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三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思维能力题,这弯绕得家长都捉摸不透

都说三年级语文是个坎,由于三年级阅读理解难度的提高和作文的加入,很多孩子一到三年级语文成绩大踏步地落后,殊不知三年级数学的难度也提高了一个档次,除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长度、质量、时间、方向等繁杂的数学问题,还加入了一定量的相对难度更高的数学思维能力题。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借助逻辑推理将数学题目中的一系列条件重新建构,推断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达到用已知条件和等量关系等推断出所求答案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条件,整体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有难度的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题,大多题目较长,条件较多且等量关系比较隐蔽,很多答案需要多步才能解决,因此此类题既需要孩子们整体把握题意,又要有一步步分析题目找出答案的能力。

如下图所示,小徐老师所在学校小学部期中考试第4题第(2)小题:妈妈花56元在水果市场批发了4箱香蕉,出售后3箱能卖66元,每箱香蕉能赚多少钱?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但有很多三年级孩子不知道卖多少钱和赚多少钱的关系,因此第(2)小题,大多学生只写了“66除以3”一 步,实际上还得减去本钱“56除以4”。

第5题难度较大,“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是除数的13倍,被除数又是商的7倍,请写出这个除法算式。”

此题难就难在孩子无法真正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倍数关系,实际上“被除数是除数的多少倍,商就是多少。被除数是商的多少倍,除数就是多少。”

第6题:在一个数末尾添上一个0,得到的数比原来增加了801,原来的数是多少?

此题有两个地方需要孩子们思维推断,第一点,要知道在一个数末尾添上一个0,得到的数是原来的数的10倍,第二点,得到的数与原来数的差正好是原来的数的9倍。由此列式为:801/(10-1)=89。

另一种推理方法是用“数字迷”题的方式来推断:

由得到的新数比原来增加了801,可推断出这个数是一个两位数,因此将这个两位数用“五角星”和“三角”表示,如下图所示:

因个位上知道“0”和“1”,因此三角就可推断出是9,十位上三角是9,就可推断出五角星是8。这样推断,也得得出这个数。

而像这种难度的题在三年级并不超纲,因为在孩子平明的同步练习册中就已经出现,如下图所示:6-8题都属于“和倍关系”的数学思维训练题,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这类题只要弄清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求出未知数即可,但在三年级孩子的眼里,稍微有点绕的题目,有些孩子别说做题,就连看懂题意都是难题。

如下图中的第6题,知道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练习本的2倍,再把3本笔记本等量代换为6本练习本,然后知道总钱数,就可以求出一本练习本的钱数。有的孩子在“等量代换”3本笔记本为6本练习本时绕不过弯来。做这类题,可以引导孩子画线段图,帮助孩子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除了“和倍问题”,还有“差倍问题”,如下图所示,这也是孩子同步练习册上的题:这个题如果我们用方程法来算会很简单,但三年级孩子没有学过方程,只能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这就用到了逻辑推理能力,要推断出“刘伟和田强存了同样多的钱后,存款差依然不变”这一条件,然后用相差的钱数除以相差的倍数,得出刘伟又存钱后的钱数,再减去原来的存款数就是后来他们各自存进去的钱数。

总之,此类题绕来绕去,都是考查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离开列方程的代数法,有些题家长也捉摸不透,就更别说三年级的小孩子了。要将题目中抽象的条件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形象化,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不够的孩子来说,还要靠大量做类似的题来消化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0)

相关推荐