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山』绥宁苗族团寨正在消失的原始狩猎方式|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苗族团寨文化记忆系列

赶山

杨焕礼

前面两期说到的是团寨中的赶酒与赶菜,团寨里用“赶”字开头的词汇往往是一些集体活动,这期要说的“赶山”也不例外。

团寨里所说的赶山是做什么呢?在汉语中赶山的定义是这样的:自古以来,人类上山采集、狩猎,获取生存所需,这被称为赶山。我们团寨对赶山的说法没有汉语所说的那么复杂,它的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团寨人的集体围猎。

赶山分为捕猎大野兽与中小以下的野兽。中小以下的野兽类,牵涉的只是小集体的利益,如打麂子、狐狸、獾、野羊等,用不着全团寨的人出动,他们在小集体里的分配方法参照团寨里捕猎大野兽的分配方法,本文从略;还有一种就是由梅山师傅施梅山法术捕猎,如放套子、放夹子、设陷阱、摆阵等也叫赶山,不过那是另外一种捕猎方式,基本上属个人或者小团体行为,此文亦从略。本文重点要介绍的是团寨里的人集体出动捕猎大野兽的原始狩猎方式。

所谓大野兽,过去是指野猪、野牛(麋鹿,又称四不像)等。以前团寨围猎最多的是野猪,偶尔也去打野牛,后来打野牛有专门的队伍,与打野猪的村民队伍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再后来大型兽类大多绝迹了,剩下的只有顽强生存下来的野猪了。因此,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能亲眼所见的团寨赶山也只是打野猪了。

我们团寨坐落在雪峰山西南余脉的谷地之中,寨子坐南朝北,两条平行分布且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起伏,之间有一块宽阔的谷地,长达百余公里,地跨沅江与资江两江流域。在资江流域,谷地大多地势平坦,因此也就有大片的稻田,而进入沅水流域,谷地里的低矮小山包、山冲、平地、溪河纵横交错。我们团寨处在沅江流域。团寨人称横亘于团寨东西两侧如屏障一般的雪峰山余脉为大山,称位于谷地之间的小山包为平山。每当入秋至次年的春季,度过炎夏的野猪从大山高岭上来到了平山上来避寒觅食,匿伏于旱地与水田附近的树林草丛之中,夜间潜入耕地盗食庄稼作物及瓜菜。野猪进入耕地后,常常喜欢用嘴拱起大小不均、深浅不匀的地沟,糟蹋农作物,让农家人深恶痛绝。由于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极强,辛辛苦苦种起的庄稼,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毁掉一大半,因此野猪出现在平山上后,极容易被人发现痕迹。团寨里的人一旦发现了野猪的痕迹,就等于一场紧急的农作物保卫战降临到了团寨里人的头上。

团寨如有人发现有野猪在耕地拱起的新鲜痕迹,立即将消息传给团寨,团寨人得知有野猪出没后,不用动员,大家就会自觉行动起来,家里有鸟铳的人就背上鸟铳,家里养了赶山狗(即猎犬,团寨喂养的狗只有一小部分能围猎)的叫上赶山狗,既没有鸟铳也没有赶山狗的人,就背着柴刀拿上木棍,他们组成了一支赶山的队伍。参加赶山的人每人身上必须带上一个用小水竹做的筒哨子,称为梅筒,用于山上的相互联络。当然,这些参加赶山的人都是一些青壮年,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不允许参加的,因为野猪遭受枪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作,高烧攻心,暴躁性烈,攻击性极强,一旦听到声响就会主动攻击猎人和猎犬,有时甚至会攻击正在地里劳作的人。特别是被打伤后发疯的大野猪,见人就红了眼,复仇心更强,即便被它追赶人爬上了树,它就用嘴拱树蔸,如果有人避免不及的,让它追上了,非要将人拱得不能动弹,还要将鼻子嗅一下,没有气息才肯作罢。

赶山围猎野猪的第一步就是寻找野猪。当团寨里的人来到野猪留下痕迹的地方,首先将赶山狗放进山去寻找野猪。有经验的赶山人会告诉你,野猪在平山上与在大山上不同,在大山上是有迹可寻,有窝可找,在平山上则行踪不定。野猪的视觉只能算一般,但听觉和嗅觉极为敏锐,只要有轻为的声响野猪能够感觉得到,人站在一两里的顺风口野猪就能嗅觉得到人的气味。耕地里虽然留下了新的痕迹,但野猪的活动范围很大,此时它已经走得远远的了,因此,赶山人要依靠赶山狗去寻找。在赶山人的“唆、唆、唆”的指令之下,赶山狗便四处散开钻进山里,而赶山的人们一个个屏气凝神地聚在一起等待着。远处的山林里突然传出了一只狗的急促的叫声,接着就是其它的狗叫着回应,赶山人兴奋地一起喊道:“唆——啊——”、“唆——啊——”,散布在山里的赶山狗听到赶山的叫喊指令后,一路叫唤,一路寻声而往,朝刚才那只狗发出急促叫声的地点汇集而去。不一会儿,山里传来狗群的叫声,狗已经将野猪缠住了。赶山人摸清了野猪在山里的具体地点和野猪的数量后,赶山人中的指挥者便召集成员制定围猎的范围,确定驱赶的方向。根据以往的围猎经验,分清野猪必经的主道、次道和慌不择路时任意突围路径,安排人员设卡伏击。

