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稻瘟和生理性病害

一、叶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第一大流行性病害,受5月中下旬持续阴雨日天气影响,田间温湿度适宜,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叶稻瘟病害在局部区域发生和流行。自4月下旬始见稻瘟病害以来,水稻叶稻瘟病害相继在平滩、香隆、金垭、石板、东兴、安仁、木子、麻柳、亭子等乡镇发生,发病面积达3000余亩,以旌优781、宜香优7633、冈优系列品种发生为主,一般病株率11.2%,病叶率4.8%,部分重病田块病叶率达46.5%。目前,水稻已进入分蘖期,是水稻叶稻瘟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若在此期遇持续阴雨日天气较多,更有利于水稻叶稻瘟病害发生和流行。为此,各地务必高度警惕和重视,注意加强田间病害调查巡查频次,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同时,注意区别水稻胡麻叶斑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及时辨症施治,抢晴天或雨停间隙天气,及时开展病害防治,以控制病害扩散蔓延和流行,严防因稻瘟病害引起水稻“坐蔸”化苗。

防治措施:对已发生叶稻瘟病田,亩选用30%稻瘟灵150毫升,或40%稻瘟灵100毫升,或13%春雷·三环唑12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稻田在上述药剂中适量加入75%三环唑25~30g进行防治,隔7~10天再防治1~2次,病田周围稻田选用75%三环唑25~30g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预防,防叶稻瘟病害扩散和蔓延。

二、生理性病害

据近期调查和各地反映,部分区域稻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性病害症状。水稻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不良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非侵染生理性病害。轻者使秧苗生长缓慢,生育期延迟,白根新根少,黄黑根增加,不分蘖或分蘖少,形成僵苗,基部老叶赤黄,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重者秧苗枯黄死亡。水稻移栽本田后至分蘖期,由于不良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及肥水管理等因素影响,易引起水稻出现冷浸型、中毒型、缺素型等不同类型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田间表现多以缺锌、缺钾或不良土壤环境为主。

防治措施:对发生生理性病害的稻田,要注意及时分析诊断,确定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指导,重点防治。对出现生理性病害的稻田要注意及时排换水、晒田和中耕,排换出稻田中有毒有害物质和被污染的水源,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中的通气状况,中毒型病害在稻田间撒施适量的草木灰和生石灰混合物,进行人工薅秧中耕,对以上生理性病害,及时亩选用70%丙森锌(安泰生)100克、98%磷酸二氢钾100克或多元素叶面肥推荐剂量等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间隔7天后,再防治1次,调节和恢复植株正常生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