唐代,这种外出踏青相会恋爱的习俗还保留下来,杜甫诗《丽人行》有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那时,三月初三长安城里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性,纷纷在曲江一带游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
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叫做“上巳节”,在上古时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邀约到江河之滨,男男女女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边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诗经·郑风·溱洧》有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说的也是这一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