赶山的第二步是布卡驱赶。在人员的安排方面,首先是因人而异地派员设卡口。守卡口的人分守主卡口、守次卡口,主卡口处不得少于两杆鸟铳,次卡口最少要有一杆鸟铳。守卡口的人数都不得少于两人。守卡口的人员,要轻行前进,尽可能用手语交流,禁止喧哗,到位后,各自把自已的卡位周围环境观察清楚,明确站点守位,并将自己隐藏好。卡口位的选择,视线要开阔,看得清野猪来向,地形利于射击,同时要考虑安全,或近于大树、或临近大石、或立于能迅速避让地方,还要避开相邻卡口的弹道区域,以免造成猎手之间的误伤。其次是驱赶野猪。驱赶任务由两名人员和赶山狗组成,团寨把这种驱赶称为搜山。两名负责搜山的人实际上就是赶山的指挥者,要求身体强壮,身手敏捷,善于在山间奔跑。一般这两个人的位置是行走在山岭和山脊上,寻着狗叫声而行,尽量靠近狗缠住野猪的地方。他们的任务是引导赶山狗将山里的野猪驱赶出山林,并将夺路而逃、改变路线的野猪驱赶到卡口,并随时吹响梅筒指挥守卡口人员及时调整卡位,同时还要不停地大声吆喝“唆——啊——”,为猎犬助威壮胆。

赶山的第三步就是卡口设伏。卡口处一般有两名射手埋伏,有时有多名,由平时射击最准的一名射手担任主射手,也称为头炮手,其它的人担任副射手,又称补炮手。当野猪出现在卡口的射程范围内时,由补炮手猛地吹响梅筒或者故意弄出声响,野猪听到梅筒叫声或者突然传来的声响会停顿探头张望,就在这一瞬间,头炮手的枪声响起,野猪被击中。此时,不管野猪是死是伤,补炮手都要对准野猪补上一枪,这是为了安全,以防受伤野猪跳脱后伤人,确保万无一失。补枪有一个规矩,已倒下的野猪最多只能补三枪。还有一种这样的情况,当野猪即将出现在在卡口的射程范围内时,一只赶山狗提前奔跑而来,到射手的前面,用后面双腿屁股坐地,前面双腿撑起上身,举着头一动不动,射手即把鸟铳架在它的头顶上做依托,野猪出现时往往被一枪击倒,这种给鸟铳做依托的赶山狗一般是经过了平时的特殊训练。

开第一枪打中野猪的那杆鸟铳和其主人一样享有至高的荣誉。赶山人的队伍抬着野猪回家的路上,这杆鸟铳不用主人背,由其他的赶山人轮流背。回到团寨以后,赶山人在哪家分野猪肉,就得先把这杆鸟铳放在哪家堂屋里的神龛上敬奉起来。

赶山人将野猪抬回团寨后,就要进行赶山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分野猪肉。分野猪肉有一个祖祖辈传承下来的规矩,那就是“见者有份”(含其他团寨参与者),凡是参加了的人都能分得一份。当然赶山也讲究论功行赏。赶山人分野猪内的具体程序如下:首先是分给有功人员和狗。野猪头、尾(含尾相连那砣肉,称乌龟肉)、四条腿三样东西归头炮手,补炮手领一斤猪肉。当然,如果头炮手只是将野猪击中而没有倒下,由补炮手击倒,那么野猪头、尾、四条腿归头炮手和补炮手平分;第一只发现野猪并发出叫声的赶狗,如果能确定下来是哪一只狗,那么这只狗领猪肉一斤,称头声肉;搜山人员领猪肉三斤,称搜山肉;为射手顶鸟铳的赶山狗领肉一斤,称为顶炮肉;论功行赏完毕之后,除领了头炮的人员不能再参加接下来的分配外,其他人员与狗均要参与后面的分配。赶山人分猎物讲究平均分配,凡是参加赶山的狗与赶山的人一视同仁,也就是说,每一只赶山狗按一个赶山的人头来计算,参与野猪肉的平均分配。如果狗参加了赶山,而主人未参加,只要有人认出是哪家的狗,就要将这只狗分得的野猪肉送到狗主人家里去。把人与狗的总数统计出来造好花名册后,将野猪肉分成与花名册上人数相等,重量一样的份数,每一份用棕叶穿好,挂在晾衣竹竿或是木杆上,然后按花名册点名,点到一个人(或一只狗)取走一份野猪肉。

野猪的下水是不能分的。在分野猪肉时预先割下几斤,然后把切好的肉与清洗干净并切好的下水一起放进一只大塘锅里炒煮。等熟了后,先舀三大碗放堂屋神龛前的八桌上敬神,敬神毕,这三大碗全拿给赶山狗吃。要等狗吃完这三大碗,赶山人才可以吃锅里的。赶山人吃锅里的也有讲究,任何人都不能用碗舀来吃,只能一人拿一双筷子围着塘锅到锅里夹着吃,人多时,要排队轮番到锅里去夹来吃。

如果有赶山狗在赶山时与野猪缠斗中身亡,这样的赶山狗任何人不能食用,只能将其埋葬。在埋葬赶山狗时,要由狗的主人举行一个简短的祭狗仪式。‍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